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过秦论》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对下列文段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B.秦始皇认为愚民、弱民、防民能确保自己的子孙后代万世称帝。C.“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D.强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发读者思考。作品结尾也道明了秦朝灭亡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太行山以东,指东方诸国。“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B.“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意义相同。C.“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不准设庙。D.“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5.最后一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作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请分条列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①,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隳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②,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乙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注】①嬗:转换、更换。②闾巷:街巷,借指民间。此指刘邦出身微贱。下文“贤者”亦指刘邦。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B.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C.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D.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本指战国后期燕、齐、韩、赵、魏、楚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此处亦为此意。B.表,《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采取按月记述,列为月表。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即黑色。秦朝百姓一般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之为“黔首”。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B.乙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C.甲文回顾历史上几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D.乙文用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秦王朝国势之强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陈涉起义之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形成强烈对比。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0.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甲乙选文分析秦朝兴亡之因。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的地方;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C.“社稷”,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B.[乙]文叙中带议,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朝之过在“仁义不施”。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引发老百姓的怨恨的原因,并不在于制度。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很难产生贤能之人,圣人也无法立足。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15.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秦朝灭亡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节选自《阿房宫赋》(二)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掠夺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戍卒叫,函谷举 举:起义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敢言而敢怒 貌恭而心不服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为天下笑者C.多于南亩之农夫 余威震于殊俗 D.然秦以区区之地 洎牧以馋诛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C.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D.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文段(一)还写到了天下之人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文段(一)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一)(二)作者都指明,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二、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们中国的字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赖有毛笔为工具。不过毛笔实在不方便,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何等困苦。自从科举废除,毛笔之普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较简便的自来水笔、铅笔,以至于较近的球端笔(俗谓原子笔)、毡头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术也因之衰落。近来我曾搜购“七紫三羊”,无论是来自何方,均不够标准,都是以紫毫为心,秀出外露,羊毫嫌短,不能与紫毫浑融为一体,无复刚柔相济之妙。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有劳亲戚某,略识之无,其子索钱买毛笔,云是教师严命,国文作文非用毛笔不可,某大怒曰:“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孩子大哭而去。画荻学书之事,已不可行于今日。此后毛笔之使用恐怕要限于临池的书法家和国画家了。21.下列各项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诗性叙事的一个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这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态度。B.很多人容易把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长(zhǎng)”字读成“长短”的“长”。C.樊川(杜牧)的近体诗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貌。D.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22.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铅笔就可以写字,不一定非要用毛笔。”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三、选择类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遗策 因利乘便B.追亡逐北 亡羊补牢C.赵奢之伦制其兵 收天下之兵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关中之固四、小阅读-课内2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D.分析概括陈涉起义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战斗力低下,人员少,武器差;一个有利的方面是深得民心,最终造成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所以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参考答案:1.D 2.D 3.C 4.(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2)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5.①秦国的过去和现在对比;②陈涉与九国之师对比;③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对比。6.C 7.A 8.B 9.(1)过去秦朝的种种禁令,恰好帮助贤者为创业扫除了艰难。(2)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3)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10.秦朝兴之因:历代君王重视武力,蓄积国势。秦朝亡之因:①秦朝残暴专横的统治;②天下豪杰合力讨伐。11.C 12.C 13.D 14.(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 15.(1)秦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2)秦朝不施行仁政。(3)秦朝政治方面的失败。16.D 17.A 18.C 19.C 20.(1)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悲哀了。(2)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21.C 22.①画横线句用“堆积如山”“笔冢”来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体现了夸张的特征。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 23.①原文为反问句,加强了诘问的语气,与前面的“大怒”相呼应;改写的句子为陈述句,与“大怒”的神态不相符。②原文文言色彩较浓,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统一;改写的句子是现代文,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不统一。24.D25.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