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长征胜利万岁》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材料二: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D.马家军的骑兵团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愉悦的心情和夺取胜利的信心。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A.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死。C.红3军团某连炊事班只有一个铜锅,炊事员接连冻饿而死,但铜锅一直随军而行。D.湘江之战时,红军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牺牲。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聆听井冈山素素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 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 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井冈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当年红军不但要用标语鼓舞战士,而且要用标语动员百姓,赢得拥护。B.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C.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D.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5.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三、选择题7.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得体的一项是(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8.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财政部再度重申,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他们的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B.有些国家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能源问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能源需求品头论足,鼓噪“能源威胁论”。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D.通过学习《我的五样》,使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1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膺品 裁员 滞纳金 死皮赖脸B.重叠 扫描 大杂脍 戴罪立功C.针灸 陷阱 原生态 鼎力相助D.作崇 编纂 候车室 出其不意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黔驴技穷(qín) 窑洞(yáo) 追剿(jiǎo) 闽南(mǐn)B.千钧雷霆(tíng) 堵截(jié) 寒噤(jīn) 寒喧(xuān)C.熙熙嚷嚷(rǎng) 削弱(xuē) 娄山(lóu) 嶂碍( zhàng)D.疲惫不堪(bèi) 豪绅(shēn) 跋涉(bá) 歼灭(jiān)四、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雕刻极细腻,有__________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__________使人满意。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它在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尚可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尚可C.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尚且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尚且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之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有了浸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 的亲人们来说, 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_ 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___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附,(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_ 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极目远望 饥寒交迫 表征 铺砌B.望眼欲穿 饥肠辘辘 象征 铺砌C.望眼欲穿 饥寒交迫 表征 铺筑D.极目远望 饥肠辘辘 象征 铺筑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17.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五、语言表达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新的传记,是在记述一个活泼泼的人的一生,记述① ,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点,自然应当写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② 。所以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书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写出来,③ 。19.选出填入横线上恰当的词语。①保护川贝母野生资源,提高川贝母质量和产量,野生 (抚育/抚养)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②一想到未来,她既憧憬,又 ,经常一个人在村口 ,思考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彷徨/徘徊)③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 (不堪设想/危如累卵),政权不保,哪里还顾得上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啊!④侵略军进城后,大肆屠杀无辜百姓,连老人和婴儿也不放过,手段 (惨无人道/惨绝人寰),场面触目惊心。20.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薪火相传》的主体图形。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六、填空题21.易混字形①井(xíng)( ) 终南捷(jìng)( )②名(fù)( )其实 尺(fú)( )千里 四方(fú)( )辏③(ji o)( )获 (xí)( )文④兵(huāng)( )马乱 (huāng)( )不择路弥天大(hu ng)( )⑤(jū)( )束 (gōu)( )偻 (g u)( )杞2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①随着高考日益 ,各学校纷纷把备考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心态调整上,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考试,树立高考必胜的信念。(邻近/临近)②碳汇林管理者将从这项基金中获得支持,以补偿在种植碳汇林过程中产生的营造、 、保护等支出的费用。(抚育/抚养)③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彷徨/徘徊)④侵略军进城后,大肆屠杀无辜百姓,连老人和婴儿也不放过,手段 ,场面触目惊心。(惨无人道/惨绝人寰)⑤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人物,他们无私奉献,不畏牺牲,建立了不朽的 。(功劳/功绩/功勋)⑥泰戈尔听闻此事,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从退避生活中挺身出来,公开 放弃英国政府给他的爵士称号。(宣告/宣布)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长征行军途中,红军将士常常以苦为乐。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直鼓舞着红军。 ① ,是因为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相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精华,并以其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全中国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成为一篇中国革命的“宣言书”。长征在全国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宣传到沿途广大地区。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三个方面军共走了14个省,并向沿途各省的人民宣传,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真正解放的道路,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团结抗日。 ② ,还撒播下革命的种子。长征途径之地,红军放手发动群众,群众革命热情汹涌澎湃。军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长征精神,是坚强堡垒,是有力支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 ③ ,使之成为鼓励广大人民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实践的不竭精神动力。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个字。24.请仿照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概括第二段中关于长征的其余两个意义,使之与示例构成排比句。示例(1):长征是宣言书。参考答案:1.D 2.C 3.A4.B 5.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①是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②是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6.观点一:不可删去。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③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7.A8.C9.B10.C11.D12.B 13.B 14.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15.C 16.①原文句式较为整齐,读之有节奏感,与上文语言风格协调一致。②原文的“长”与前文的“响”“乡”合辙押韵,充满诗意,情感表达更饱满。 17.示例:①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②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18. 他的思想与言行 尤其不可不书 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19. 抚育 彷徨 徘徊 危如累卵 惨无人道20.该图由五角星、松柏枝、步枪、红杜鹃组成。五角星及火焰象征长征精神及其不断延续;步枪表现了红军在落后的武器配置下取得的巨大胜利;松柏枝象征红军的坚强不屈;红杜鹃象征革命胜利。21. 陉 径 副 幅 辐 缴 檄 荒 慌 谎 拘 佝 枸22. 临近 抚育 徘徊 惨无人道 功勋 宣告23.①红军将士之所以能保持这种精神;②红军长征沿途不仅宣传革命真理;③我们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24.(2)长征是宣传队(3)长征是播种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