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 同步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 同步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题 预防犯罪
学习目标
(1)法治意识:主要通过高空抛物、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同案例的讨论,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预防犯罪。 (2)责任意识: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讨论,具备法治意识,做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大概念:预防犯罪
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分议题: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大情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
学习梯
阶梯一
要点回顾
法不可违,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也称为犯罪行为。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问题过渡
什么是犯罪?如何预防犯罪?
要点提取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的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4.刑罚,又被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5.刑罚的类型:
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二)加强自我防范
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重点解析】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难点释疑】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发展而来。释义:法律是公平的,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违法的人。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惩处。
自主选择
1.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A )
A. 社会危害性不同 B. 违反的法律不同 C. 受到的处罚不同 D. 处罚的机关不同
2. 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对此,下列观点有误的是( A )
A. 死刑和罚金属于主刑
B.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C. 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剥夺政治权利和罚金是附加刑
3.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俗话告诉我们( C )
A. 不良行为就是违法,违法就是犯罪
B. 小错必然铸成大错,违法必然走向犯罪
C. 勿以恶小而为之,远离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品行
D. 偷针和偷金都具有相同的社会危害性
阶梯二
子议题一 了解罪与罚
导入情境
两种不同情况的“高空抛物”
案例1:某小区5楼居民孙某将一盆污水泼下楼,正好泼在罗女士身上。罗女士浑身湿透、气愤不已。
案例2:某青年张某,从28楼向窗外抛掷了一块废旧瓷砖,恰好砸中楼下袁女士,致其头部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律链接:法律对不同“高空抛物”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 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问题任务1】 假如你是主审法官,你将如何判决?说说你的法律依据。
[答案]案例1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该行为并没有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利。案例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问题任务2】 请根据材料概括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问题任务3】 为什么要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高空抛物行为?
[答案]情节严重的高空抛物行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包含主刑和附加刑。
子议题二 加强自我防范
导入情境
15岁的中学生小卓原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因偷窃财物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问题任务4】 请你绘制出小卓走上违法犯罪的路线图
[答案]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问题任务5】 有同学认为:“我们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要紧。”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案]不对。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问题任务6】 说说小卓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答案]我们应认清犯罪的行为与危害,加强自律,预防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议题小结】
1.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2.
阶梯三
阅读拓展
“未成年”岂能成为校园霸凌者的“保护伞”?
2022年11月,河南鹤壁,一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16岁女儿惨遭校园霸凌、长期威胁,施暴者手段极其残忍,甚至与他人视频通话炫耀,被霸凌女生已经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这起校园霸凌案件,耸人听闻,施暴者“报警也没用”“我们都没成年”的狂言更是触目惊心。
四川三台警方从视频开始流传就着手调查,两个小时内就将施暴人员全部抓获,并连发两条警情通报,公布处理结果,化解谣言。河南鹤壁山城区教育体育局在事发几天后发布通报,称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已对受害人进行心理疏导。据11月22日最新消息,鹤壁校园霸凌事件涉事副校长被辞退,班主任被解聘,施暴学生被开除学籍。
警方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施暴者“我们都没成年”“报警也没用”的妄想,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权益受到损害的未成年人,不是未成年施害者的保护伞,知法犯法、轻视法律,必受严惩。
合作探究
请就如何防治校园欺凌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①家庭:家长要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教育方法,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和熏陶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远离不良少年,远离校园暴力。
②学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学生欺凌行为立即制止。对学生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③国家: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构筑保护防线等。
④未成年人:树立法治意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谨慎交友,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远离违法犯罪等。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题 预防犯罪
学习目标
(1)法治意识:主要通过高空抛物、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同案例的讨论,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预防犯罪。 (2)责任意识: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讨论,具备法治意识,做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大概念:预防犯罪
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分议题: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大情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
学习梯
阶梯一
要点回顾
法不可违,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 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也称为 行为。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问题过渡
什么是犯罪?如何预防犯罪?
要点提取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是惩治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 社会危害性、触犯了 、应当受到 的行为。
3.犯罪的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 。
② ——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 。
4.刑罚,又被称为 、刑事处分,是指 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5.刑罚的类型:
①主刑:管制、 、 、无期徒刑、死刑。
②附加刑: 、 、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二)加强自我防范
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 ,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 。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 观念,依法 。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 ,防患于未然。
【重点解析】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难点释疑】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发展而来。释义:法律是公平的,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违法的人。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惩处。
自主选择
1.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
A. 社会危害性不同 B. 违反的法律不同 C. 受到的处罚不同 D. 处罚的机关不同
2. 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对此,下列观点有误的是( )
A. 死刑和罚金属于主刑
B.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C. 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剥夺政治权利和罚金是附加刑
3.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俗话告诉我们( )
A. 不良行为就是违法,违法就是犯罪
B. 小错必然铸成大错,违法必然走向犯罪
C. 勿以恶小而为之,远离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品行
D. 偷针和偷金都具有相同的社会危害性
阶梯二
子议题一 了解罪与罚
导入情境
两种不同情况的“高空抛物”
案例1:某小区5楼居民孙某将一盆污水泼下楼,正好泼在罗女士身上。罗女士浑身湿透、气愤不已。
案例2:某青年张某,从28楼向窗外抛掷了一块废旧瓷砖,恰好砸中楼下袁女士,致其头部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律链接:法律对不同“高空抛物”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 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问题任务1】 假如你是主审法官,你将如何判决?说说你的法律依据。
【问题任务2】 请根据材料概括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问题任务3】 为什么要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高空抛物行为?
子议题二 加强自我防范
导入情境
15岁的中学生小卓原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因偷窃财物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问题任务4】 请你绘制出小卓走上违法犯罪的路线图
【问题任务5】 有同学认为:“我们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要紧。”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问题任务6】 说说小卓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议题小结】
1.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2.
阶梯三
阅读拓展
“未成年”岂能成为校园霸凌者的“保护伞”?
2022年11月,河南鹤壁,一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16岁女儿惨遭校园霸凌、长期威胁,施暴者手段极其残忍,甚至与他人视频通话炫耀,被霸凌女生已经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这起校园霸凌案件,耸人听闻,施暴者“报警也没用”“我们都没成年”的狂言更是触目惊心。
四川三台警方从视频开始流传就着手调查,两个小时内就将施暴人员全部抓获,并连发两条警情通报,公布处理结果,化解谣言。河南鹤壁山城区教育体育局在事发几天后发布通报,称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已对受害人进行心理疏导。据11月22日最新消息,鹤壁校园霸凌事件涉事副校长被辞退,班主任被解聘,施暴学生被开除学籍。
警方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施暴者“我们都没成年”“报警也没用”的妄想,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权益受到损害的未成年人,不是未成年施害者的保护伞,知法犯法、轻视法律,必受严惩。
合作探究
请就如何防治校园欺凌提出你的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