资源简介 《盐类水解常见图像分析微专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的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一大难点,更是高考的热门考点,特别是关于图像分析的解题更是学生得分率低的典型题型。二、教学目标(1)帮助巩固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浓度守恒式及有关电解质溶液的K值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读图、识图、数型分析的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通过“宏、微、符、曲”四重表征对图像进行系统分析。(3)为下节课陌生图像的分析奠定基础。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滴定过程中微粒种类和含量的变化,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用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的观点对盐类水解过程进行分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反应原理和图像分析相结合对物质的变化提出合理假设,进行分析推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探索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三、重点难点1、重点:盐类水解相关知识点整合应用。2、难点:利用“宏、微、符、曲”四重表征进行读图,识图,结合盐类水解知识点建立解题思路。四、学情分析1、知能有积累:高三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通过前一阶段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碱中和滴定的相关曲线读图和识图的能力,且具备了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点的整合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析盐类水解相关图像的分析以及建立解题思维是完全能够实现的。2、心理有畏惧:由于盐类水解这节课的相关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学生对于图像题又存在畏惧感,所以让盐类水解的图像分析题难度在心理上加大了。3、综合有难度:盐类水解是前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在学习上也会增加难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去学习。教学策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利用2021年高考题15切入,引起学生对盐类图像问题的重视。以任务驱动为环节,逐步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学习流程,递进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高考15题为主线,通过回顾学生比较擅长的酸碱滴定曲线和分数分布曲线的应用进一步学习盐类滴定曲线,帮组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让学生能感觉到探究学习的奇妙和探索讨论的乐趣,以及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获得的成就感,高三学习是累的但是并注定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六、教具准备1、教学设计 2、导学案 3、课件六、教学过程授课题目 盐类水解常见图像分析微专题 授课教师 张兵兵授课对象 高三学生 授课时间 45分钟教学目标 (1)帮助巩固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浓度守恒式及有关电解质溶液的K值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读图、识图、数型分析的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通过“宏、微、符、曲”四重表征对图像进行系统分析。 (3)为下节课陌生图像的分析奠定基础。 (4)利用2021年高考题15切入,引起学生对盐类图像问题的重视。通过回顾学生比较擅长的酸碱滴定曲线和分数分布曲线的应用进一步学习盐类滴定曲线,帮组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相关知识点整合应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宏、微、符、曲”四重表征进行读图,识图,结合盐类水解知识点建立解题思路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 学 设 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通过观察2021年高考真题15题图像,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图像问题。 让学生接触高考真题,了解出题方式和明确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引起学生对盐类水解图像问题的重视。驱动任务一: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回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所学所练总结归纳出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常涉及到的考点以及特殊点的应用。 归纳总结“宏、微、符、曲”四重表征分析图像方法。 归纳总结读图识图方法,构建解题思维,实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滴定过程中微粒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驱动任务二:构建盐类滴定过程中的曲线模型利用“宏、微、符、曲”四重表征分析图像方法,结合酸碱滴定曲线的学习分小组探讨,1.对盐酸滴定碳酸钠的曲线图像进行分析。 解决教师抛出的问题。 小试牛刀实现知识应用。 常温下,用0.10 mol·L-1的盐酸滴定20.00 mL 0.10 mol·L-1 Na2CO3溶液(浓度较低时忽略滴定过程中H2CO3的分解)。 通过提问方式按“宏、微、符、曲、”四重表征递进式提问,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由面到线由现到点具体分析图像,引导学生结合盐类水解相关知识点进行选项解答。教师提出问题: 1.求Na2CO3的Kh=? 2. 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D:c(Na+) = c(HCO3-) + 2c(CO32-) + c(Cl-) B:c(Na+) = 2[c(HCO3-)+ c(CO32-) + c(H2CO3)] c(Na+)=c(HCO3-)+c(CO32-)+c(H2CO3)+c(Cl-) c(HCO3-)+c(CO32-)+c(H2CO3)=c(Cl-) 3.比较B点离子浓度大小? 4.比较A、C点水的电离程度?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用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的观点对盐类水解过程进行分析。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反应原理和图像分析相结合对物质的变化提出合理假设,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探索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驱动任务三:构建δ与pH的曲线图像---特殊点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酸碱滴定曲线中交点和最高最低点的化学以及数值意义。 小组合作探究,实现知识迁移应用,探讨交点等特殊点的化学意义和数值意义。 以二元酸(以草酸为例)和三元酸(以H3PO4为例)滴定过程中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曲线为例让学生回忆一下交点和最高最低点的化学和数值意义。 常温下,用0.10 mol·L-1的盐酸滴定20.00 mL 0.10 mol·L-1 Na2CO3溶液(浓度较低时忽略滴定过程中H2CO3的分解)滴定过程中溶液中CO32-、HCO3-、H2CO3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小组讨论并回答导学案相应问题。[已知 : ] 深度思考:指出a、b、c三个点化学意义和数值意义,并分别计算CO32-的Kh1、Kh2。 让学生能实现知识之间的整合和迁移应用驱动任务四:2021高考真题突破--15题学生自主完成高考的的突破,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用0.1000mol·L-1 盐酸滴定20.00 mLNa2A溶液,溶液中H2A、HA-或A2-的分布分数随pH变化曲线及滴定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如分布分数:】 A. 的为 B. c点: C. 第一次突变,可选酚酞作指示剂 D. 通过以上几个驱动看看同学们现在能不能顺利拿下这道高考题。 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课堂小结拓展练习板书设计 盐类水解图像分析微专题 宏:化学反应原理 微:水溶液中粒子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符:图像横轴坐标 曲:曲线的变化 点:特殊点的物质组成(起点,半等点,中性点,恰好反应点和交点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