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苏州园林 讲义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好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3.体会苏州园林的美,认识其地位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知识点01 说明顺序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类。空间顺序即根据客观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依照上下、左右、远近、内外等次序来结构全文的说明顺序。介绍某种静态实体(如建筑物、工艺品等)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在介绍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按时间先后介绍说明对象的说明顺序。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条件到结论的顺序来介绍说明对象的说明顺序。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介绍事物的性质、功用类文章往往采用这种说明顺序。【微点拨】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散文集《西川集》和童话集《稻草人》等。此外,他还著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书中集中体现了他多年语文教学的精辟见解。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本文原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506—1521),作者生活在苏州时,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景致有深切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还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从原题中的“深情”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与怀念之情。3.文题解读用“苏州”来修饰、限制“园林”,明确告诉读者:这篇文章要介绍的是苏州的园林。题目简洁明了,直接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4.主旨点睛本文对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和园林局部特点的介绍,展示了它的图画美、艺术美,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师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即学即练1】本文即按照逻辑顺序对苏州园林进行详细说明的。知识点03 内容安排和写作手法1.本文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但作者在说明时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因为课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具体园林的特点,而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不宜像介绍某个景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而应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处,分别介绍,因而采用了逻辑顺序。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并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和“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来分析苏州园林的景致的;而第(2)(4)(5)句这几幅小景,是中国画上常见的,所以说这几句通过对苏州园林景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画的绘画原理。3.课文中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文章通过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比如,第3段中,作者将我国“绝大部分”的建筑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并将园林比作美术画,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又如,第7段中,作者列举了在阶砌旁、墙上、开窗处栽种花草的例子,突出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4.本文的用词和语言有何特点?(1)用词准确,极具说服力。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中“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语言典雅,富有文化色彩。比如第4段中,作者引用诗句“鱼戏莲叶间”,生动地表现了池沼中鱼儿成群、莲叶田田的自然之趣。【即学即练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2)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举例子)(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打比方)【微点拨】说明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是指说明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性特点,大多指的是这个事物突出的优点、好处、作用、意义等。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入手;也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归纳。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ǒo)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镂空(lòu) 蔷薇(qián wēi) 叠嶂(dié zhàng )回廊(1áng)2.词义:丘壑:指山峰与河谷;山野幽僻的地方;比喻深远的意境。雷同: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叠。斟酌: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明艳:鲜艳,明丽。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俯仰生姿: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考点解说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上。如《苏州园林》第3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中的“绝大部分”,说明我国的建筑并非全部是对称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中考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查得比较频繁。2.题目类型及答题策略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池沼(zhǎo) 鉴赏(jiàn) 重峦叠嶂(zhàng)B.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镂空(lòu)C.琢磨(zhuó) 斟酌(zhōu) 蔓延(màn)D.轩榭(xiè) 心裁(cái) 盘曲(pán)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寂寞 映衬 镂空 玲珑 自出新裁 B.标本 赞叹 池沼 蔷薇 因地治宜C.轩榭 雷同 鉴赏 嶙峋 重峦叠嶂 D.藤萝 依傍 琢摩 芭蕉 任其自然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老百姓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征集他们的意见,做到因地制宜,避免水土不服。B.在国画中你会感受到山的巍峨雄伟、重峦叠嶂,水的清澈宁静、活泼自由。C.随着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家的媒体自出心裁,制造出不少歪曲事实的论调。D.那里山水环绕,白鹭飞翔,田园村舍错落有致,高树低柳俯仰生姿,散发出浓浓的“苏式”乡村韵味。4.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此处指在某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原指“绘画中不好的一部分”,文中指园林中有损于“构成完美图画”的设计、布局)C.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闲适:清闲安适)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B.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亮晶晶的玉珠。C.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D.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 , , , , 。①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②守住书院根脉③古为今用,去芜存菁④呵护书院历史⑤激活书院文化A.①④⑤②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④⑤③① D.①③④⑤②题组B 能力提升练7.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兴起于秦汉,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超过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榜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第①句语序混乱,应调整为:(2)第②句不合逻辑,应删去(3)第③句中存在词语使用不当的现象,应把“ ”改为“ ”。8.学习完《苏州园林》一课后,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下联:(2)学校电视台拟拍摄专题纪录片《话说苏州园林》,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下面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从其他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再拟两集纪录片的标题。示例:历史——自然遗风(3)同桌要朗诵《苏州园林》,请你为他配上古典乐曲,下面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A.凄凉婉转的《琵琶语》 B.文雅幽静的《林雨心情》C.深情悲壮的《梁祝》 D.奔放激昂的《十面埋伏》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古人既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体悟,又有“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的劝谕。总之是说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同等重要。让我们背起行囊,去远足吧!园林说趣陈从周①我国在园林建造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②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人多处可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如此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景,这是动观。清初画家恽寿平曾有过终生难忘的游园体验:③壬戌八月客吴门拙政园,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只见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注】闲趣。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桥而北,傍横冈循石问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为湛华楼,与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园最胜地也。(《瓯香馆集》卷十二)④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也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因地制宜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苏州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是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说得透彻极了。到今天读起此诗,对造园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亲切的。【注】濠濮:两条河流的 名称,濠水,濮水。后指闲适无为,逍遥脱俗。9.近期,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苏州园林研学旅行,请你结合“网师园”和“拙政园”的特点,为大家提供条最可取的游园建议。10.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阅读本文,分别列举出“网师园”和“拙政园”中这样的观赏点。11.文中多次提到造园的“法”和“理”,请用文中的八个字概括其具体意思。12.文中说“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请问“此理”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3.如果你是本次研学旅行的导师,请结合“网师园”和“拙政园”中的具体景点,设计两个有趣的游园活动,并各用一个四字词写出游园活动的名称。试卷第8页,共8页试卷第7页,共8页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易错读音。C.斟酌(zhōu)——zhēn;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易错字。A.自出新裁——自出心裁;B.因地治宜——因地制宜;D.琢摩——琢磨;故选C。3.C【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在此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建设;B.重峦叠嶂: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使用正确;C.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在此形容制造出不少歪曲事实的论调的国家媒体,使用有误;D.俯仰生姿: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引申义为从各个角度看都很美丽。在此形容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感受到景致的美好,使用正确;故选C。4.C【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C.胸中有丘壑:这里指设计师和工匠师的胸中有了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故选C。5.B【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B项中的“、”号不能用在两个句子之间。故答案为B。6.C【详解】此语段介绍千年书院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 “铭记”指历史,“发展”指新时代,应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叙述,①叙述的是“书院在新时代中”的风采和魅力,不能位于开头,所以排除AD;②④内容关乎历史,①内容关乎新时代,所以①不可以在②④中间,排除B。故选C。7. 兴起于秦汉,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超过”或“多” 榜样 标本【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1)第①句语序混乱,应按时间顺序排序;应将“鼎盛于清代”与“兴旺于明代”互换位置。(2)“超过”与“多”语义重复,不合逻辑,应删去其一。(3)“榜样”指值得学习、效法的好人好事。将“苏州古典园林”成为“榜样”不妥当,可将其改为“标本”。8.(1)苏州园林冠江南(2)(示例)建筑——巧夺天工 文学——诗词沃土 旅游——登临胜地(3)B【详解】(1)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对对联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等。上联表述的对象是“桂林山水”,下联根据活动的主题对出“苏州园林”;上联“甲天下”表述桂林山水的地位,根据课文《苏州园林》中的介绍,可知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范,对出“冠江南”。(2)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电视纪录片的标题要注意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还要点明每一集的主要内容,所以根据表述内容的主要特点,按示例的形式用四个字拟写即可。苏州园林的建筑抓住其故意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可用“巧夺天工”“自然之趣”来命名;文学方面可以给诗人提供许多诗词创造的素材,可用“诗词沃土”;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旅游可用“人间仙境”。示例:建筑——自然之趣;文学——诗词沃土;旅游——人间仙境。(3)考查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充满诗情画意,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朗诵苏州园林时,应读出苏州园林的古典美,适意自然。据此可知应用文雅幽静的《林雨心情》;故选B。9.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10.网师园:槛前亭中、轩外。拙政园:南轩。 11.因地制宜,各臻其妙(各具一格)。 12.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 13.(示例)槛前垂钓(戏水)、亭中赏月(灯会)、轩外写生(观花)、艳雪对歌红桥泛舟、山龙攀岩、湛华登楼等。(答对两个即可)【解析】9.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筛选关键信息,提炼文章中心句的能力。本题可由文章第②段内容“如此说来,小因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因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提取信息作答。10.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第②段写了网师园,抓住“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等描写语句,找出其中提到的具体地点即可;在写拙政园时,抓住“独坐南轩,只见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闲趣”。这里描写的就是拙政园中南轩的画面。1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筛选能力。结合文中第④段“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可提取“因地制宜”“各臻其妙”作答。1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指代的内容往往在此句之前。文章的第④段中,作者首先写到“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由中国画的兰竹的特点与古典折子戏中演员的特点,引出造园之理。故“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中的“此理”是承前指代。据此作答即可。13.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借助文章提到的地点及其景物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设计活动内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还要注意符合景点的特点。结合“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中的景,设计如楹前戏水、亭中赏月等游园活动;或结合“独坐南料,只见堤皆美暮,红相河,俯视明,游可取,使人然有埏。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桥而北,傍横冈循石问道,山麓尽处有提通小,林木如,池上为港华楼,与隔水圆麻相望,此一最胜地也”设计红桥泛舟、山麓攀岩、湛华登楼等游园活动。答案第2页,共3页答案第3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