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 古代印度
1.通过识读《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学会识别历史地图,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通过早期奴隶制文明和统一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国家鼎盛强大的表现,分析古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时空观念)
2.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掌握种姓制度的建立和其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和历史价值。(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佛教的创立以及传播的相关内容,认识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分析佛教能迅速传播的原因。通过图片和材料阅读,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感悟古代亚非文明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的基本特质。(唯物史观)
目标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原音接近 sin do 或 shin do)或“天竺”。
古代印度
现代印度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
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丰沛的降水。印度河、恒河。
简述印度文明兴起、入侵、强盛、衰落的过程
兴起
雅利安人入侵
强盛
衰落
约公元前23世纪
公元前1500年
孔雀王朝时期(BC324年)
外来民族侵扰(BC187年)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古印度文明的消亡)
兴起
约公元前23世纪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古印度文明的消亡)
古印度印章文字
兴起
雅利安人入侵
约公元前23世纪
公元前1500年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后迁移至中亚平原。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通过北部的开伯尔山口,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定居。
“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古印度文明的消亡)
兴起
雅利安人入侵
强盛
约公元前23世纪
公元前1500年
孔雀王朝时期(BC324年)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古印度文明的消亡)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阿育王
兴起
雅利安人入侵
强盛
衰落
约公元前23世纪
公元前1500年
孔雀王朝时期(BC324年)
外来民族侵扰(BC187年之后)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古印度文明的消亡)
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黄金之国”
“大象之国”
3.古印度文明成就
结合课本P12请思考?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形成
材料:“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陌生的土地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肤色。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新的征服者把所有的人划分为两部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
——摘编自赵伯乐著,《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
结合材料,请分析雅利安人对原著居民持什么态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瓦尔那制度)。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从事职业 特点
祭司
贵族、武士、
官吏、国王
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祭祀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根据视频,结合课本P12完成下表
3.今天的种姓制度
他们是生活在一个种族国家吗?
印度被种姓制度赋予了深深烙印,复杂又徘徊着前进。复杂的国情与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这使得印度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而又缓慢,充满着矛盾与坎坷……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1.背景、教义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伽牟尼)创立佛教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忍耐顺从”
“众生平等”
教义:
背景:
2.原因(了解)
早期佛教承认种姓制,但是不信奉婆罗门的神,尤其反对婆罗门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因此得到刹帝利和一些吠舍富人的支持,也符合印度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教人消灭欲望,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这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它所宣扬的“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因此被统治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
社会基础:
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统治者拥护:
佛教传播路线
3.传播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古印度的国教。并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想一想: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石窟有哪些?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
东汉白马寺
西汉传入中国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