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做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为家?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留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
B.卜白擅长写各种体裁的文章,而且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无所不包”,作者以此表现卜白文学才能卓越。
C.卜白见那位女士之前不知所措,以事业为先拒绝,得知那位女士的丈夫为国捐躯后,爽快答应与之成婚,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
D.文章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救场,表明卜白京剧造诣深厚,丰富了人物形象,且令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既有“须臾”“君子不可不为”等文言词汇,又有“掉渣”“冒烟儿”等口语词汇,文白夹杂,妙趣横生。
B.“低头狠劲儿抽烟”“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大笔杆子们面对做战地记者这一差事的胆怯与慌乱,“大笔杆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文章第二段对卜白外貌的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与《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雪“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文详写卜白在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则一笔带过,这样处理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文章也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使用了很多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例如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所在部队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因此有人认为本文为散文而非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着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5.甲文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6.以甲乙两文为例,分析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不同的写作特点,写出两方面即可。
7.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荷花淀》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以“苦难与新生”为人文主题。请你依据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拟定一个“研习专题”,写出专题发言稿的题目和正文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10.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1.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刘半农君①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②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③,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有删改)
【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②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③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2.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作者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B.由“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示不满。
C.文章历数刘半农十年前的“战绩”,表扬作为“战士”的刘半农,因为他“于中国更为有益”,而对其“据了要津”后的种种表现的批评,也是出于善意的。
D.鲁迅在这篇悼文中实话实说,不蔓不枝地抒写了人自己和刘半农交往的经过,字里行间透出对刘半农的深深怀念之情。
13.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活泼、勇敢”—“草率”—“浅”—“忠厚”的顺序,写了刘半农的性格特点,采用了褒贬相间的写法,避免呆板枯燥,使文章显得紧凑而生动。
B.本文将事例加以浓缩,如“‘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等,营造了体小而意深的表达效果。
C.这篇悼文颇有杂文的味道,如“很打了几次大仗”“暗暗的给你一刀”等,用语颇为尖锐有力。
D.本文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行文,情感真挚,言之有据,既写出了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了他的不足。
1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15.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时候,许多年轻作家在文学中的血气方刚不是才华的体现,而是____________、急于求成的轻率和傲慢;那种所谓“高产”,其实是主观急躁的任性产物,与触动灵魂的文学完全是____________的两码事。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更需要饱含深意的沉着淡定与执着坚守。对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绝不是猎奇,更不是狂欢。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当然,置身于“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面对____________、不断变化的时代,如果依然稳坐书斋、不出斗室、不问世事,也是与时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相龃龉的。换言之,新时代的文学,需要的是快速反应的速度,热火般充沛的激情。撇开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境,让自己的心沉入文学创作中,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自我的心境结合起来,让情感激越起来、涌动起来、亢奋起来,才能____________创作的前沿,抒发一腔豪情,写出传世之作。不同于其他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者对于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更能快速做出反应,其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初露锋芒 南辕北辙 翻天覆地 献身
B.初出茅庐 风马牛不相及 日新月异 跻身
C.初露锋芒 风马牛不相及 翻天覆地 跻身
D.初出茅庐 南辕北辙 日新月异 献身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B.那种脱离文化品格的作品,就算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C.作品如果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很难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D.作品如果脱离文化品格,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很难表现出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不被鲁迅先生喜爱而短篇小说和杂文却被他青睐
B.短篇小说和杂文被鲁迅先生热衷而长篇小说却不被他看好
C.鲁迅先生当年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而不写长篇小说
D.鲁迅先生当年不写长篇小说而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____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_______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___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________要张口说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C.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
B.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
C.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
D.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B.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C.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D.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三、小阅读-课内
2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24.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5.鲁迅先生在本文中谈了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在《空谈》一文中也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知,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谈谈,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四、填空题
26.识记字形
(dié)______血 通(dié)______ 影(dié)______ 间(dié)______
(fēi)______红 文采(fěi)______然 芳(fēi)______ (fēi)______声文坛
肆无忌(dàn)______ (dān)______精竭虑 (shàn)______让
(yǔn)______星 (yǔn)______身不恤 功(xūn)______勋
参考答案:
1.C 2.B 3.①“补白”与主人公名字谐音,巧妙有趣。②本文以“补白”为线索,将主人公的多个生活侧面串联起来,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等,使内容集中紧凑。③有利于凸显出一个乐于助人、谦虚做人、顾全大局、大智大勇、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形象。 4.示例一:我认为本文为小说。①情节上,本文先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然后依次写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促成起义等,故事情节完整连贯。②人物上,本文的主人公卜白是当时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代表。③主题上,本文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为散文。①情节上,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而散文侧重于选取不同的侧面。本文多是截取不同生活侧面,且在历史上确有其事。②人物上,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多为虚构。而本文提到的人、事大多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5.①运用反复修辞,句中反复出现“沉默”这一词语,强调了作者对于大多数人的“沉默”的批判,指出这就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原因所在,进而剖析“沉默”的两种结果,号召人们不要“沉默”,起来反抗;
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运用反问修辞,加强情感,表达了作者在“惨象”“流言”面前极度的愤怒,表达了对于反动政府残暴镇压学生运动的批判。 6.①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选材内容特点不同:纪实作品的选材是真实的,虚构作品的选材是虚构的。如《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内容是真实事件,《荷花淀里》的情节内容是源于生活的虚构;②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虚构成分的多少不同:纪实作品中虚构成分较少,虚构作品的虚构成分较多。如《纪念刘和珍君》里的事件是作者亲历的现实真实事件,虚构成分很少;《荷花淀里》是小说,作品通过虚构的情节、环境、人物等要素表现主旨,因而虚构成分较多。 7.题目:苦难中获得新生
正文提纲:文章开头:引入主题我们这个世界好象从来都离不开痛苦,我们往往能在经历苦难后获得新生。
正文部分:第一段,论述我们要正面面对人类社会到处遍布的痛苦。新与旧、生与死、野蛮与文明无时无刻不在激烈地对抗、搏斗。历史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样,“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游行中,刘和珍君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是唤醒了一些人斗争的意识;《荷花淀》一文中,日寇横行,也需要每一位有识之士奋力反抗,以争取光明的到来。
正文部分:第二段,克服苦难的意义是获得新生。如经历了艰难痛苦的抗日斗争,我们把日寇驱逐出中国;刘和珍等的呼号和牺牲让我们认清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寻求获得光明的道路。
正文部分:第三段,当代社会也需要我们直面苦难。我们社会上还有贫困存在,还有战争存在,我们也应该努力消除贫困,消除不断出现的苦难,以争取更美好的明天。
结尾段:总结回扣主题,犹如凤凰涅槃,我们应努力在克服苦难中寻找、获得新生。
8.B 9.C 10.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
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
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
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
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1.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12.A 13.A 14.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15.(1)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2)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3)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4)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5)刘半农禁称“蜜斯”之类,刘思想趋于保守;(6)“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弄烂古文”,这是两人疏的最根本原因。
16.B 17.C 18.D
19.D 20.C 21.B
22.A
23.B
24.B
25.观点一: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进一步走向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
观点二:鲁迅先生不以请愿为然。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毫无疑义,也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不会有的。
26.喋(dié)喋血 牒(dié)通牒 碟(dié)影碟 谍(dié)间谍
绯(fēi)绯红 斐(fěi)文采斐然 菲(fēi)芳菲 蜚(fēi)蜚声文坛
惮(dàn)肆无忌惮 殚(dān)殚精竭虑 禅(shàn)禅让
陨(yǔn)陨星 殒(yǔn)殒身不恤 勋(xūn)功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