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诗经》二首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áo)
B.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
C.溯洄(sùhuí) 荇菜(xìng)
D.道阻且跻(jī) 水之涘(sì)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5. 下列句子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 “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 “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6. 下面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填空
(1).《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2).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比如《诗经·蒹葭》中“ ”。
(3).“伊人”可以理解为为之而热烈地追求的“理想”,也可以理解为为之充满了爱悦之情而所追求的人,如《蒹葭》诗句“ ”。
(4).《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苦追求的诗句是:“ ”
8.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一】中的“书”是指《 》,“小学”是指 ;【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 ,“这部书”是指《 》。
9.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
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词句分类编辑,下列诗词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是(  )(填序号)
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⑤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
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事,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
(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谜底)陆游
(3)【新闻撰写】
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我班于4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关雎》,回答问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0.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在河之洲      B.求之不得
C.左右采之 D.钟鼓乐之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2.找出诗中写男主人公在想象中实现愿望的句子。
13.找出诗中表现男主人公对意中人极度思念的句子。
14.《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采  薇 (《诗经 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①。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注释]①依依: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②霏霏:雪飞貌。
15.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
1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17. 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18. 下面对《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点明全篇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用“不知”来说明丈夫役期之长。这两句是第一层:妇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B. 中间四句勾画出一幅典型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气氛,并且以此来反衬主人公不平静的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C. 最后两句极言思念丈夫很深,以致不能自已。
D. “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了痛苦的罪行。
19. 简述诗歌中所写的乡村晚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20、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1、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22、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答案
A 
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B 4.D 5.C 6.C
7、(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8、经典常谈 文字学 许慎 说文解字
9、(1)③
(2)示例:生梦铁马冰河,死悲九州未同
(3)示例: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10. A 11. (1)追求姑娘难以实现,日日夜夜思念她。
(2)善良美丽的好姑娘,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1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4.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运用起兴手法,写出了爱情的真挚纯洁和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5.B 16.A
17. 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8. D
19. 诗中写了思妇视野中最能触动她心弦的几样景物:栖于埘的鸡儿,幽暝的黄昏,归圈的牛羊。这些景物突出了一个“归”字,使她产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诗人借助景物,把人物感情中最强烈、最集中的一点“等待”凸显出来了。这样的写景是移情于景,为情造境,对表达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2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21、《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22、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3、(1)体现了《诗经》的价值;(2)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3)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