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46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46张)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化
(1)特征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
(1)特征
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
1.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过程
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维持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2.碳循环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主要表现
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①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储存在植物体内,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
②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
③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
(1)过程
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碳循环 一部分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岩石与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煤、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碳交换 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过程
(2)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
2.碳循环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2)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
2.碳循环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化石燃料的使用,将漫长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使用化石燃料
(2)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
2.碳循环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的变化将陆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改变土地利用
走出全球气候变化的三个误区
(1)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
(2)全球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全球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历史时期来看,当前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在上升,只不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的幅度增大是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气温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1、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1993-2009年,因海平面上升,图瓦卢陆地国土面积缩小了2%
预计到2050年左右,图瓦卢60%以上的陆地国土将被海水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而影响国家安全。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1、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1、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海水侵蚀作用加强
土地盐渍化
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风暴潮加强
海水入侵
淹没沿海低地
洪涝灾害加剧
海平面上升
海岸受侵蚀
3、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北半球温度带北移
高纬度地区变暖
中低纬度“谷物带”变暖蒸发加剧
作物水分亏缺
利于
作物生长
粮食生产
潜力降低
高纬度地区
增产
中低纬度
减产
全球变暖
不能 补偿
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下降
4、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增加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旱、涝灾害频次和强度增加
地表径流
发生变化
全球变暖
蒸发加大
径流减少


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
某些渔场消失
某些渔场扩大
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人类占用的土地限制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迁移
海洋温度变化及
某些洋流潜在变化
土地荒漠化
物种遭受损失
鱼类聚集地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
6、对工业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
总体能源消耗增加
全球
气候
变暖
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
受限制
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技术获广阔市场
7、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极端天气和气候增多
疾病传播媒介扩散
加快、干扰
人体新陈代谢
扩大疫病的流行
全球变暖
危害人体健康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难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
方式: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目的: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
减缓措施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使用清洁能源
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
减缓措施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目标:以趋利避害
方式: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举例:农业生产中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等。
适应措施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
开展灾害保险业务
适应措施
①原则:“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协商解决分歧;
②方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③领域:科学、经济和外交等
国际合作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着力点 具体措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①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推进节能降耗;②大力开发新能源,促使能源结构多元化
优化产业结构 ①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阳产业;②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①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②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 ①构建地区碳交易机制;②优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③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机制;④建立低碳环境监管机制;⑤完善财政税收调控机制等
(2022·湖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右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4分)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4分)
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本大题答案仅供参考)
一科研团队以碳循环为研究目标为某岛屿编制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分别统计了碳源系统(碳的排放来源)、碳汇系统(碳的吸收消耗)和社会各排放部门碳的流量结构(右图)。该岛植被覆盖率高,年均自然和人为共排放CO2 9.6万吨,自然生态系统共可吸收CO2 0.7万吨。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岛屿最可能位于
A.山东省 B.浙江省 C.广东省 D.海南省
2.促进该岛屿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主要措施是
A.增加岛屿植被覆盖率 B.大量减少岛屿人口数
C.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D.扩大贝藻养殖的规模


(2023·广东汕头模拟)研究表明,泥炭是一种记录过去气候变化的可靠地质载体。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科研中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泥炭样品的吸光度,泥炭腐殖化程度
与其碱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呈正相
关。如图示意我国东北长白山区锦北泥
炭距今6 000年以来剖面样本的吸光度变
化。据此完成3~5题。
3.从大气环流角度推测,造成该区域泥炭腐殖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C.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
4.锦北泥炭剖面样本距今1 600年左右吸光度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残体含量大,当时的气候特征与下列气候事件体现一致的是
A.黄河中下游平原严重干旱事件B.北太平洋大规模结冰事件
C.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气候事件D.中国明清时期小冰期气候事件


5.锦北泥炭样本吸光度反映该地区距今
6 000~3 5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最可
能的是
A.沼泽中水生植物增多
B.沼泽地表水盐度降低
C.沼泽地面积显著增大
D.沼泽边缘演化为草原

(2023·天津市耀华中学期末)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 104 t)。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碳排放 总量 碳源与碳
汇的比值
2000 44.05 -27.75 -0.16 -10.58 426.31 -0.03 431.84 12.21
2005 43.53 -28.24 -0.15 -10.65 752.89 -0.03 757.35 20.39
2010 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 31.52
1.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2.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促使气候增暖 B.增加土壤肥力
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

3.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如图为“西伯利亚地区某湿地上
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
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4.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低谷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
的是
A.冬季—能源利用率提高,燃煤取暖排放CO2少
B.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C.冬季—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降水量大,CO2被溶解

如图为“西伯利亚地区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5.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
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A.森林带分布北界南移
B.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
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2023·天津北辰区期末)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
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
的是
A.企业甲能源利用效率高
B.企业乙占地面积更小
C.企业甲碳排放总量更大
D.企业乙交通运输量更少

(2023·天津北辰区期末)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7.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
A.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下降
B.高科技企业空间集聚增强
C.重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D.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减弱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CO2排放日益增加。我国碳减排任重而道远,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碳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下图示意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完成8~10题。
8.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
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B.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D.产业转移力度增大

9.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
其主要原因是山东省
A.资源环境承载力强
B.煤炭储量丰富
C.碳排放强度大
D.工业规模较大
10.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实现碳
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增加宣传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大量人口外迁
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碳排放。研究表明农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图1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上、中、下游地区1997~2016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统计图,图2是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碳排放结构统计图。
(1)结合图1,指出199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特征。(4分)
答案 ①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97~2014年增长明显,2014年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
②不同地区变化幅度不同,下游地区增长缓慢甚至略有下降,上游地区增长较快。
(2)读图2,与长江经济带下游相比,指出上游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 ①机械化水平较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起伏大,不利于机械操作。
②农膜使用多,原因:海拔较高,冬春季节气温偏低,使用农膜增加地温。
③化肥使用量大,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流失多。
(3)结合上题,就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
答案 ①大力开发低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绿色可降解农膜;
②推广精准施肥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