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 讲义+专题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 讲义+专题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修辞手法
【课程要求】
带笔记本,上课重点要做笔记;
带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以及改正错误;
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4、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一、课前小测
1.下面四组词语的读音没有错误的是( )。
敬爱(jìnɡ ài) 戒尺(jiè chǐ)
规则(ɡuī zhé) 努力(lǔ lì)
赠送(zhènɡ sònɡ) 糊涂(hú tu)
吱嘎(zhī ɡā) 雨靴(yǔ xuē)
C.犹豫(yóu yù) 鹦鹉(yīnɡ wǔ)
汇聚(huì jù) 富饶(fù yáo)
D.萝卜(luó bo) 讨厌(tǎo yàn)
胳臂(ɡē bei) 海鸥(hǎi ōu)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燃烧(rán yán) 摔跤(suāi shuāi)
枣树(zǎo zhǎo) 凝神(níng nín )
理睬(cǎi chǎi) 恼火(nǎo lǎo )
碰触(cù chù) 荒野(huān huānɡ)
凌乱(nínɡ línɡ) 骄傲(ào nào)
观察(chá cá) 凉爽(suǎnɡ shuǎnɡ)
招惹(rě yě) 沉默(mò mè )
凑合(còu chòu) 推开(tuī tēi)
一段(duàn dàn ) 睡觉(suì shuì)
瑰丽(ɡuī ɡuì) 面包渣(zhā zā)
二、寓言故事
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道理: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三、主题阅读
像母亲的手一样舒适的儿童鞋。(某童鞋广告)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某汽车广告) 有谁的目光不被(福特)所吸引?(某汽车广告) 这些广告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呢?
【知识梳理】
1.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重点应掌握明喻,句中往往用“像”、“像……一样”、“仿佛”、“犹如”、“如同”等把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像一座大花园。”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用大花园来比小兴安岭。在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同类事物之间不能打比方。例如:“一颗炮弹像重磅炸弹一样,在敌人的阵地上炸开了。”“炮弹” 和“炸弹”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2)作比的事物同被比的事物之间,如果没有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例如:“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山之间,好像朵朵梅花悬在头上。”“蓝天”和“梅花”虽不是同类,但没有相似点,所以打比方不恰当。
(3)比喻也有褒贬之分,运用时要注意感彩。例如:“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句中把德国军官的眼睛比作恶狼,突出其凶残,含有强烈的憎恨。
总之,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它具有人的语言、动作或思想、情感等。
如:“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柳条儿舒展开身子,快活地跳起了舞。”作者把“微风” “麦苗”都当作人来写,显示出了充满活力的春天来到。运用拟人手法,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句中没有出现人,但人的动作“涨”、“笑”形象地表现出了高粱成熟红通通,稻子成熟沉甸甸的情景,进而让人感受到秋天丰收的美景。
总之,巧妙、自然地运用拟人这一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趣味盎然。
夸张:夸张就是一种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故意夸大或缩小某事物的某种特征的修辞手法。我们常听到李白的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中都夸大了瀑布和白发长的特点。可这种夸大的描述是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的真实,毕竟那瀑布长长的,一泻千里呀!所以,李白的这两句夸张句被诵为千古佳句。运用夸张要注意两点:
(1)必须注意真实。
夸张虽然“言过其实”,但这是从表面上看;从本质上看,它是有生活依据,合乎事理的。“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桂花香味确实比其他香味飘得远,才可说“十里飘香”。相反,人身上洒的香水就不能这样说了。
(2)夸张要明显,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一天等于二十年”是明显的夸张;“一年干了两年的活儿”,就可能是事实了。“万斤重担不畏难。” 一看就知是夸张,可“我一担挑得起一千三”那就要被人家误认为这句话既不是事实,也不是夸张,而是在吹牛。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就称为排比。如“豫园,是上海的明珠;豫园,是江南的名园;豫园,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作文时, 运用排比句切忌生拼硬凑。当我们的感情很充沛,需要冲决而出时,这时使用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语句来表达,就显得很自然。
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 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连串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诗意酣畅, 节奏鲜明,情感浓烈,恰当地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设问: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常常无疑而问,然后自己作答,这种方法叫设问。
如:“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设问与反问一样,都是明知故问。但设问是自问自答, 而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寓于语句之中。设问使句子强调的意思更突出,以引起读者注意,所以它常常处在一段的开头,目的在于把问题及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例题精讲】
例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
(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 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
(7)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
(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9)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
例 2.下面是拟人句的一项是( )
A.春天到了,柳条随风飘荡,好像在跳舞。B.老虎张着血盆大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C.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D.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例 3.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多少年弹指而过,昔日的阳光少年如今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夸张)
B.这难道不是自然界生命现象的奥秘吗?(设问)
C.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比喻)
D.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拟人)
例 4.对下面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书,人们称之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比喻)
B.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拟人)
C.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排比)
D.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怎么能不感动呢?(反问)
例 5.下列各组修辞判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4 分)
青石板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A. 比喻句 反问句 拟人句
B. 拟人句 比喻句 反问句
C. 反问句 比喻句 拟人句
D. 比喻句 拟人句 反问句
例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 )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
【巩固练习】
1.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
2.判断下列句子采用哪种修辞手法,请你写在括号里。
(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
(2)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 )
(3)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 )
(4)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
(5)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7)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
(8)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9)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10)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3.对下面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1)“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这是夸张句。( )
(2)“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是拟人句。( )
(3)“看到猫这么可爱,我怎能不喜欢它呢 ”这是反问句。( )
(4)“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的供养不周。”这是比喻句。( )
4.判断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
(1)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2)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 )
(3)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
(4)清晨,鸟儿们唱着动听的歌。( )
(5)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 )
(6)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
二、常见修辞手法与作用
【例题精讲】
例 1.课内阅读(8 分)
《詹天佑》节选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 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 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请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通过对詹天佑的行动描写,为我们刻画了詹天佑怎样的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捉到一只雏鹰。
鹰和鸡
他把它带回家,养在鸡棚里。这只雏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和休息,因此,它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风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炼成猎鹰,可是由于它总日和鸡混在一起,已经变的和鸡一样,根本没有想飞起来的欲望。
主人使尽了各种办法要让它飞起来,但是 A 如故,在没有办法之下,主人把它带到山崖顶上,
一下子把它扔了下去,这只鹰像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慌乱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
这时奇迹发生了,它 B 飞了起来。
它终于认识到生命的力量:只有在逆境中奋起,接受生命的挑战,才会飞向蓝天,成为一只真正的雄鹰。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经序号填在文中的 A,B 两处。A( ),B( )可供选择的词语是:
a.自然 b.竟然 c.虽然 d.毅然 e.依然
(2)圈出第 3 节的 4 个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 )内。
( ) ( ) ( ) ( )
(3)本文第 4 节的一个比喻句是: 句中把 比作 。第 4 节中使用这个比喻的作用是什么?经正确的答案序号写在( )里。a.把它比作石头,说明他不肯飞。 b.说明它下得昏过去了。
c.说明他体重增加,它长大了。 d.说明他想即将摔死。
(4)读第 6 节:“在逆境中奋起”的意思是什么?下面正确的序号是( )。
a.顶着大风向前进 b.在不利的形势下振作起来。
c.在大风中飞起来。 d.在失败后吸取教训
(5)这只鹰已经长大了,总是不肯飞起来,后来主人把它扔下山崖后为什么能飞起来了?这说明了什么?
1.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在括号里注明类型;没有运用则在括号里划“×”。
(1)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
(2)人群在欢跃,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
(3)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
(4)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6)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
(7)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 )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把答案填在括号内。
(1)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 )
(2)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
(3)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
(4)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的、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6)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7)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
(8)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
(9)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
(10)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
1.D
2.rán shuāi zǎo nínɡ cǎi nǎo chù huānɡ linɡ ào chá shuǎnɡ rě mò còu tuī duàn shuì ɡuī zhā
例1【答案】(1)拟人(2)排比(3)比喻(4)反问(5)设问(6)排比(7)反问(8)夸张
(9)夸张
例2【答案】D
例3【答案】B
例4【答案】B
例5【答案】B
例6【答案】(1)比喻(2)反问(3)排比(4)拟人(5)比喻(6)夸张(7)设问(8)反问(9)比喻(10)拟人
【巩固】
1.【答案】(1)老师像园丁一般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2)鸟儿在树枝上跳舞。
(3)我觉得这个碗有千金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天山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眨着明亮的眼睛。
2.【答案】(1)比喻(2)比喻(3)比喻(4)拟人(5)反问(6)夸张(7)比喻(8)夸张(9)拟人(10)反问
3.【答案】(1)√ (2)√ (3)√ (4)×
4.【答案】(1)夸张(2)反问(3)比喻(4)拟人(5)排比(6)设问
例题:【答案】(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2)排比句。连用几个“哪里”,一方面写出了詹天佑勘测线路所做的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说明了詹天佑工作认真、精益求精。
(3)体现了詹天佑不畏艰险、任劳任怨、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刻画了一位克服各种困难,为祖国争光的形象。
【巩固】 【答案】
(1) A ( e ) B( b )
(2) 风--丰 ,炼--练, 总--整 ,的--得
(3)主人把它带到山崖顶上,一下子把它扔了下去,这只鹰像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把鹰比作石头;a
(4)b
(5)起初它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鸡,不肯起飞;但是后来在主人的磨练下,在困难中,激发了飞翔的意志,最终飞了起来。说明了我们只有在逆境中奋起,勇于接受来自生命的各种挑战,才会飞向蓝天, 成为一只真正的“雄鹰”。
1.【答案】(1)×(2)拟人(3)×(4)×(5)反问(6)设问(7)排比
2.【答案】(1)比喻(2)拟人(3)拟人(4)排比(5)比喻(6)夸张7)比喻(8)拟人(9)拟人(10)比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