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问题探讨:
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 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
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结构。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耳朵听到枪声,经过大脑再到运动器官发生动作,最短需0.12秒的时间。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所认定的反应时间的极限是0.1秒,这是生理学研究所证明的,也就是人的最为单纯的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最短只需0.1秒。
01
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
02
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神经左侧一端给予刺激
a处变为
负电位
b处变为
负电位
a处恢复
正电位
b处恢复
正电位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实验结论: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K+外流
Na+内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K+膜内高
Na+膜外高
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电流方向:由正到负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产生
电位差
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邻近的未兴奋部位
(外正内负)
又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
产生电位差
局部电流
++---+++
--+++---
细胞外部
细胞外部
细胞内部
--+++---
++---+++
刺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思考: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它们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什么?
协助扩散,因为K+外流和Na+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
1.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以及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分别是(  )
①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②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③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④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⑤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⑥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A.①和③⑥ B.①和④⑤
C.②和③⑥ D.②和④⑤
D
2.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B
01
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
02
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突触的类型
突触后膜也可以是肌肉细胞
或腺体细胞的细胞膜。
轴突—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突触小泡
1.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4.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
5.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神经递质
受体
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这个过程完成了什么样的信号转换呢?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电信号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还是双向的呢?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3.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什么?如果神经递质作用完后没有被降解或回收细胞,将出现什么现象?
胞吐
将造成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作用原理
递质作用
-70mV
外正内负
-80mV
外正内负(内外差值加大)
原理: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Cl-通道打开。 Cl-内流, 使突触后膜的内外膜电位差增大(仍为外正内负)。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分别刺激b点和c点,分析电流表的偏转情况。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速度主要取决于神经元的数量,经过的神经元越多,反射所需的时间越长。
三、麻醉药、兴奋剂和毒品
全身麻醉药的作用机理
尚无统一的看法。时下有几种解释:
①神经突触学说。认为全身麻醉药主要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
②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抑制学说。认为全身麻醉药对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外周传入冲动受到抑制,产生麻醉现象。
局麻药从细胞膜内侧可逆性地阻断钠离子通道,抑制动作电位的发生和传导,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进而发挥局部麻醉作用。
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的作用,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运动比赛禁止使用兴奋剂。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四十七条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
有些地方的人们有食用草乌炖肉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
A. 食用草乌炖肉会影响身体健康
B. 钠离子通道打开可以使胞外的Na+内流
C. 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D. 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
C
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该农药可以 ( )
A. 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
B. 阻止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结合
C. 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
D. 使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