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春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B. “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C. “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D. “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出多方面、多维度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B.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C.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人生忧乐都有所关涉D.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简略与细致之别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C.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B. “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C. “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D. “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B. 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C. 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D. 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2)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8. 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也有表达过类似的思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5)《礼记·中庸》中认为达到“中和”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段解说词,完成下面小题。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 ① 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活动,回想起来是 ② 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1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1.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或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请结合文段分析本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按照严重程度不同,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为21%—63%。 ① :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它对应的往往就是我们遇到的青壮年热射病患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体温调节失衡,体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发, ② ;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对应的常常是老年热射病患者,此类患者 ③ ,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散热功能障碍,皮肤往往干热无汗。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的关键就是降温,快速有效的降温方法就是直接将患者身体浸入冰水中,也可以直接将碎冰盖在患者身体上,这尤为适用于劳力性热射病的年轻患者。由于老年患者难以接受这么强的冷刺激,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可以采用往身上喷雾或者擦浴,再用风扇吹的方法,通过蒸发和对流帮助患者降温。注意不能使用大量酒精擦浴,否则可能会被皮肤、血管吸收而产生毒性;退热药对中暑患者无效,反而可能损伤肝脏。1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3. 请简述材料第二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四、写作(60分)1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君子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长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春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B. “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C. “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D. “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出多方面、多维度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B.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C.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人生忧乐都有所关涉。D.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简略与细致之别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C.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错误。由材料“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可知,是尊重人的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他人”,也包括自己。B.“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误。由原文“‘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可知,原文说的是“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并不轻视个人奋斗。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错误。由原文“‘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可知, “音乐和艺术的熏陶”是“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的条件,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完成人道”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误,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A.抒发了诗人因离家已久无法回家的孤独和惆怅之感。与材料一观点无关。B.体现慎终的生命关怀。C.体现乐观精神。D.既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故选A。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B. “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C. “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D. “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B. 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C. 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D. 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2)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8. 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答案】4. BEG 5. A 6. C7. (1)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2)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8. 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口行相反”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且“而”表转折,一般放在 句首,其前断开,故B处断开;“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都做“欲”的宾语,且两句意思相对,E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故G处断开。故在BEG处断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人如果没有仁德。B.正确。点亮;彰明。句意: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C.正确。住所;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D.正确。通“悦”,高兴;通“悦”,使……高兴,取悦。句意:皇帝很高兴。/客人得到药方,拿来取悦吴王。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错误。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可知,范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范中行氏没有尊贤而贱不肖。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己用”,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用己”;“贱”,看不起;“仇”,仇恨。(2)“论量”,评论;“比”,近来;“称”,符合。【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可知,唐太宗知道马周世一位有才能得人,就重用他,授予他官职,这体现了管仲“知而用之”的观点。由原文“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可知,唐太宗重用马周之后,对他非常地信任,任用马周推荐的人,想要依靠马周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这体现了管仲“任而信之”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也有表达过类似的思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5)《礼记·中庸》中认为达到“中和”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先修其身 ④. 先正其心⑤. 自伐者无功 ⑥. 自矜者不长 ⑦. 其坚不能自举也 ⑧. 则瓠落无所容 ⑨. 天地位焉 ⑩. 万物育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矜、瓠、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段解说词,完成下面小题。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 ① 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活动,回想起来是 ② 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1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1.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或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请结合文段分析本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答案】10. ①无关紧要 ②振奋人心11. ①平实性:简单直白,通俗易懂;②生动性: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③科学性:使用关联词,语段逻辑清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与“微不足道”呼应,强调不重要,可用“无关紧要”。无关紧要: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②语境指人类对宇宙探索活动让人振奋,可用“振奋人心”。振奋人心:某件事使人振作奋发。【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的能力。解说词,是一种为了解释、说明或介绍某种事物或情况而创作的文学体裁。①平实性:“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语言简单直白,通俗易懂。②生动性:“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使用比喻修辞,把人类比作宇宙中的尘埃,凸显人类的渺小;“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使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③科学性:“但是”“因为”“所以”使用关联词,增强了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使语段逻辑清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按照严重程度不同,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为21%—63%。 ① :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它对应的往往就是我们遇到的青壮年热射病患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体温调节失衡,体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发, ② ;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对应的常常是老年热射病患者,此类患者 ③ ,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散热功能障碍,皮肤往往干热无汗。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的关键就是降温,快速有效的降温方法就是直接将患者身体浸入冰水中,也可以直接将碎冰盖在患者身体上,这尤为适用于劳力性热射病的年轻患者。由于老年患者难以接受这么强的冷刺激,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可以采用往身上喷雾或者擦浴,再用风扇吹的方法,通过蒸发和对流帮助患者降温。注意不能使用大量酒精擦浴,否则可能会被皮肤、血管吸收而产生毒性;退热药对中暑患者无效,反而可能损伤肝脏。1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3. 请简述材料第二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12. ①热射病可分为两种类型 ②皮肤往往多汗潮湿 ③通常没有剧烈体力活动13. 热射病急救降温关键,年轻患者可用冰降温,老年患者可擦浴吹风降温但不能使用酒精擦浴以及退热药降温。【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冒号可知,此处为领起句,结合后文“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可知,介绍的是热射病的两种类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热射病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二空,结合下文“……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散热功能障碍,皮肤往往干热无汗”可知,此处应是劳力性热射病发生时,皮肤的情况,通过两种热射病不同表现的对比,抓住经典型热射病,“皮肤往往干热无汗”的特点,此处应填写“皮肤往往多汗潮湿”。第三空,结合上文“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它对应的往往就是我们遇到的青壮年热射病患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体温调节失衡,体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发……”可知,此处填写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得病的原因;再由下文“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可知,其原因不是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所以此处填写“通常没有剧烈体力活动”。【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选用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三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介绍的是抢救热射病患者的关键,主要信息是“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的关键就是降温”;以及此方法适用的患者,主要信息是“这尤为适用于劳力性热射病的年轻患者”,由此可压缩为“热射病急救降温是关键,年轻患者可用冰降温”;第二句话是介绍老年患者可以采用的救治方法,关键信息是“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可以采用往身上喷雾或者擦浴,再用风扇吹的方法,通过蒸发和对流帮助患者降温”,可压缩为“老年患者可擦浴吹风降温”;第三句话是介绍老年患者不可采用的救治方法,关键信息是“注意不能使用大量酒精擦浴,……;退热药对中暑患者无效,反而可能损伤肝脏”;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热射病急救降温是关键,年轻患者可用冰降温,老年患者可擦浴吹风降温但不能使用酒精擦浴以及退热药降温。注意不要超过50个字,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四、写作(60分)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君子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答案】例文:呼唤“不为物役”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这些古往今来对“物”的讨论所指向一点甚是明确:人使用物,而人不应当为物役使、控制。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人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于世,在社会之中,一切作为的归宿是人类的幸福,物是通向人类和睦、幸福的手段与工具。人使用物来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使人更愉悦,更能健朗地生存。一旦人沦落到被物役使的境地,他一定是将其心全然寄于物上,以物伤性,可怜得成了被“异化”工具。可惜,我们悲哀地发现,新时代的人们越发乖乖地向物交出了主体意识,自甘为物所役,忘却了生命的归宿何在。当今人被利益所役。利益包括你的财富、地位、声名,甚至还有分数。人们纷纷放下身段,弯腰俯首,做出一副怯懦的神态向利益跪拜,有如老葛朗台一样,仿佛腰缠万贯便可无所不能,就可以获得生命最终极的手段。俯首系颈,他们沦为“物”的奴隶,露出张牙舞爪的骇人姿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在猪肉中掺瘦肉精,在厨房里用地沟油。他们有如木偶,为物、欲念摆布,奉承阿俗,妄弄事实。至于学生,则是为一切“有用”而学,为一切“有利于考分”而学,徒然不由自主地汲取死的知识而不思索其奥理大义,徒然诵着:“吾欲仁,斯仁至矣”而不明其意,未见其明矣!当今众人还被科技所役。手机成为了大家的掌纹,无线网络竟“荣身”于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把自己一切的愉悦体验全然交给了一张屏幕下的小小芯片。手机在哪儿,网络在哪儿,你便在哪里。一朝脱离便似池鱼脱水,终日惶恐不安,坐立不得,是多么荒诞!社交软件把人绑架了,甘愿被绑架的人在其中自娱自乐。利益、名誉,寓意于之,可带来些许成就感,滞意于之便面目可憎;科技寓意于之,为生活添味,滞意于之则一事无成。在今日,我们不禁需要高声呼唤:君子使物,不为物役!人要寻回丢失的主体性!倘若你拥有权势之“物”,你自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体触民情,走访在那个被遗忘的底层,效梁漱溟等人的耿介直言,上书陈情,反映民生,有所担当,而怎可把一个美丽可爱的中国的形象遗忘?倘若你有金钱之“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何不怀揣着对人类苦难深重的悲悯,投身慈善,接济那些在疾病中搏斗者,为梦想奋斗者,那些走上光荣荆棘之路为人权、为平等奔走者?倘若你有漂亮的分数,何不在接受最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仅是将自己变成一名通晓专业学识的“专业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向公众发声,引领公众思索,在展望未来时作出更明智选择的“公共知识分子”?倘若你倾心于科技的魅力,何不同当年的乔布斯一样,勇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向更高处,向迷雾所绕的未知处探索,而不仅仅沉溺满足于今天的科技给你带来的便利。正如萨特所言,“是英雄将自己变成了英雄”,我们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用“人是目的,物是手段”的信条,重新审视“物”,从一个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夺下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挣脱物的无形之手,成为驾驭外物,驶向人类普世理想与幸福之途的舵手。我相信这一可能性,用信念将自己变为物的掌控者,身在物中而不滞心于物,驾物飞驰而不为物所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谓“经典语句”,是指那些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话语的记录,是经过时间的淘洗,依然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语句。材料所提供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是肯定经典语句的现世意义,诸子百家的不少经典语句在当今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乃至于对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都仍然具有深刻意义,所以我们要学经典、牢记经典,并以其指导我们做人做事。“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是强调我们不但应牢记这些经典语句,而且要结合现实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它们。对此,首先要理解材料所给语句的内涵。第一句,重点在“毋自欺”,意思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由此可见,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第二句是孔子所说的话,意思是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这句话关键意义是要“争”。当然,从语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争”并不是不顾一切地争利,而是有所抉择,该争就争,该让则让。第三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道德经》所谓的“不争”,是指人的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宽容无私,处事潇洒豁达;言行善于把握时机,恰到好处;为政精简,治国有方……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第四句话,意思是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由此可见,这句话强调的是人要有驾驭外物(物欲)的能力,而又可以不为外物(物欲)所驱使。这里的“物”即外物,是“我”以外的世界,是“我”的对立面,是“我”存在的重要参照物。“它”可以是“我”存在的物质背景,也可以是“我”追逐的目的、对象。可以是人赖以生存的一般性的工具、器物,也可以是世俗眼光中的金钱、权杖、名声、地位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对象。从这句话里,可看出人不该成为“物”的仆役,人应该驾驭外物,让外物“臣服”于我。第五句话,意思是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即出真正的名誉不是争出来的,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名誉自会来。由此可见,材料讨论的是对如何看待外在名誉的态度。追求名誉,可以让人拥有进取心,积极追求更高的心灵境界、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但有时,过度沉溺于荣誉,也会让人迷失自我、禁锢自身。而试题要求从所给的材料中任选一则展开思考,分析经典语句中的价值观对于今天仍有何价值,或者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新的解读。对此,若选择第一条,可以“慎独”为关键词,分析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我,要求做到自律。若选择第二条或第三条,则可以围绕“争”或者“不争”展开思考。对此,可以承认,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比如商场、战场、职场、赛场、考场,场场都离不开竞争,这说明在大多数时候,竞争确实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说明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比如幸福、快乐、自信等,是不必与人比较,无法与人抢夺,无需与人竞争的,是不必争的,然后最终得出自己的态度。若选择第四条,则可可以结合古人的相关事例,如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司马光“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直道而行”的自我约束,苏辙不“不以物伤性”的达观,以古人高远的人生追求来阐述自己对于“物我”关系的见解。也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讨论如何处理“物我”关系。若选第六条,则要将写作重心放在解读名誉的内涵、作用,以及深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于名誉的追求,比如,可以本色生活、激流勇进,也可以认为积极争取过即可,得之淡然,不得坦然。立意:1.锤炼品德修为,不负时代使命。(针对第一则)2.争是为了不争。(针对第二/三则)3.御“物”以求“道”。(针对第四则)4.看轻名誉,重在行动。(针对第五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