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4.1《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无诚不行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
C.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B.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C.“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
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4.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
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
C.纳博科夫的相关论述,从文学对时代能否担当和担当多少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文字的担当性。
D.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5.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
B.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让作者具有了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6.结合材料内容,下面例子不符合“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 )
A.“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管子·心术上》
B.“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C.“我手写我心。”-胡适
D.“艺术是谎言但它述说真理”-沈语冰
7.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8.三则材料都说“修辞立其诚”,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遣闷
杨万里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
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
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
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唤时分树茂萌浓、鸡鸣阵阵的乡村。
B.颔联巧用对比手法:“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
C.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现在的情形之下是不能写出诗句的。
D.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
10.诗歌题目为“遣闷”、请简要分析诗人“闷”产生的原因。
五、选择题
11.依次填入下面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①⑥③②④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③⑥①④②⑤
1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春雨润物般地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让无数学子受益,他也因此被人们广为称道。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风物长宜放眼量”,自然美景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闲暇之余,我们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近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卢梭当然是一个典型。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 )。成人不再仅仅是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 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小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 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染污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儿童那 的心灵世界呢?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西语之中,自然与本性皆“nature”,这也并非偶然。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似乎让孩子面对成人时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B.似乎让成人在创作包含童趣的书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C.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D.似乎让人体会到孩子在面对成人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 活灵活现 琳琅满目 一尘不染
B.喜闻乐见 活灵活现 丰富多彩 冰清玉洁
C.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丰富多彩 一尘不染
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琳琅满目 冰清玉洁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B.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C.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D.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万古丹山:武夷山》以既专业又富有诗性的语言介绍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远古时代,“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宏阔壮观的景象。而此后,岁月剥蚀造就的丹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介绍巍然耸立在游人面前的大王峰和玉女峰,这两座武夷山最著名的山峰,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年龄差竞有240多万年。“在海枯石烂的漫长岁月里,大王峰足足等了玉女峰240万年之久,这是怎样的等待呢?”这样的联想,将自然地理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情感。
山川河流的迷人,不仅在于险奇,甲______。在作者何向阳看来,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文化莫属。然而,作品绝不是( ① )地介绍几则关于朱熹的逸闻,它要捕捉的是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作者敏锐追索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句中“泗水”的( ② ),娓娓讲述中国思想史上心学与理学论辩的“鹅湖之会”、发生在朱熹和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之间的“朱张会讲”,细致钩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与朱熹的关联,以及朱熹晚年创建武夷精舍的缘由……某种意义上,作者沿着宋代以来重要的一条思想线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景。通过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所谓诗性山水,不是用诗化语言描述山水那么简单。事实上,诗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哲思性和超越性的层面。诗意是对生命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顿悟。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资讯看似( ③ ),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通道。无论是向内的证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洋溢着对生命觉知的兴趣和执着。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这才乙______。
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真正懂得旅行、懂得山水还需要深入沉潜。风景不妨“看”,山水却必须“读”。看可以无所用心,丙______。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推敲山水、叩问智慧、体察自然的人文山水笔记。
16.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几处加点句中的“的”,不可以删掉的一项是( )
A.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
B.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C.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
D.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
八、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① 。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② ,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③ ,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俱备,人生才完美。
22.下列文段中有三处推理不符合逻辑,请仿照①的句式,说明另外两处。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自己”,其实是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则有可能是“平凡、简单、朴素、实在”的路人。因此,朋友圈里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①朋友圈里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文学创作中, ,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 ,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泪,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才华的人很多, ,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九、小阅读-课内
24.《修辞立其诚》一文多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引用内容 引用作用
十、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中提到的“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的观点,也适用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及时有效地剔除“多余物”。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A 6.D 7.①首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②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③最后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 8.①材料一侧重从解释概念出发论证“修辞立其诚”即做到三个一致。②材料二侧重从文字的担当性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需要作者要讲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③材料三从面对读者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体现在写作应从实际出发,对所写内容进行辨别、选择和取舍。
9.C 10.①暮春时节,傍晚鸡鸣,这些都易引发人思乡之情,而作者宦游在外,不得归家,所以郁闷。
②连日阴雨,心情烦闷。
③无人陪伴,孤寂无聊,所以心烦意闷。
11.D
12.D
13.C 14.C 15.B
16.①浮光掠影;②来龙去脉;③触手可及 17.①运用拟人手法,将大地在地质运动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成是“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②将“丹霞之奇观”比作地质运动之后的“正常剧目”,形象地展现了丹霞奇观形成的过程,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 18.作者沿着宋代以来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景。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 19.甲:更在其文化底蕴
乙:进入诗性山水的层面
丙:读却一定要推敲叩问 20.D
21.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或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 人能动情感 求知、想好、爱美
22. ②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画生活”不一定存在巨大反差。 ③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不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23. 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24.
引用内容 引用作用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也。(《管子·心术上》) 分别论证了“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和“端正学风”的观点。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汉书·儒林传》)
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 借此提出本文观点,引出下文的论证。
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