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文总结
这篇通讯来自记者沈英甲对袁隆平的采访。题目语出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交代了文章写作内容。菽(shū),豆类的总称。
第一部分小标题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开头作者以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不禁产生的瞬间错觉,写出了袁隆平给人的有着巨大反差的两个印象:杰出的科学家与地道的湖南农民,从而引出了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这个疑问生发了对答案的追寻,作者借助这部分的小标题,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总领,追述了当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并进行繁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
这一部分,不仅写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起始阶段的欣喜、期待、失望、思索及发现,而且以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及当年曾普遍发生的饥谨等作为社会背景,写了青年袁隆平作为科学工作者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表现了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在结构上,以袁隆平的发现“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等议论引起下文,强调了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也提示了科研探索过程的艰难。
第二部分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为小标题,主要写的是袁隆平面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这道世界性的难题所表现出的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突出了他作为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分中,作者以“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对袁隆平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通过写袁隆平对“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显示了对我们的文化、国家的热爱和对制度、道路的自信。
第三部分小标题为“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开头先以典型细节,写袁隆平对中国亿万农民的深厚感情及为农民造福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写他针对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贬斥杂交稻的观点,以“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以及具体的数据进行回复,充分否定了不实观点,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尊严。这部分不仅强调了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还写出了他在论辩中表现的平和个性。
第四部分小标题是“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开头以袁隆平谈他的梦这个典型细节写起,引出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表现袁隆平的不断进取,以及他培育“超级杂交稻”,让杂交稻走向世界的远大目标。在这部分里,作者不仅写出了袁隆平的成就,还强调了两点:一是袁隆平不仅对“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而且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二是作为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这篇通讯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袁隆平作为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这是人物事迹的核心内容。作者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依序写出了其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这样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作者除多方面、分层次地选取组织材料介绍人物事迹,展现人物形象之外,还擅长以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访谈中得到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如第一部分开头写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的“错觉”,第三部分开头写袁隆平“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都来自亲历者的视角。而第一部分中发现“一株奇特的稻禾”,第二部分中发现“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当时作者并不在场,相关的描写应来源于采访中袁隆平的回忆。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具有“在场”感,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袁隆平所从事的是“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如何能让读者理解这项科研工作的深奥内容,是这篇以社会公众为读者对象的通讯的写作难点,也是报道专业人士事迹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第一部分中,对“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的推断和第二部分中通过对“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退化了雄蕊”的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概念。再如第二部分中,作者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为纲,先介绍了传统的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再对应地阐释了袁隆平对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两条途径的分析和选择,深入浅出地说清了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都是这篇通讯中成功的科普表达。
这篇通讯中的许多事例可以作为议论文素材。如第一部分中“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事例可以写“与国同梦”的话题。第二部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的事例可以写“勇于创新”的话题,袁隆平苦心研究雄性不育系的事例,可以写“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等话题。第三部分中“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的事例,可以写“家国情怀”的话题。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一)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稻菽(shū)颁发(bān ) 饥馑 (jǐn)
B.山麓(lù) 掖着(yē) 雄蕊(ruǐ)
C.田埂(gěng)分蘖(niè) 屏气(píng)
D.籼稻(xiān)瞩目 (zhǔ ) 成穗(s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签署 偏僻 越雷池 落慌而去
B.详尽 挑战 咪起眼 义无反顾
C.指责 风险 金灿灿 无与论比
D.蕴藏 威胁 有机肥 丰衣足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谨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B.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鹤立鸡群:这里指一株水稻在稻田中很显眼很突出。
C.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屏气静神:这里指吃惊得一下子没有了呼吸,也没有了主张。
D.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亦步亦趋:这里指那些没有自己的主张,只会追随别人的行为。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B.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C.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D.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北京的社区店除了食品、药店和日杂零售外,又出现了一些家居品牌社区店,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家居用品。
B.如果在公共领域可以没有证据地、恶意地怀疑普通公民的善行,行善者就会人人自危,社会就将出现无人行善的尴尬局面。
C.近期,全国各地频发骗取客户密码、实施网银盗窃案件。网络金融安全遭到破坏,一时间高度引发广大网民关注。
D.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签署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6.下列有关人物通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B.人物通讯能够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以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C.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一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
D.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相较于消息往往能够更快更生动更细致地报道特定人物的言行和精神风貌。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2001 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懂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 1961 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 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这篇通讯从“2001 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写起,写道:“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农民送给袁隆平“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这样的称谓,突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哪些方面的特点 结合课文中的相关文字作简要说明。
3.文中说,“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失望的情绪”表明袁隆平遭遇了怎样的打击 这种打击与他最终在这一领域的成功有何联系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摘编自《东方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3.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4.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5.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课内巩固
(一)
1.C
2.D
3.C
4.D
5.B
6.D
(二)
1.(1)这些文字描述的是杂交水稻之父的真实生活,表现了袁隆平作为农业科学家的形象特点。(2)明确了这则通讯的新闻时效性,2001 年是袁隆平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重要时间节点;然后以春节后的第二天就前往试验田这样的安排,突出了袁隆平院士成为新闻主题的特殊背景。(3)工作场景描述,为回顾袁隆平院士在这一领域的不平凡经历作好了铺垫。
2.“泥腿子”与袁隆平的工作内容相联系,也可以理解为是其工作作风的一种反映。“专家”“院士”则是农民对袁隆平所代表的科技价值的一种肯定和推崇。这两方面描述的结合,其实反映出袁隆平热爱农业钻研,重视农业实践,关心农业科技,关注农民前途从而广为农民群体、社会大众所推崇等方面的特点。
3.“失望的情绪”的出现,是因为袁隆平在“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的事实面前,意识到自己以为物色到“良种”的期待落空了。可贵的是,面对这样的失望,他从对遗传学的规律的进一步深究中意识到,这株让他充满“良种”期待的稻子并非纯种,而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这恰恰又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及应用准备了最真实的实践基础,也成为袁隆平日后研究和实践的真实动力。
二、课外阅读
1.D
2.C
3.B
4.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的崇高境界。(答出4点即可)
5.材料一是一篇人物传记: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反映了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
材料二是一篇人物访谈: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符合人物访谈的特点。
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