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卷期中综合检测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题号 一 二 三 评价错题一、积累运用(25分)1.小语和父母一同观看了升旗仪式,回家后意犹未尽,写下了感受。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各题。(6分)今日凌晨4时许,我走进广场,器宇轩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令我感到分外肃穆。观旗区已经聚集了上千名观看升国旗的人,大家屏息敛声,翘首以待升国旗时刻的到来。终于,城楼上吹响升国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正步走”的口令,三军仪仗队护旗编队以抑扬顿挫的正步步伐走过长安街。6时11分,伴随着振聋发聩的升旗口令,护旗队员和礼兵行礼,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高高地扬起国旗,国旗徐徐升至旗杆顶端。晨光熹微,飘扬的国旗与绚丽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可谓是“旗展五星光日月, ”。这份记忆,会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让我由(忠 衷)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和括号内字形选择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翘首(qiáo) 镌刻(juān) 忠B.翘首(qiào) 镌刻(juàn) 忠C.翘首(qiào) 镌刻(juàn) 衷D.翘首(qiáo) 镌刻(juān) 衷(2)文段中画线的四个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器宇轩昂 B.屏息敛声C.抑扬顿挫 D.振聋发聩(3)与文段结尾处“旗展五星光日月”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2分)A.花开四季丽山川 B.花红似火报国心C.花开满园映神州 D.花团锦簇装河山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民俗是文化传承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 , 。 , 。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民俗的变异”。 ①当然,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②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③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 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等等④比如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⑤而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A.②⑤④①③ B.③②⑤①④C.③②①⑤④ D.③④②①⑤3.古诗文默写。(8分)自古以来,花鸟虫鱼和山川湖海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净化心灵的源泉,表情达意的寄托。陶弘景沉醉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这一清晨热闹欢跃的景象;刘桢以“ 松柏有本性”之句,赞美了松柏傲雪凌霜的品性;曹植远至贫困海边,目睹“ , ”的荒芜家园,抒发感慨;王维赴边塞慰问,借用“ , ”中的意象,表达孤寂之情。请你也写出带有“花”或“草”字连续的两句古诗:“ , 。” 4.班级开展“探秘神舟十三号”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9分)(1)【拟写标题】第一学习小组搜集到了关于神舟十三号的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字。(2分)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10月16日零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零时33分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实况,并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慰问。(2)【创意留言】第二学习小组在浏览资料时,发现了一则有意思的新闻,如果你是小组的成员,你会留言说些什么呢 (不少于20字)(2分)闪电新闻客户端专门开通神舟十三号和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报道集闪电号。在这里,可以快速便捷浏览关于神舟十三号和航天员的最新最全资讯,可以向你喜欢的航天员提问或者写信、看专家解读、讨论自己的太空梦想、畅聊对中国航天的美好展望等。当然,你还可以写下你的心愿和祝福。(3)【揭秘神舟】第三学习小组根据神舟十三号进驻中国空间站看点设计了一个框架图,请你把看点梳理成一段话介绍给同学们。(5分)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6分)叫醒阳光白俊华①刚刚睁开眼睛,便被透过窗纱的阳光刺痛。②北方的夏季,凌晨3点左右,天就开始放亮。久居城市,习惯了晚睡晚起。常常受到母亲的训斥,只因懒惰。③记忆深处,母亲的脚步,总是先于阳光。④比如夏季,每天,母亲凌晨三点半左右准时披衣下炕,开始简单而又丰富的劳作。此时,我们一群儿女,还沉浸在甜甜的梦中。⑤乡下的早晨,清爽,透凉,纯净。不远处的山,依旧朦胧;山脚下的水,还在舒缓鱼儿的呼吸;河水边的树,仍然轻抚小鸟的婉鸣。⑥母亲手握镰刀,迎着细微的晨风,一路走向茂密的深处。待寻得一处小草鲜嫩的地方,便弯下腰,右手持镰,左手搂过一把草,用力割起来。母亲的身上、手上、头上,沾满露珠,间或还有少许的泥土。母亲说过,清晨的泥土,可以给日子带来满满的香气。⑦真的!我们一群儿女,从小到大,总能在母亲的身上,嗅到生活的味道!⑧母亲每割一把草,都顺顺溜溜地码在一起,看上去,像哄孩子休息。差不多时,母亲再从低矮的山榆树上,割下少许榆条,拧成一条绳子,把这些鲜嫩的草扎扎实实捆起来,扛在肩上,一路微笑着回家。⑨一头牛,一匹马,正焦急地等母亲回来。母亲轻轻放下草,慢慢打开绳,分成两份,一份给马,一份给牛。然后,伸出手,摸摸牛角,眼神里是满满的欣慰。⑩天,亮得越来越纯粹。空中无云,一抹悠远的蓝,映着乡村的宁静。间或,几只早醒的鸟,飞过院子。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玉米已经齐腰深了,放眼望去,一片墨绿。其实,这个时节,根本用不着锄草。但母亲说,这时锄有这时锄的好处,可以把杂草锄干净,省得它们长高长大,草籽成熟了,来年田里会更荒。杂草不多,母亲锄得很顺利。只是,玉米叶子越长越宽,把母亲半裸的手臂,划出一道道发红的印子。母亲锄得依旧兴致盎然。锄完几垄田,母亲站在田头,看看天,回家。路上,少不了拔一些已经长得粗壮的野菜。进院,把拔回的野菜一把一把剁碎,放入盆内,倒进玉米面,加上少许的水,用手搅拌均匀。然后,打开栅栏,放出鸡、鸭、鹅,把精心调制的美味,撒进长长的木槽里。站一会儿,看一群宝贝似的精灵,疯抢美食。小小的庭院,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忙完这些,母亲开始生火做饭。当袅袅炊烟升起,太阳才从东山后面缓缓地爬上来,热情的目光,把院内屋内,映照得无比温馨。而我们一群儿女,也都伸着懒腰,穿衣,下炕,纷纷跑到院子里,呼吸清新的空气。母亲一边忙,一边看,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母亲说,走在阳光前面的人,会感受不一样的幸福。这是母亲一辈子的恪守,也是我们一辈子的福分。静下来,仔细回想,慢慢悟出一个道理。原来,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母亲用辛劳和慈爱叫醒的,她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会我们解读生活,走向未来。不要等阳光叫醒我们,我们要主动叫醒阳光。然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阳光之下,有母亲的幸福。幸福之内,有儿女的成长。(选自人民网)5.【梳理脉络】本文描写了母亲的哪些劳作 为什么说这些劳作是“简单而又丰富的” (4分)6.【品味语言】文中画线句中间的几处用的是逗号,为什么没用顿号 联系上下文,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意图。(3分)而我们一群儿女,也都伸着懒腰,穿衣,下炕,纷纷跑到院子里,呼吸清新的空气。7.【探究写法】比较本文第段和《回忆我的母亲》中的片段(见链接材料),从凸显作者情感角度看,你更喜欢哪种写法 为什么 (4分)【链接材料】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8.【把握主题】作者以“叫醒阳光”为题,有何深意 (5分)(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9—11题。(11分) 文本一如何拟好新闻标题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对一则新闻而言,标题就是眼睛。所以,标题能不能聚“睛”汇“神”、扣人心弦,直接影响着受众的阅读欲望。那么,怎么才能拟好新闻标题呢 从现实情况看,受众平时喜欢阅读的,往往是当前的焦点、热点信息。为此,拟制标题时,一定要把新闻的出发点和群众的关注点结合起来。比如《疫情当前打口罩的主意 顶格处罚!》《双节同庆,家国同心》等,这些标题乍一读,就是大家想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说是能够直击大家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信息,读者怎么可能不想赶紧点进去看一眼“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时还可借“引题”“主标题”“副标题”来进行辅助。“引题”一般在主标题上方,字号略小于主标题;副标题在主标题下面。这样可以更清晰地明确新闻焦点,比如《(引题)各方帮扶下,陕西两位残疾人脱贫解困——(主标题)眼中有光 脚下有路》。只关注热点还不够,拟制标题还应把握真实性的原则,做到题目和新闻内容相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雕琢和打磨。新闻标题无论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内容,都应“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新闻事件的始末。一个标题如果只有真实没有雕琢,也不能算作成功的标题。比如,有位记者为了报道市民对公园内大象雕塑的破坏现象,呼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撰写了一篇题为《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消息。此标题吸引大家都想点击去看上一看。试想,如果标题拟为《公园石像为何落得悲惨命运》,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会怎样呢 美国报业大王赫斯说:“如果你第一句话吸引不住读者,那就不要再写第二句了。”在信息量大、流量高的网络上,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一句话越来越重要。作为新闻的第一句话,标题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所以,标题一定要特别准确,拟定标题时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提取到新鲜成分。结合新闻内容,经过深度加工,找到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切入点,这样拟定的标题不仅能让难以简练准确表述的内容一下子为读者所了解,还能给读者带来思考,进而激发好奇心。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潜意识:雾里看花,才觉花更艳;水中望月,才觉月更明。一个事物越是不太容易被看清楚,就越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如果在新闻标题处给大家设置一个思维视野上的“弯”,就能诱发读者想要进一步查阅新闻内容的欲望,比如《9 999元天价粽物有所值 》《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等,都是抓准了新闻的焦点,并且在标题上设置了一个悬念,这才为阅读量出了很大“力”。大家在拟写标题时,可以有选择地尝试以上的方法,但同时还要切记:万不可做“标题党”,千万不能过分运用夸张手法,对新闻内容无限放大,甚至无中生有;千万不能过分运用骇人表述,把新闻内容向危言耸听、给人强烈刺激的方向描述;千万不能过分运用煽动语言,把新闻事实不存在的后续影响进行编排,甚至融入个人思想;千万不能过分追逐热点,把新闻与近期的敏感焦点话题进行过分比较,甚至相提并论。 文本二新闻拟题常见的“标题党”类型 第一类常见的“标题党”是夸张式标题。简单来说,只要不符合客观事实,不管是夸大了事情的结果、个人的感受,还是影响的范围等,就是夸张式标题。和夸张相对的,就是真实、写实。我们起标题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内容本身,从事实出发,或者说,更加尊重用户的感受和需求。第二类常见的“标题党”是悬念式标题。这里主要是指滥用悬念,故弄玄虚。新闻标题当然可以设置悬念,但要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来支撑悬念点,而不是故弄玄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和我们的内容相匹配。第三类常见的“标题党”是强迫式标题,通俗地说,就是直接给用户施加压力。对于用户本来就感兴趣或者有需求的内容,在标题里如实表达就好。好的标题,自然会吸引用户点击,一惊一乍的反而容易引起反感。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个文本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述严谨准确,结构清晰,逻辑性强。B.文本一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C.在标题中只要设置悬念,就属于“标题党”。标题《初二是成绩下滑的高危期,做好这5点成绩飙升!(附8大学科提分攻略)》中,“这5点”属于悬念,作者故弄玄虚,夸大了悬念的结果。D.《与病毒做伴,他们是抗“疫”一线“拆弹人”》这个标题巧用修辞,生动形象,能让读者第一时间从标题中获取到文章所包含的信息。10.文本一介绍了哪几种拟好新闻标题的方法 请简要概括。(4分)11.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请你简要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标题的精妙之处。(4分)(三)整本书阅读。(4分)12.说起《红星照耀中国》,你会想到什么 请从下面词云图中任选一个词语,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4分)说明:词云图中字号越大,表示该词语出现的次数越多。(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9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3分)(1)摘录文中描写月景的句子,填入卡片中。(1分)(2)结合句子,分析两幅夜月图在修辞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填入卡片中。(2分)(1) (2) 15.苏轼自诩“闲人”,文中的“闲”有以下几种理解:空闲;闲愁;安闲。你赞同哪一种 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4分)【链接材料】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选自《苏轼列传》)(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5分)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6.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2分) 17.《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三、写作(50分)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学会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人人都要在告别中学会如何应对,如何修复,如何对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有告别就有重逢,告别并不一定全是坏事,但告别一定有故事。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及含意,以“告别”为关键词,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姓名和校名。期中综合检测卷答案1.(6分)(1)(2分)D(2)(2分)B A项,“器宇轩昂”意为形容人精神饱满昂扬,气度不凡。此处用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使用有误。B项,“屏息敛声”意为形容小心翼翼或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状。此处使用符合语境。C项,“抑扬顿挫”意为(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用来形容步伐,使用有误。D项,“振聋发聩”意为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用来形容升国旗口令,使用有误。(3)(2分)A 对联讲究上下联相同位置词性和结构相同。“旗展五星光日月”中“旗”是名词,“展”是动词,“五星”是名词,“光日月”是动宾短语。根据对联知识,与其对仗最为工整的是“花开四季丽山川”。故选A。2.(2分)B 解答本题时,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段叙述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文段第一句为总起句,概括介绍民俗的特点。第③句列出了三种民俗:“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的民俗”,对应文段第一句中的“最贴近身心和生活”,据此第③句应排在首位第②⑤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介绍民俗;由“而”可知,第⑤句应紧承第②句文段最后一句介绍“民俗的变异”现象,据此可以推断最后两个空应该填入第①句和第④句;第①句为民俗变异的现象,第④句为对这一现象的举例,故第①句应在第④句前。据此分析,正确顺序应该是③②⑤①④。3.(8分)沉鳞竞跃 岂不罹凝寒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示例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示例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4.(9分)(1)(2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意思对即可)(2)(2分)示例:探寻苍穹,光耀中华,祝愿航天员们顺利圆满,平安归家;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日新月异!(言之有理即可)(3)(5分)示例:神舟十三号会实现1个主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这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1分)航天员们将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这意味着春节也将在空间站度过。(1分)其中王亚平是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也是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1分)神舟十三号将执行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科学任务,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1分)(语言连贯流畅1分)【解析】第(1)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新闻的导语。作答时,从导语中找出关键信息,采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形式压缩导语,拟写新闻标题即可。第(2)题,考查语言运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围绕对航天员的祝福、对航天事业的憧憬、期待航天员讲述太空生活、期待专家解读等方面留言。注意语言简洁得体。第(3)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题,看清框架图的组织结构。此框架图用“神舟十三号”概括全部内容,并把整个内容分为(空间站飞行器)组合运行、(航天员)驻留时间、王亚平在航天史的地位、科学任务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又分两到三层说明具体情况找准说明顺序。对框架图的解说,顺序至关重要,可按照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说明,注意处理好包含关系和总分关系根据关系连缀。首先厘清每一个概念在整个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概念间的因果、递进、并列等关系,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进行连缀。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5.(4分)母亲割草锄草,喂家畜家禽,生火做饭。(2分)说它“简单”是因为母亲劳作的内容是乡下生活中最平常的工作;(1分)说它“丰富”是因为这些劳作种类杂、数量多,涉及田间农事与家务杂事。(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解答第一问,首先要厘清文章段落内容,明确母亲凌晨起床后做了哪些事情。第⑥—段回忆母亲的劳作,其中第⑥—⑨段写母亲割草、喂牛马,第⑩—段写母亲田地里锄草,第—段写母亲喂食鸡鸭鹅,第段写母亲生火做饭。然后抓住关键内容,将内容整合概括即可。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母亲的具体劳作分析,母亲一大早就做了很多事情,种类繁多,而这些事情又都是乡下生活中的平常事情,所以说这些劳作是“简单而又丰富的”。据此作答即可。6.(3分)逗号比顿号停顿的时间长,逗号放在儿女们起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间,凸显儿女们起床节奏缓慢,(1分)与母亲的早起紧张劳作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母亲对儿女们的慈爱。(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效果。解题时,首先要了解与顿号相比,逗号停顿时间更长;然后结合逗号的特点,理解句意,明确此处使用逗号是为了凸显儿女们起床节奏缓慢;最后分析其在塑造母亲形象方面的作用。儿女们起床节奏缓慢与母亲的紧张辛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母亲对儿女们的慈爱。据此作答即可。7.(4分)示例1:我更喜欢本文第段的写法。作者通过对母亲“一把一把剁碎”“倒进玉米面”“加上少许的水”“搅拌均匀”“精心调制”等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温柔慈爱的母亲,投射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佩、赞美和爱。示例2:我更喜欢链接材料的写法。链接材料先用议论句总括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再从劳动时间、劳动量、劳动强度多角度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深深怀念之情。(亮明观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理由2分,情感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本文第段重在通过细节描写塑造母亲的形象,若喜欢本文第段的写法,可分析细节描写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并从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若喜欢《回忆我的母亲》片段的写法,可从夹叙夹议的角度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链接材料先用“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后文,再用朴实的叙述语言从劳动时间、劳动量等多角度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8.(5分)此题采用分层赋分:第一层级:思维单一,理解浅显。(0—1分)示例1:夏季母亲每天凌晨三点半左右起床劳作,在她忙碌的劳作中,太阳才缓缓升起,所以说母亲“叫醒”了阳光。第二层级:思维较全面,理解有一定深度。(2—3分)示例2:夏季母亲每天凌晨三点半左右起床劳作,在她忙碌的劳作中,太阳才缓缓升起,所以说母亲“叫醒”了阳光。母亲这样一种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儿女们,带给了儿女们生活的幸福,也唤醒了儿女们对阳光般灿烂的生活的热爱。第三层级:思维全面深入,理解有深度。(4—5分)示例3:夏季母亲每天凌晨三点半左右起床劳作,在她忙碌的劳作中,太阳才缓缓升起。所以说母亲“叫醒”了阳光。母亲这样一种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儿女们,带给了儿女们生活的幸福,也唤醒了儿女们对阳光般灿烂的生活的热爱。母亲唤醒了儿女们心中的阳光,儿女们也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勤劳、乐观、尽职尽责等美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意。本文标题“叫醒阳光”有三层含意: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母亲凌晨三点半左右起床后开始各种辛苦的劳作,在她的劳作中,太阳才缓缓升起,是母亲“叫醒”了阳光。此为第一层含意。由第段“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母亲用辛劳和慈爱叫醒的,她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会我们解读生活,走向未来”可知,母亲用辛苦和慈爱唤醒了儿女们对生活的热爱,带给儿女们幸福。此为第二层含意。结合第段“不要等阳光叫醒我们,我们要主动叫醒阳光。然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知,母亲教会儿女们“早”的哲学,儿女们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勤劳、乐观、尽职尽责等美德,母亲唤醒了儿女们心中的阳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9.(3分)C 由文本二可知,使用悬念式标题的“标题党”的特点是滥用悬念、故弄玄虚。新闻标题可以设置悬念。故C项“在标题中只要设置悬念,就属于‘标题党’”的表述过于绝对。同时,C项给出的标题中“这5点”属于悬念,但标题中其他内容提供了足够的信息量来支撑悬念点,故其并非故弄玄虚,夸大悬念的结果。10.(4分)介绍了四种拟好新闻标题的方法,分别是:①结合热点,形式多样;②题文相符,雕琢打磨;③善用修辞,深度加工;④思维转弯,设置悬念。(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本一中对新闻拟题方式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二段至第五段,考生可据此锁定答案所在范围。11.(4分)①此标题内容真实,紧抓热点,形式多样。标题由引题和主标题构成,引题引出了“王霜独进两球”的新闻事实,抓住了“女足挺进奥运”的热点;主标题强化了新闻事实,点明比赛地点和比赛结果。②巧妙化用诗句,并结合新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意趣。如“霜”字特指球员王霜,“姑苏”特指比赛地点,“韩3∶4”与“寒山寺”谐音,点明比赛结果。(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迁移运用的能力。作答时,考生要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明确好的新闻标题具有的特征阅读题中给出的标题,与文本中的特征进行比照得出结论。仔细阅读这则新闻标题可知,标题由引题和主标题构成,引题引出新闻事实和社会热点,主标题则强调了新闻事实,并点明了比赛的场地和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这则标题形式多样、内容真实、紧抓热点。同时,这则标题的主标题巧妙化用诗句,并结合新闻的真实内容进行了具体加工,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意趣。12.(4分)示例1:我会想到信仰。(1分)《红星照耀中国》里提到长征是一场举国大迁移,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险峻的地带创造了一个个伟大奇迹。(2分)能取得这样的奇迹,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1分)示例2:我会想到坚韧不拔。(1分)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进行战略转移,他们冲出国民党一次又一次围追堵截,他们顶寒风、冒雨雪,忍饥挨饿……他们完成了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于赢得长征的胜利。(2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的就是那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作答时,要关注词云图中处于显要位置的词,如“信仰”“成长”“梦想”【注意】抓住这些处于显要位置的词,是理解词云图的关键“力量”“坚韧不拔”等,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词语,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谈理解。组织答案时,首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佐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13.(2分)(1)考虑,想到 (2)只是(每小题1分)14.(3分)(1)(1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2分)都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出月光的澄澈清明。(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内外文言文修辞手法的探究。“承天寺夜月图”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子比作水中交错的藻、荇;“孤山夜月图”中“如镜中复如画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镜子,将月光下倒映在湖面中的美景比作一幅图画。故两文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月光的澄澈清明。【参考译文】当时,明月初升,新堤柳枝的倒影投在湖面上,月光下的湖水晶莹透明,我们乘小船在湖面上飘荡,如同在镜中,又如同在图画中。15.(4分)示例:我赞同“闲愁”。(1分)苏轼被贬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闲人”二字里,既有漫步的悠闲,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贬谪的悲凉,种种复杂情感尽在其中。故文中的“闲”应理解为闲愁。(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着眼这个“闲”字,要结合链接材料中苏轼的贬官背景来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所以文中的“闲”应理解为闲愁。16.(2分)①历历 ②芳草的茂盛(每空1分)17.(3分)示例:合理。(1分)“日暮”时分思归之情更浓,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还记得这名目”。(2分,其中尾联的情感1分,鲁迅的心情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解析】本题从文本迁移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首先应理解诗歌尾联抒发的情感,结合诗句中的“乡关”“愁”不难得知尾联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然后联想《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的情感:异国求学,不免思乡忧国。由此,不难判断这种推测合理。考生据此组织语言将二者的联系表达清楚即可。18.(50分)【写作指导】 题干并没有明确规定“告别”的主体、对象,这就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写告别一个人、一段经历、一种情感、一本书、一个陪伴自己多年的宠物等。考生可从学习与生活中关于告别的经历和感悟入手写作,一定要讲真话,抒真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动阅卷老师。【佳作示例】挥手作别不悲伤读完书的最后一页,便是与它告别的时刻。暑假,我不用逃学旷课,公然抱着厚厚的三毛作品集,度过一个又一个安静的午后。因为她偶然发现了沙漠的神秘与壮美,于是我走进了《撒哈拉的故事》:自己亲手制作的家具,邻居间奇特的相处方式,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有的风俗……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使我放不下手中的书。与其他女作家细腻温柔的笔触不同,三毛是洒脱独特的。透过三毛的视角,我看到的景象越来越广——我为妇女低下的地位感到痛苦,为人们封建的思想感到惋惜……剩下的书页越来越薄,最后一页翻过时,我却迟迟不愿合上书。因为合上书,就意味着我将与三毛告别,与奇特的沙漠风光告别。【点评】“我”不忍读完三毛作品,表达出“我”的喜爱与不舍。这看似与标题中“不悲伤”矛盾,其实是颇具匠心的一笔,衬托下文“我”的微笑作别,表达对作品理解的升华窗外,下午六点的阳光依然灿烂,我想起三毛说过:“雨季过了,雨季将不再来。”我知道了,踩着夕阳往前走,还有更美的风景。于是我冲着封底微笑的三毛说:“尘世一路,后会有期!”又遇到一个作业略少的周末。台灯明亮而柔和的光照着桌上的一本书。书的封面,是鲜艳的红色,如流淌的鲜血一般,两个金色大字“红岩”,庄重严肃地看着我。【点评】此处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描绘《红岩》的封面,突出庄严神圣之感,为“我”品读书中人物优秀品质而入迷做铺垫本来兴趣不大的我,却在翻开书后,情不自禁地跟着书中革命者的步伐行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我敬仰许云峰的沉着稳重,敬佩江姐面对严刑拷打而不吐露任何秘密的顽强信念,欣赏社会各界面对危难时的团结,喜欢共产党人虽身处监狱却认真绣着五星红旗的乐观坚强……这个夜晚,我跟随学生们为正义呐喊,跟随狱中人员传递情报、打探敌情,心情时而紧张时而愉悦。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最后一页翻过时,已是午夜时分。窗外,夜幕笼罩,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我却仿佛看到有一群人巍然屹立在星光下,面带微笑,看着这个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美丽世界,他们的身后是飘动着的五星红旗。我知道,我要与他们挥手作别了。这次,我没有留恋,虽然内心有万般不舍,但我知道,在每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他们的顽强乐观都会在晨曦中熠熠生辉,照耀着大地,照耀着我们。所以我告诉他们:我会心怀感恩,走过人生。读完一本书,就是告别一段往事,走入下一段风景。读的书越来越多,经历的告别也越来越多,但我不再有太多不舍。因为我知道,在未来的路上,有许多新的书、新的故事在等着我。这些书里,有我曾经熟悉的面孔,我还会与他们相逢。【点评】阐述“我”不再感到不舍的原因,紧扣主题所以,挥手作别,不悲伤。【名师总评】 这篇作文选材新颖,立意深刻。作者开篇用“读完书的最后一页,便是与它告别的时刻”直入主题;先写了自己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中与书中的作者产生共鸣,又写了读《红岩》时自己的感悟,还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书籍的内容巧妙融合,使得整篇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结尾再次点明主题——挥手作别,不悲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