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 上海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 上海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
(1)   ,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2)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角度描写的早春西湖景色的句子是:   ,   。
(6)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   。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思欲就亭止息    
意谓是如何得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曰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遂拜蒙母
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进则死敌 恐前后受其敌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2分)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
5.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6.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①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⑤诸荐⑥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范逵(kuí):人名。②室如悬磬(qìng):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③髲(bì):假发。④斫(zhuó):用刀斧砍。⑤剉(cuò):同“挫”,割。⑥荐:草编的坐垫。
7.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 )(2分)
A.陶公/少/有大志
B.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C.锉/诸荐/以为马草
D.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同郡范逵素知名    湛头发委地   
9.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10.文中范逵“深愧其厚意”,陶侃母子的“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至少答出四个方面)。
(2分)
11.此文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个,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进行分析,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2分)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下。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浮现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中第①②段写的是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故事,这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除。
B.品读第③段画线句,这些语句表现了父母对“我”的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
C.第④段加点词“包涵”的含义是:父母对于“我”的那些怪癖,认为情有可原,而选择了理解与尊重。
D.第⑨段画线句中,作者说“可是开不了口”的原因是:“我”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我”怕一开口就会泪流满面。
13.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
(5分)
14.品读下面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4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浮现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15.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撒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罐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因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在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6.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5分)
17.选文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5分)
18.“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5分)
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三、综合运用(12分)
20. 2022年可谓中国航天的高光之年,为此,希望中学计划推出“航天点亮梦想”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1)请根据上述材料拟写一则一句话新闻。要求:语言简明,能说清新闻事件及其意义。(4分)
(2)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教授莅临希望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航天科普讲座。聆听完讲座,学校小记者采访了李教授。请根据李教授的回答,推断小记者提出的采访问题。
(4分)
小记者:   
李教授: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你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既不能因为困难放弃追求,也不能对简单的问题视而不见。
(3)下面是正式发布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请你说说该标识的设计好在哪里。(4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定,立意自选;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风烟俱净
(2)老骥伏枥
(3)月下飞天镜
(4)芳草萋萋鹦鹉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
【解析】古诗文的直接性默写,注意易错字(1) 俱、净;(2) 骥、伏、枥;(3) 镜 ;(4) 萋萋 、 洲 ;(5) 啄 ;
古诗文的理解性默写(6)落、圆;
故答案为:(1) 风烟俱静净;
(2) 老骥伏枥 ;
(3) 月下飞天镜 ;
(4) 芳草萋萋鹦鹉洲 ;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能力,要求记忆准确,书写规范,注意易错字,反复诵读。
2.【答案】门;考虑、想到;靠近;心里,内心
3.D
4.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
5.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6.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字字落实,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句翻译时注意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才能更顺畅。
(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2.月色入户 的“户”是门的意思,该句译为:月华照进门来。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考虑。该句译为:想到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
思欲就亭止息的“就”,靠近、走向。译为:想靠近停止作片刻休息。
意谓是如何得到的“意”,内心、心里;译为: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
故答案为:门
考虑、想到
靠近
心里,内心
3.题干要求选择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
A.两个“然”,都是形容词的词缀,译为“……的样子”;
B.两个“遂”,副词,译为“于是”;
C.两个“虽”,译为“即使”,表假设;
D.第一个“敌”,名词,敌人、敌手;第二个“敌”,动词,攻击;
故答案为:D。
4.该句的意思是: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寓居”的地方是“惠州嘉祐寺”,故在“寺”后断开;“纵步松风亭下”是讲自己活动的地方,应该“亭下”断开;“足力疲乏”是“纵步”的结果,应断开。
故答案为: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
5.①的采分点:如:好像;“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原来。
②的采分点:“由是”,从这个时候;“挂钩”,脱钩;“忽”,忽然。
故答案为: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共同之处:从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看出作者的达观情怀,与友人赏月能够排遣被贬谪的情愫,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情怀。而乙文“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也能看出作者闲适自安的心态和旷达乐观的情调。
故答案为: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7.【答案】B
8.向来、一向;散落、掉落
9.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②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10.①剪下长发,换了几斗米;②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③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④傍晚,为范逵主仆摆上精美的饮食;⑤范逵告辞,陶侃相送百里。
11.①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②陶侃是一个胸有大志、对朋友重情重义的人。③范逵是一个有良知,懂得感恩的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CD.正确;
B.有误,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故停顿应为: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故答案为: B
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①句意为: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素:向来,一向。
②句意为: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委:散落、掉落。
故答案为: 向来、一向 ; 散落、掉落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 但,只管;为,动词,想;计,主意。 至,到;为,给。
故答案为: 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②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体现陶母重视友情;“ 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表现其竭尽全力照顾好客人;“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表现其热情好客;“明旦去, 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表现其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 ①剪下长发,换了几斗米;②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③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④傍晚,为范逵主仆摆上精美的饮食;⑤范逵告辞,陶侃相送百里。
11.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陶公少有大志”,这句话表明陶侃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根据“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这里以范逵.的称赞和愧疚侧面表现陶侃的重情重义。
故答案为: ①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②陶侃是一个胸有大志、对朋友重情重义的人。③范逵是一个有良知,懂得感恩的人。
12.【答案】A
13.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了“我”;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上是反语。
14.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15.“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段中作者情感的理解。理解文段中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段落中的景物描写或人物心理描写的词句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有误,“与标题 ‘痴心石’ 无关”错误,作者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父母并“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这件事情体现了父母对“我” 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这与下文中父母为“我”在海边捡石头一样,都表现了父母对“我”的疼爱、痴爱。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文章写瘦弱佝偻的父母辛苦的在海那边给“我” 捡石头,石头里包含了父母朴素又深沉的爱,“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骂” 并不是真的想骂,而是反语,表达作者的感慨,作者被父母的痴心感动,又为父母无私的付出感到十分内疚自责。
故答案为: 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了“我”;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上是反语。
1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我”想象了父母佝偻着捡石头的画面,通过这一心理活动表达了自己被父母“痴心”对“我”的爱深深地感动,想到父母的辛苦,感到愧疚和歉意.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1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解答时,在仔细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和概括,挖掘深层意义。“痴心石” 在文章中表面上看是父母在海边精心挑选、冲洗并送给我的“石头”,但“痴心石”同样是父母对“我” 的爱的载体,它让“我”感受到父母爱的痴心与痴迷。此外,文章的主题是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痴心之爱,以“痴心石”为题,能体现出文章主旨,以此作为标题,非常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16.【答案】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17.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18.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19.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作用: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反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采用的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结合住点段落(句子)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情感和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其作用。
16.研读本文,文章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好处: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故答案为: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17.细读文本分析可知,作者写这篇报道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表现了作者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对大屠杀内心的哀痛。
故答案为: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18.通过分析可知,这个句子采用了对比/反衬,怒放的雏菊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它生长在代表死亡和戕害生命的废墟上,形成鲜明反差,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揭露了法西斯残害生命的暴行,也说明生命不会被彻底击垮,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故答案为: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19.“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是一派和平幸福、甜美的画面,这需要我们维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珍惜今天的幸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结合分析可知,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哀悼的悲凉情感。作用:点题,提醒人们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作用: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20.【答案】(1)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2)李教授您好,我们作为中学生,未来如何去实现航天人的梦想?(或:李教授您好,您对广大学子有什么期望吗?)
(3)标识图案与中国空间站外形相似,体现航天特色,又像一个“中”字,代表中国,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的烈焰,象征中国航天人拼搏向上的航天精神。
【知识点】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活动设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新闻的导语部分,提炼关键语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采访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灭亡回到的内容,结合回到进行提问,提问要与内容紧密联系,注意用语要恰当。
(3)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材料一中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和材料二中的“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可概括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2)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开放类试题,针对对方的身份,结合李教授的回答拟写即可。李教授是航天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你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既不能因为困难放弃追求,也不能对简单的问题视而不见"是青少年应该有的做法。故可拟写为:李教授,您觉得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实现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
(3)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观察图片,把握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文字、图案的寓意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理解图片的含义。示例:标识图案与中国空间站外形相似,体现航天特色,又像一个“中”字,代表中国,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的烈焰,象征中国航天人拼搏向上的航天精神。
21.【答案】【参考例文】寻找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 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而这些又构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很显然,“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写作时要能把握“和谐”的范围,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和谐”来写。
【点评】话题作文因其话题宽泛,不少学生就毫无顾忌,信笔写来,结果大而无当、泛泛而谈的文章居多,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的文章较少。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立意时,首先要求学生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所谓“化大为小”就是把话题的内涵缩小,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