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测试题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B.①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C.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主要由磷酸、甘油、脂肪等构成D.细胞膜将细胞内与外界环境隔开,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膜上蛋白质有关2.科学家设计了仅1nm宽的分子转子,该转子由紫外光驱动,能以每秒200万~300万的转速进行旋转,从而在单个细胞的膜上钻孔。当分子转子与特定的靶细胞结合后,就有望将治疗试剂运送到这些细胞中,或者直接诱导这些细胞死亡。下图为分子转子钻孔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两层膜B.必须钻孔后才可以运送治疗试剂,说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膜的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胆固醇D.上图可以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到3.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ience)上发表了一项重大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以CO2、水电解产生的H2为原料,精选多种生物酶催化剂,首次在细胞外合成了淀粉!淀粉是植物细胞内重要的化合物,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内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磷脂是由C、H、O、N、P组成的化合物,构成了植物细胞边界的基本骨架B.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植物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C.水是植物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植物抗寒性与自由水的含量密切相关D.核酸是携带着遗传信息的化合物,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4.细胞众多生命活动的实现都依赖于细胞膜,下列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A.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5.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下列有关细胞中物质、结构“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组成细胞的元素上看,细胞中C是最基本元素B.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上看,细胞中的核酸都是遗传物质C.从细胞的结构上看,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D.从结构和功能上看,细胞的功能以其结构为基础6.下图表示各种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含量,图示能说明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成分其含量是不变的B.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C.细胞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多D.细胞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7.下列功能与糖脂、糖蛋白无关的是( )A.细胞免疫 B.细胞识别C.信息传递 D.储存遗传信息8.下列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最能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是A.氧气进入人体肌细胞 B.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离子C.胰岛素的分泌 D.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浆9.新鲜的苋菜放在水中,水不会变色,但炒过之后的菜汁却为红色,主要原因是( )A.色素分子加热失活,扩散出细胞 B.活细胞主动分泌出大分子色素C.高温使得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高温使得色素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10.下列常见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后,应该多喝淡盐水B.冬季来临时,冬小麦的结合水相对含量上升,提高了冬小麦的抗寒性C.为维持自然健康的体态,饮食中应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D.血液透析膜能够把患者血液中代谢废物透析掉,模拟了细胞膜的流动性11.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②所表示的成分在细胞膜上能执行多种功能B.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②③都有关系C.图示中①不可运动,从而使细胞膜具有一定“刚性”D.③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12.下列有关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缺失,导致其易转移B.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C.质膜在物质出入细胞和细胞通讯方面都有重要作用D.膜蛋白在膜中也是可以移动的,但没有磷脂那样容易二、多选题1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甘油分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被肝细胞识别,即肝细胞表面有识别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14.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由于细胞膜能严格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因而能保证生物体的健康B.将玉米花粉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隔开的结构是细胞壁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整个生物体完成相应的生命活动D.精子和卵细胞、胰岛B细胞和肝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相同15.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猝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图甲,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过程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B.该实验过程也说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C.若改变实验温度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可能会改变D.由实验结果可知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16.下列有选择透过性作用的细胞是( )A.食用的糖醋蒜的细胞 B.蚕豆叶的表皮细胞C.人口腔上皮细胞 D.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三、非选择题17.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生物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所示。请分析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膜的类别 物质种类蛋白质/% 脂质/%(主要是磷脂) 糖类/%变形虫细胞膜 54 42 4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线粒体外膜 52 48 含量很少线粒体内膜 76 24 含量很少菠菜叶绿体类囊体膜 70 30 含量很少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有什么特点?18.人们对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早在19世纪末期,研究人员就曾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细胞膜的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研究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很容易穿过细胞膜;反之,不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含有大量 。(2)1933年研究人员发现:蛋白酶能够使细胞膜分解,这表明 。(3)通过其他方法,测得多种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物质种类 膜的类别 蛋白质/% 脂质(主要是磷脂)/% 糖类/%变形虫细胞膜 54 42 4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人红细胞膜 49 43 8根据上表数据,分析构成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在化学组成上的共同点是 ;主要区别是 。19.一系列实验证明质膜具有流动性。某生物兴趣小组欲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质膜流动性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质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下融合并培养,发现融合质膜上的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相间分布所用时间为40min。(1)请分析实验的严谨性后进行补充。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质膜上的蛋白质并均分为两组,然后分别 ,观察并记录 的时间。(2)实验预测及分析: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10 若大于40min 若等于40min 若① 40min37 40min40 若小于40min 若② 40min 若③ min结论 A.④__________ B.⑤__________ C.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减弱结论:A.④ B.⑤ C.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减弱。该实验最可能的结论是 (填字母)。(3)该实验除通过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比较来判断结论外,还可用 来判断。根据该方法预测,40min后在10℃下融合的细胞中荧光物质的分布情况是 。20.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用于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并分析有关问题:(1)应选取人体下列哪种细胞做实验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2)选用该材料的理由是 。(3)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 中,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4)经过(3)的实验步骤后,可用下列哪两种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A.静置 B.加热C.离心 D.过滤(5)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①依据上表数据,请分析构成细胞膜与细胞器膜的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 。②化学物质组成的主要区别是: 。参考答案1.C【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在细胞膜的外侧有多糖与蛋白质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质对于细胞间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详解】A、②是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③是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也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具有信号识别作用,B正确;C、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主要由磷酸、甘油、脂肪酸等构成,C错误;D、细胞膜将细胞内与外界环境隔开,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D正确。故选C。2.B【分析】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详解】A、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故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A错误;B、由题意分析可知,在正常情况下治疗试剂无法运送进入细胞,而在钻孔后才可以运送治疗试剂,这说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C、糖蛋白与细胞表面识别有密切得关系,这说明其具有识别得功能,分子转子和靶细胞的识别需要依靠糖蛋白,故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膜的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错误;D、图示为亚显微结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错误。故选B。3.C【分析】1、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2、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干旱、寒冷等)。【详解】A、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而非磷脂分子,A错误;B、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植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而非主要能源物质,B错误;C、水是植物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植物抗寒性与自由水的含量密切相关:植物抗寒性主要取决于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自由水的比值越高,则抗寒性越低,C正确;D、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为DNA而非主要是DNA,D错误。故选C。4.A【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详解】A、细胞膜不能对蛋白质加工,A正确;BCD、细胞膜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的作用,细胞膜没有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作用,BCD错误。故选A。5.B【分析】真原核细胞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都含DNA。(2)不同点:最主要的差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则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等。【详解】A、组成各种生物细胞中化合物都是以碳链为骨架,因此最基本元素是C,体现了细胞中物质、结构“共性”,A正确;B、细胞中的核酸有DNA和RNA,DNA是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RNA是某些无细胞结构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B错误;C、细胞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体现了细胞中物质、结构“共性”,C正确;D、结构决定功能是生物学中基本的观点,细胞的功能以其结构为基础,体现了细胞中物质、结构“共性”,D正确。故选B。6.D【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细胞膜中蛋白质和脂质较多,不同细胞膜的成分都有脂质和蛋白质,但脂质和蛋白质的比例不同,另外还含有少量糖类,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由图可知,不同细胞膜的成分及其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异,A错误;B、该图不能体现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的作用,B错误;C、髓鞘只是起保护作用,功能简单,蛋白质含量少,而人红细胞膜、小鼠肝细胞膜和变形虫细胞膜功能相对复杂,蛋白质含量多,C错误;D、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不同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含量越多,D正确。故选D。7.D【分析】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详解】A、细胞膜上的糖脂、糖蛋白与细胞识别因而与细胞免疫有关,与题意不符,A错误;B、细胞膜上的糖脂、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与题意不符,B错误;C、细胞膜上的糖脂、糖蛋白与信息传递有关,与题意不符,C错误;D、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与糖蛋白无关,D正确。故选D。8.C【详解】A、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胞吞和胞吐能体现细胞膜这一结构特点。氧气进入人体肌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进行的,A项错误;B、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过程进行的,B项错误;C、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通过胞吐进行,C项正确;D、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血浆,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项错误。故选C。9.C【分析】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通过性,用清水洗苋菜,清水中不见红色物质,是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体现;把苋菜炒过之后,高温使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降低,苋菜的可胞液中红色的物质进入清水,菜汁变红。【详解】清水中液泡膜和细胞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花青素不能通过生物膜进入水中;苋菜炒过之后,高温使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降低甚至失去选择透过性,苋菜的细胞液中红色的物质进入清水,菜汁变红,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D【分析】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在细胞内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者产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生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升高,细胞代谢旺盛,抗逆性差,反之亦然。【详解】A、量出汗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导致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这时应多喝淡盐水,A正确;B、冬季,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降低,代谢强度降低,但抗寒能力增强,B正确;C、若摄入的糖类过多,则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不利于控制体态,为维持自然健康的体态,饮食中应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C正确;D、治疗尿毒症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D错误。故选D。11.C【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糖蛋白(糖被),具有识别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②为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详解】A、②为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细胞膜上能执行多种功能,A正确;B、②表示蛋白质分子,③磷脂分子,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②③都有关系,B正确;C、①是糖蛋白,能运动,而使细胞膜具有一定“刚性”的应该是胆固醇,C错误;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D正确。故选C。12.A【分析】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是由于其快速增殖,而且起细胞间的连接不发达,就像一个细胞群,相互之间没有连接。【详解】A、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另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A错误;B、由于蛋白质的不对称性,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B正确;C、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物质进出,其上的糖蛋白有识别作用,故其在细胞控制和细胞通讯方面都有重要作用,C正确;D、细胞膜又称为质膜,膜蛋白分子量比较大,在膜中也是可以移动的,但没有磷脂那样容易,D正确。故选A。13.BD【分析】1、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详解】A、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错误;B、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C、甘油分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无关,C错误;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作用于肝细胞,则它们都能被肝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识别,D正确。故选BD。14.ABD【分析】细胞膜的功能:①作为细胞的边界,将细胞与细胞外环境分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功能;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详解】A、细胞膜虽然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使生物患病,A错误;B、将玉米花粉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隔开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壁是全透性的,B错误;C、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不是孤立的,它们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依赖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C正确;D、精子和卵细胞、胰岛B细胞和肝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后者是通过激素进行的信息交流,D错误。故选ABD。15.ACD【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具有流动性,用荧光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根据荧光的移动性判断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详解】A、猝灭部位荧光能够再现,正是因为膜具有流动性,使得其他部位有荧光的蛋白质移动到猝灭部位,因此,该实验过程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B、由题意可知,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所以根据荧光分布能了解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B错误;C、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所以若改变实验温度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可能会改变,C正确;D、由于激光照射猝灭时一部分荧光会消失,因此,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时间后,其荧光强度F2小于漂白前的荧光强度F1,D正确。故选ACD。16.BC【分析】该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只有活细胞才有完整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详解】A、食用的糖醋蒜的细胞已经死亡,没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B、蚕豆叶的表皮细胞有正常功能的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C、人口腔上皮细胞有正常功能的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D、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已经死亡,没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BC。17.在组成成分的种类上基本相同,都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但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功能由膜蛋白决定,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详解】分析表格可知,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在化学组成上的共同点是:都含有蛋白质和脂质(磷脂),即在组成成分的种类上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含量不同。18. 脂质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组成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物质种类相同 组成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物质含量不同【分析】细胞的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骨架,在双分子层上镶嵌着蛋白质和多糖,这三种成分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详解】(1)溶于脂质的物质很容易穿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含有脂质。(2)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细胞膜能被蛋白酶分解,说明其中含有蛋白质。(3)从表格中可看出,各种细胞膜中都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但不同的细胞膜中其含量有差别。【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的相关知识,识记其基本结构是解答该题的关键。19. 让两组细胞在10℃、40℃条件下融合并结合融合的质膜上红色、绿色荧光物质 分布均匀所用 小于 等于 大于 升高温度,质膜流动性增强 温度变化对质膜的流动性无影响 A 相同时间内荧光物质在质膜上的分布情况分布 不均匀【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则温度是自变量,因变量为膜的流动性;对照实验应设计出温度梯度,即低于37℃的低温组,高于37℃的高温组,其余条件都相同;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还可通过统计达到均匀分布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详解】(1)由实验结果可知,本题做了10℃、37℃、40℃三组实验,其中37℃的实验是已知的。所以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质膜上的蛋白质并均分为两组,让两组细胞在10℃、40℃条件下融合并结合,记录红绿荧光均匀分布所用的时间。(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质膜流动性是否有影响,属于探究性试验,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所以10℃和40℃条件下的结果都有三种,分别是小于、等于和大于40min,对应的结论分别是升高温度,质膜流动性增强;温度变化对质膜的流动性无影响;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减弱。实验最可能的结论是,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3)除了可以用红绿荧光均匀分布所用的时间来表示之外,还可以用相同时间内荧光物质在质膜上的分布情况来表示。10℃下融合的细胞,细胞膜的流动性可能较慢,40分钟后荧光物质的分布情况最可能是分布不均匀。【点睛】实验题关键应抓住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分清实验的自变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因变量(荧光分布所用的时间)以及无关变量(除了温度以外,其他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理清实验思路,结合探究性实验的结果不唯一,有多种可能,各组实验组的比较对象都是正常体温操作性的对照组,进而根据表格中相应的结论推导出个实验组的结果。20. A 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也有膜,这些膜若与细胞膜混在一起就无法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而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清水 CD 都有脂质和蛋白质 细胞膜除了有脂质和蛋白质外,还有少量的糖类,而细胞器膜则不含糖类【分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膜结构,通过吸水涨破,从而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细胞吸水涨破后先离心,将细胞膜与细胞质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过滤可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详解】(1)A、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干扰,是制备细胞膜的好材料,A正确;B、神经细胞有细胞器膜和核膜,不适宜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B错误;C、白细胞有细胞器膜和核膜,不适宜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C错误;D、口腔上皮细胞有细胞器膜和核膜,不适宜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D错误。故选A。(2)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也有膜,这些膜若与细胞膜混在一起就无法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而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选择人体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3)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将人体成熟红细胞放入清水中,让其吸水涨破。(4)红细胞吸水涨破后,可以将其离心,以将血红蛋白与细胞膜分离,再通过过滤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故选CD。(5)①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各种生物膜在成分上都有蛋白质和脂质。②各种生物膜在成分上的不同点在于细胞膜除了有脂质和蛋白质外,还有少量的糖类,而细胞器膜则不含糖类。【点睛】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3)红细胞数量大,材料易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