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5.1 延续文化血脉(50张PPT+教学设计+4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5.1 延续文化血脉(50张PPT+教学设计+4个视频)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班级 日期
本框所属单元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本框所属课程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教材分析 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本框第一目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本目重点落在从中华文化的价值角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课程标准要求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明确文化自信的途径 3.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自信的意义和做法
难点 中华文化的特征
学情依据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准备 教师要阅读相关书籍,提前了解教材中出现的与文化有关的知识。例如,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和理论界关于中华文化的主要观点,等等。除此之外,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做到心中有底。其次,拓展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深刻、生动的主观体验,必须借助有代表性的实例,如人物、故事等。教师需要收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关的知识和典型材料;需要对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一些先进模范人物有及时全面的了解;需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对教材内容加以丰富和完善,使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最后,教师要注意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创新授课形式,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题实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学生准备 学生需要对“运用你的经验”和相关“探究与分享”活动进行课前准备。例如:在课前搜集各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查找相关资料,对我国的文化遗产有整体的认识;搜集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活动资料和观看往届“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
↓ 教学过程 ↓
教学 过程 展示第一节标题:文明
前置知识 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 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 一般包含了: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要素 初步阐述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文明的意义 展示图片: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 文明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 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 介绍了文明的价值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展示图片: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关链接:文明与文化 操作建议 1.阅读归纳。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总结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2.拓展思考。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内容。结合材料中“人类文明从来都是以进步文化为基础 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中的先进与落后部分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开举例说明。 3.交流分享。针对上述思考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做好相关记录和总结。 注意事项 一是教师在让学生思考中华文化中的先进与落后部分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时,针对学生发言中可能存在的将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混淆的情况,教师应及时纠正并加以引导。 二是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承接第一段正文,回应单元题目"文明与家园",表明中华文明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材料中关于文化与文明关系的论述理论性较强,让学生准确概拈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总结,提炼重点。
展示第二节标题:中华文化根
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展示图片: 那达慕大会、望果节、盘王节、春节 运用你的经验:传统节日知多少 操作建议 1.前期准备。课前让学生查阅我国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思考这些传统节日传承至今的原因,制作课件或写作汇报文章。 2.交流分享。学生汇报查阅的关于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材料,畅所欲言。 3.引导讨论。在引导学生对教材所提出的“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问题。 4.总结提升。在学生发言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并分析其传承至今的原因,然后总结其中的共性并向学生展示,最后得出结论:有些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其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注意事项 一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现在的传统节日被很多外国的节日所冲淡,比如近年来就不乏春节年味变淡的声音。对于这些看法,教师要给予重视并认真解答。传统节日的形式在与时俱进,也增加了新的色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若一直都在,则会继续传承并发展。二是在展示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栏目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本活动与第七课“中华一家亲"形成呼应。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论证道: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英国著名的人类历史研究专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 “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20多种文明,这些文明中的大部分已经消失,唯有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的文明。” 利用名人名言,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
探究与分享 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著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38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有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 个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观看视频《我在故宫修文物 主题曲》 在我国,许多人在从事着文物的修复工作 提问: 有人认为“有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修复和保护”,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教师点拨: 此观点是错误的。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必要进行保护。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 操作建议 1.阅读感悟。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自己查找的材料,分组交流与分享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的看法。 3.拓展思考。教师可向学生播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观看纪录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以具体和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思考并意识到正是有了这些保护才使中华文化得以更好传承。 4.总结提升。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必要进行保护。正是这些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是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目信心,坚定全体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 通过呈现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的信息,引发学生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兴趣,为学生深入认识和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一个切入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师要注意,本活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呼应第一段正文“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通过第二个设问导向下一段正文。
【重点知识】中华文化的内容 展示图片: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上方下圆,顶部出火口的形状,呈十字交叉状;炬冠呈方形,采用了良渚文化中玉琮的造型;炬身以良渚螺旋纹为演化;炬基使用八组水波纹作为装饰;底部刻有编号。火炬的名字“薪火”,喻意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观看视频《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如何体现中华文化》 相关链接: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力 提问: 请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新活力的实例 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保持魅力甚至焕发新的风采? 操作建议 1.前期调查。课前让学生分组对活动中所涉及的不同方面的中华文化进行调查,做好课堂交流汇报的准备。 2.讨论交流。分析教材列举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意义。“戏曲进校园”“青少年练习太极拳”“儒家著作总汇——《儒藏》”“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活动意在使学生明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力。 3.拓展思考。可以让学生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新活力的实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保持魅力甚至焕发新的风采,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总结提升。中华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注意事项 活动展示的六种文化具有代表性。第一张图片展示的是学生学习传统戏曲的场景。传统戏曲是文化瑰宝,这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集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于一体,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陶冶情操。第二张图片展示的是青少年在校园练习太极拳的场景,这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旨在让青少年亲近中华文化,自觉成为文化继承人。第三张图片展示的是儒家著作总汇——《儒藏》。《儒藏》是汇集古代儒家思想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第四张图片展示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它通过现代手法对斗拱、中国红等中国元素进行演绎创造,表达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向世界展现了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第五张图片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它的设计集中国古代吉祥云纹、中国传统纸卷轴、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点。第六张图片展示的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上方下圆,顶部出火口的形状,呈十字交叉状;炬冠呈方形,采用了良渚文化中玉琮的造型;炬身以良渚螺旋纹为演化;炬基使用八组水波纹作为装饰;底部刻有编号。火炬的名字“薪火”,喻意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本活动通过图片展现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穿越时空仍然保持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教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准备,了解相关文化内容,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提问。
【重点知识】中华文化的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展示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容,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俭约自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等 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民族复兴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的核心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知识】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要性)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也反映出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生生不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
展示第三节标题:坚定文化自信
观看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操作建议 1.阅读材料,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材料,了解相关知识。 2.拓展思考,交流分享。在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为中学生,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你能做些什么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这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理解。 3.教师指导,总结提升。在学生阅读材料、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关键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重点知识】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观看视频《国外网友疯狂点赞中国汉服》
【重点知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探究与分享: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 继2003-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2006年中国举办“意大利年”、2007年中国举办“西班牙年”和西班牙举办“中国艺术节”之后,2009-2010年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2010年以来,我国还与德国、加拿大、卡塔尔、埃及、多哥以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等举办过文化交流年活动。 自2002年起,我国每年举办“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旨在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文化的理解。“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已经成为国际人文交流领域重要的品牌活动,被誉为连接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展示图片: 孔子学院: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大多数国家设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上千个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1400多万人 外国青年演奏中国民乐痴迷中国乐器 肯尼亚大学生“爱上了剪纸这项神奇的艺术” 乌兹别克斯坦的家长说“学中文要从娃娃抓起” 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开始爱上“过春节” 操作建议 1.展示图片。提前查找关于孔子学院、汉语桥、外国人积极学习中华文化等图片,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 2.交流分享。结合活动所提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3.点拨提升。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深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化的精华。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注意事项 一是针对活动的第一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将更加自信和活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独特魅力,我们有理由、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因交流借鉴而丰富多彩;我们既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蒙感,又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是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例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此外,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为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为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敞开中国怀抱。 为学生展现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品牌活动,以此表明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了世界,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感受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与独特魅力,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重点知识】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展示第四节标题:中华传统美德
【重点知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提问:你能说出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 展示图片: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重点知识】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全方位立体式地向学生展现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重点知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文化基因。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观看视频《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文明家风》
【重点知识】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知识小结
2(共52张PPT)
2023年10月修订版

文明的含义和意义
文明
前置知识
文明是什么
家族
工具
语言
宗教
城市
国家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
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
一般包含了: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要素
课本 P59 相关链接
单元
导语
文明的意义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
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
文明是个体教养
和开化的表征
文明是社会进步
国家发展的目标
课本 P57 单元导语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
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组成、特点、内涵、价值
中华文化根

那达慕大会
望果节
盘王节
春节
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论证道: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英国著名的人类历史研究专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
“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20多种文明,这些文明中的大部分已经消失,唯有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的文明。”
观看视频《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此观点是错误的。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必要进行保护。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
有人认为“有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修复和保护”,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在我国
许多人在从事着文物的修复工作
中华文化
内容
独具特色的
语言文字
异彩纷呈的
文学艺术
名扬世界的
科技工艺
浩如烟海的
文化典籍
传统戏曲是文化瑰宝,这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集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于一体,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陶治情操。
学生学习传统戏曲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拳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旨在让青少年亲近中华文化、自觉成为文化继承人。
学生在校园练习太极拳
《儒藏》是汇集古代儒家思想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儒家著作总汇《儒藏》
通过现代手法对斗拱、中国红等中国元素进行演绎创造,表达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向世界展现了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它的设计集中国古代吉祥云纹、中国传统纸卷轴、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上方下圆,顶部出火口的形状,呈十字交叉状;炬冠呈方形,采用了良渚文化中玉琮的造型;炬身以良渚螺旋纹为演化;炬基使用八组水波纹作为装饰;底部刻有编号。火炬的名字“薪火”,喻意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2023年杭州
亚运会火炬
观看视频《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如何体现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力
请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新活力的实例
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保持魅力甚至焕发新的风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逼格
逼格
源远
流长
中华文化的特征
博大
精深
薪火
相传
历久
弥新
重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容,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俭约自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等
孔子见老子图
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民族复兴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的核心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种文化是一脉相承、具有内在联系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血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智慧成果。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支撑起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要性)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坚定文化自信

观看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为中学生,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你能做些什么?
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关键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涵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重点
观看视频《国外网友疯狂点赞中国汉服》
为什么要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价值
重点
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
孔子学院
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大多数国家设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上千个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1400多万人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做法
重点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
你能说出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
爱国情怀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奋进品格
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
和乐风范
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
高尚情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
伦理规范
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
处世准则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特点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为什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文化基因。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意义
《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所著,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请、宽容善度、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贯追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知书达礼、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用而不觉
青少年应该如何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做法
重点
本课知识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