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课件(28张幻灯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课件(28张幻灯片)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5.1 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学习目标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原因、特点和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相同、联系
4.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违法无小事
探究一 为什么法不可违
3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派出所。
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怎么避免?
提示:①小勤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勤工俭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触犯了法律,其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因此被送到了派出所。
②能避免。我们应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
运用你的经验:
探究一 为什么法不可违
3
第七十四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①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评价作用:法律是评价人们和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思考法律有什么作用?
新知探究
行为规范
法律
①指引作用
②评价作用
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法律的作用
③强制作用
合法的
×非法的
要做到不违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所谓违法行为就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含义 P48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法的原因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新知探究
下述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承担什么责任?
镜头一
朱某在回家路上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返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民法典 (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林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林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
对象是违法失职的国家公职人员
新知探究
镜头三
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处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以下行为是不是违法,是的话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判断依据是什么
《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情境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1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刑事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罚处罚
(有期徒刑、罚金)
刑事法律
(刑法)
严重
③刑事违法行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p48(相关链接)的行为。(如欠债不还)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p48(相关链接)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到刑罚处罚p54(相关链接)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违法行为 的类别 对社会的危害 程度 违反的 法律 承担的法律 责任 常见违法行为举例
  请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民事违法 行为
行政违法 行为
刑事违法 行为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
最严重(犯罪)
民事法律
(如:民法典)
行政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刑罚处罚
(刑事责任)
行政处分或
行政处罚
(行政制裁)
刑法
民事责任
欠债不还
扰乱社会治安
故意杀人
相对轻微(一般违法)
相同点:⑴都属于违法行为;⑵都具有社会危害性;(3)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第二目
新知探究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
镜头一
镜头二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不履行合同
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
民事违法行为:侵犯肖像权
镜头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二:艺龙旅行网使用“葛优躺”图片宣传本公司的旅游项目以及酒店预订,葛优认为侵犯了其肖像权,于是向法院起诉,索赔40万。
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六大基本原则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信原则。
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链接:
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称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
6、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规范自己行为
预防行政违法行为
预防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课堂小结
牛刀小试
练一练
5
1、下列四种情形的违法性质和维权方式正确的是( )
A.冷某高空抛物,将王先生砸成重伤,拒不赔偿。--属于行政违法,打“110”报警
B.刘女士与白大爷发生纠纷,在火车站大吵大闹。--属民事违法,向检察院控告
C.张某将手机落在出租车上,司机拾到后不归还。--属民事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D.明明因与亮亮有矛盾,到处造谣亮亮考试作弊。--属刑事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C
课堂小测
5
2、有个别网民在网上传播“南昌核酸检测打架致2人死亡”信息,经查此消息为虚假信息。目前,警方正在对编造、散布、传播谣言的当事人进行深入调查,对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编造并传播谣言扰乱疫情防控工作,必将受到刑法严惩
②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③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疫情面前无小事,切勿心存侥幸
④法无授权不可为,我们要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