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活动的是与非---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课件-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项(16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火山活动的是与非---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课件-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项(16张)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全球变暖:
火山活动的是与非—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
最集中的部分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问题探究1:火山喷发前,近地面大气如何获得能量
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100%
吸收 19%
反射
地面吸收
47%
散射
34%
无选择性
和云层与尘埃有关
地面反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有选择性
大气对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对长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强
有选择性
蓝紫光易被散射
问题探究1:火山喷发前,近地面大气如何获得能量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
绝大多数可见光可到达地面
水汽、二氧化碳能吸收一部分的红外线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最根本的热量来源
削弱作用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
的直接热源
典例
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落基山脉内部最热月气温高于外部的原因。(4分)
最热月落基山无冰川积雪,山脉内部与外部下垫面性质相同(1分); 落基山内部山体海拔高于外部,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1分);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最直接来源(1分); 同海拔的山脉内部大气与外部大气离地面距离不同,内部距地面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多(1分)。所以落基山脉内部最热月气温高于外部。
图1
图2
材料: 山体效应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其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图1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2是沿38°N落基山脉(海拔最高为4399米)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
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弥漫,地面各处都是火山灰。
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的蘑菇云
问题探究2:火山喷发后,近地面大气为何降温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导致全球气温暂时下降0.5摄氏度。
1.说明火山灰在平流层迅速扩散并长时间滞留空中的原因。(3分)
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不明显),风速快,利于火山喷发物迅速扩散;(1分)火山灰质量轻、体积小,容易长期悬浮在大气层中;(1分)平流层大气水汽少,火山喷发物不易与水汽结合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1分)
材料: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环流或平流层,长时间滞留空中,会影响全球气候。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导致全球气温暂时下降0.5摄氏度。而这种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被称为“火山冬天”。
2.试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火山冬天”的形成原因。(3分)
大规模火山喷发把大量的火山灰与火山气体输送进入大气环流或平流层中,并且喷发物质可以在平流层中长时间停留;(1分)这些物质能反射原本应该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 (1分)太阳辐射的减弱导致地面辐射的下降,致使近地面大气温度明显地降低 ;(1分)降温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为“火山冬天”。
生态系统变化,生物多样性可能受损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温升高。
海洋扩张
海岸侵蚀和洪水泛滥
海平面上升
冰川融化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降水格局改变
洪水威胁、水污染、疾病蔓延
与天气有关的死亡增加
生长季长度与作物产量受影响
土壤和植被变化
较暖的温度
问题探究3:火山喷发后,近地面大气为何升温?
问题探究3:火山喷发后,近地面大气为何升温?
气体喷发物
以水汽最多(占总体积的60%~90%),其它包括H2S、SO2、CO2、HF、HCI、NaCI、NH4CI等。
固体喷发物
随气体喷发物喷射到空中的大小岩石碎屑和由熔浆凝固而成的碎块,如火山灰。
液体喷发物
喷出地表的岩浆,其中的挥发组分大量逸出,称熔浆。
火山喷发释放的水汽和温室气体长期滞留在大气层内,这些物质会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升温,而大气将后将热量传递给地面,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材料:今年全球多地气温屡创新高之际,有气候专家认为,去年初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火山喷发要负一部分责任。下表为火山喷发物质组成表。
1.结合材料,推测汤加火山爆发使今年气温升高的原因?(3分)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近地面大气进行热量补偿,使得近地面气温不会过低。
大气能让大部分短波辐射通过并到达地面
长波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吸收,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
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
直接能量来源
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思考:基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你认为有哪些“退烧”措施?
植树造林
海底封存CO2
开发利用新能源
建筑碳中和: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是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屋顶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6分)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2分)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 (2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2分)绿化面积广使城市空气湿度增加,形成“城市雨岛”效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2分)
课后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