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2023高一下·衢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材料二: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山居生活。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答案】1.D2.D3.B4.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两则材料,筛选出两则材料的态度,再对比其不同点。(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1.D.“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错,材料二说“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等于淡化速度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2.D.“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于文无据,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说的是审美体验的方式不同,没有比较哪一个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故答案为:D。3.材料一观点是:提倡“慢速生活”“慢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A.说的是竞速时代,提倡速度;C.说的是工程浩大,历经时间长,与“慢速生活”“慢速美学”无关;D.说的是远离城市生活,也不符合“慢速生活”的观点。故答案为:B。4.材料一,结合“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材料二,结合“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结合材料一“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击”,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结合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可知,这部片子“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注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我不由得想到,把我们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让我能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个复制品。就在此时,我突然翻出一大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了。这个70年代的老兵,单说半个世纪以来他从我们这儿每次用几个马克、几十芬尼买的东西加在一起,在今天也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于是第二天,我径直乘火车到了萨克逊的这个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就在那种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在我们可怜的、每况愈下的德国,现在生意很萧条,没有什么买主了。因此,大老板们又想起了他们昔日的老主顾,又来寻找他们的羔羊了……”我赶紧向他解释,说他误会了我的来意。我这次来,只不过是刚好路过附近,顺便拜访一下他——敝店多年的老主顾,同时又是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当我刚把“德国最大的收藏家”几个字说出口的时候,他依然还直挺挺地、近乎僵硬地站在屋子当中,但脸部表情突然明亮起来。“既然来了,就该让您看点东西,这些东西可不是您每天都看得到的……路易丝,把柜子的钥匙给我。”就在这时,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位原来站在他旁边的老妇人,她面带微笑,亲切友好地安安静静地听我们谈话,突然向我求情般地举起了双手,同时她又用脑袋做了个分明是强烈反对的动作。我知道,她想要我拒绝现在马上看他的藏画。于是我很快编造了一个借口,说能参观他的藏画,,这对我来讲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荣幸,只是要到下午三点以后。“那好吧,下午三点,但一定要准时,否则我们就看不完了。”当我在集市广场边上那家旅馆的餐厅刚刚吃完午饭时,一个衣着简朴年纪较大的姑娘走进餐厅来找我。可是她的脸突然涨得通红,并且表现出和她母亲一样的惊慌、不安的窘态来。最后,她终于开始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地说了起来:“我必须坦白地告诉您……您清楚现在的局势,您能理解这一切的……我父亲是在大战爆发以后完全失明的。”“父亲对于物价和时势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早已倾尽所有……雪上加霜的是,我的妹夫阵亡了,留下我妹妹带着四个孩子……然后我们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就这样……仅仅是为了维持我们最可怜最贫困的生活。”突然这个年纪不小的姑娘举起了双手,眼眶里闪着泪花。“求您别让他难过……也别让我们难过……人总得活下去啊!”我的天,作为一个商人我曾经看见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的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有的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几百年祖传的家产被人用一个黄油面包的价钱给掠夺走。但是今天,命运在这儿创造了一个最特别的例子,让我感动不已。我不言而喻地向她保证保守秘密,并且尽力帮忙。我们登上楼梯,正要推开门时,就已听到从客厅里面传来的老人洪亮的声音:“进来!进来!”“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妇人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从画夹子中取出一个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白纸。“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看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吗?每一个细节都是多么地清晰,多么地分明。”看着这个对事实还一无所知的老人如此激动地赞赏和夸耀着那一张纯粹空白的纸张,一丝凉意掠过我的背脊。我镇定了一下,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真是罕见!”我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话来,“真是印得精美绝伦的一幅画!”马上,老人自豪得脸上容光焕发。“这还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就这样大声地喜形于色地一边看一边讲述下去。我简直无法形容,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地不寒而栗: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百或三百张空白的废纸或者是很糟糕的复制品,而这些东西在这位不明真相的可悲的盲人的记忆中却是真实存在的。只有一次,他的梦游者一般的沉着自信以及热情洋溢的情绪被短暂中断了一下,甚至差一点有觉醒过来的危险:他拿着一幅伦勃朗的《安提俄珀》,但是他那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却没有能够摸得到那些凹陷的纹路,突然之间,他皱起眉头脸色阴沉,声音也慌张起来。“这是……这是《安提俄珀》吗?”他喃喃自语道。我马上采取行动赶紧从他手里把这幅嵌在纸板里的画取出来,并满怀激情地描绘起我所知道的铜版画中可能有的所有细节。这时,盲人那张本来很难堪的脸才松弛下来,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我看了一下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两个紧紧挨在一起。一阵哆嗦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宛若两人合成为一个整体,在那儿一同震动,一同颤抖。(有删改)【注释】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看不见的珍藏》发表在1925年。本文是节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为老人的藏品多已被卖掉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一战对经济的破坏。B.“我赶紧向他解释”表现了“我”拜见的礼貌和得体。因为老人的确误会了“我”的善意,“我”不得不对此行作出解释。C.姑娘开口前“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可以看出姑娘有难以启齿的隐情,这印证了“我”在她母亲举起手时产生的预感。D.“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这一细节特写展现了老人对艺术知音的渴望但悲剧的高潮也隐约将至。7.关于文中老人展示“藏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对着一张白纸“颇为自豪”,不禁令人感到了丝丝的悲凉和心酸。B.“我”对着那一张张白纸大加赞扬,说明“我”此时已经被深深地感动。C.关于“凉意”和“不寒而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愧疚。D.妻女“紧挨在一起”“一同颤抖”,对表现文本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8.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赏析。9.有人认为:“有些看似不符合常规的情节,反而能把人物隐藏的深层心态或深刻主题更好地揭示出来。”请结合相关情节予以分析。【答案】6.B7.C8.①第一处描写货币贬值、古玩市场一片虚假繁荣,以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营造了浓郁的战后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剧基调。②第二处描写商人印象中无数收藏家倾家荡产的经历,既写出了社会环境的凄惨,也与姑娘家凄惨中的温情形成对比,以表达“我”的感动。9.①妻女卖掉了无数珍藏,却一直向老人隐藏事实,写出了妻女为维持战后艰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②老人对着一堆白纸,却滔滔不绝的夸耀,写出了老人对艺术的挚爱以及内心的孤独。③“我”明知是白纸,却极力配合母女表演,写出了我对这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在面对这家人悲惨命运时受到的触动。④古玩市场一片繁荣,商品供不应求,“我”却想关门歇业,写出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⑤妻女偷偷卖掉了几乎所有珍藏,却仅能维持最贫困的生活,写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⑥作为知名的古玩收藏家,却住在简陋的楼房里,揭开了战后人民生活的一角,突出了反战主题。【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小说【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语境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情节,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从文中筛选出“看似不符合常规的情节”,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人物隐藏的深层心态或深刻主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6.B.“因为老人的确误会了‘我’的善意”错误。“我”此行本无善意,目的就是来搜罗、收购藏品。故答案为:B。7.C.“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愧疚”错误。此处感情应该比较复杂,但主要还是被战后这位大收藏家的悲惨命运触动了。故答案为:C。8.第一处,结合“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可知,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描写货币贬值、古玩市场一片虚假繁荣,以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营造了浓郁的战后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剧基调。第二处,结合“我的天,作为一个商人我曾经看见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的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有的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几百年祖传的家产被人用一个黄油面包的价钱给掠夺走”可知,我曾经看见过许多人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描写商人印象中无数收藏家倾家荡产的经历,既写出了社会环境的凄惨,也与姑娘家凄惨中的温情形成对比,以表达“我”的感动。故答案为:①第一处描写货币贬值、古玩市场一片虚假繁荣,以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营造了浓郁的战后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剧基调。②第二处描写商人印象中无数收藏家倾家荡产的经历,既写出了社会环境的凄惨,也与姑娘家凄惨中的温情形成对比,以表达“我”的感动。9.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却一直向老人隐藏事实,写出了妻女为维持战后艰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结合“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从画夹子中取出一个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白纸。‘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看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吗?每一个细节都是多么地清晰,多么地分明’”可知,老人对着一堆白纸滔滔不绝的夸耀,写出了老人对艺术的挚爱以及内心的孤独。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我”明知是白纸,却极力配合母女表演,写出了我对这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在面对这家人悲惨命运时受到的触动。结合“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可知,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古玩市场一片繁荣,商品供不应求,“我”却想关门歇业,写出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结合“父亲对于物价和时势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早已倾尽所有……雪上加霜的是,我的妹夫阵亡了,留下我妹妹带着四个孩子……然后我们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就这样……仅仅是为了维持我们最可怜最贫困的生活”可知,妻女偷偷卖掉了几乎所有珍藏,却仅能维持最贫困的生活,写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结合“于是第二天,我径直乘火车到了萨克逊的这个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就在那种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可知,在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作为知名的古玩收藏家,却住在简陋的楼房里,揭开了战后人民生活的一角,突出了反战主题。故答案为:①妻女卖掉了无数珍藏,却一直向老人隐藏事实,写出了妻女为维持战后艰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②老人对着一堆白纸,却滔滔不绝的夸耀,写出了老人对艺术的挚爱以及内心的孤独。③“我”明知是白纸,却极力配合母女表演,写出了我对这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在面对这家人悲惨命运时受到的触动。④古玩市场一片繁荣,商品供不应求,“我”却想关门歇业,写出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⑤妻女偷偷卖掉了几乎所有珍藏,却仅能维持最贫困的生活,写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⑥作为知名的古玩收藏家,却住在简陋的楼房里,揭开了战后人民生活的一角,突出了反战主题。二、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人也。少甚贫,而性特俊拔。既入太学,有文誉。宝枯中,丁大全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监察御史吴衍劾宜中等,削其籍,拘管他州。由是,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达时务。德祐元年二月,似道丧师芜湖,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上疏乞正其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以示不党于似道。时命张世杰等四道进师,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督。王蝓请以一丞相建间吴门,以护诸将;不然,则己请行。宜中愧,始与梦炎上疏乞行边。事下公卿议不决。七月,世杰等兵果败于焦山,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即率群臣入宫请迁都,太皇太后不可。宜中痛哭请之,太皇太后乃命装俟升车,给百官路费银。及暮,宜中不入,太皇太后怒曰:“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邪?”脱簪珥掷之地遂闭阁群臣求内引皆不纳。盖宜中实以明日迁,仓卒奏陈失审耳。宜中初与大元丞相伯颜期会军中,既而悔之,不果往。伯颜将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陆秀夫奉二王入温州,遣人召宜中。宜中至温州,而其母死。张世杰舁其棺舟中,遂与俱入闽中。益王立,复以为左丞相。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至元十九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注,后没于暹[注]。(节选自《宋史·陈宜中传》)材料二:公讳宜中,字与权,谥文靖。自幼颖异,秉性激烈。登景定壬戌进士,授户部郎中,累迁太常少卿,摄礼部侍郎。时闽缺帅,拜显文阁侍命,督诸路军马。阅岁,除刑部尚书,转升签书枢密院、左丞相。公鞠躬尽瘁,历相四朝,勋业灿然。祥兴癸未,上命至占城、暹罗国乞师,归崖山之界,闻宋亡,竟溺而死,浮尸海上。里人成以为异,遂收殡葬。(节选自《陈氏宗谱·宜中公像赞》)【注释】遥(xian):即逞罗,泰国的旧称。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句读相应位置的字母。脱A簪B珥C掷D之E地F遂G闭H阁I群J臣K求L内M引N皆O不P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削其籍”中“籍”的意义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不同,与“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相同。B.“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中的“以为”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为”意义和用法相同。C.“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中的“如”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中的“如”含义不同。D.“竟溺而死”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惑而不从师”中的“而”都不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宜中等六人因上书攻击皇帝宠臣丁大全,被打击报复,六人均被削籍,拘管在其他州府。士大夫们一致盛赞他们,称他们为“六君子”。B.贾似道曾经很看重陈宜中,贾似道人朝为相后,就曾为陈宜中求情。当贾似道丧师芜湖后,陈宜中却上书皇帝要求纠正贾似道的误国之错。C.王爚请求派一位丞相在吴门设立都帅府,用以统率诸将,否则就请求让自己前往。陈宜中深感惭愧,于是向朝廷上书然后亲自赴边督战。D.陈宜中人宫请求迁都,一番痛哭之后才获得太皇太后同意,但是两个人约定出发日期时却出现了误会,只因陈宜中仓促间表达不周密。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14.关于陈宜中的最终结局,《宋史》“遂不反”“没于暹”和《陈氏族谱》“闻宋亡,竟溺而死”的记载不同,结合其生平事迹,你认为哪种结局更接近事实 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0.FIN11.D12.C13.①不久,常州被攻下,蒙军压境靠近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②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举措。14.宋史记载的结局更接近事实,理由:①贾似道兵败,陈宜中立马上书弹劾他,后又杀死韩震,与贾似道划清界限,可见他善于明哲保身。②陈宜中多次向元军求和,屡次建议迁都,曾经多次逃跑,可见他更倾向于投降和逃跑。③陈宜中逃至占城,就屡招不回,后又逃到暹罗,可见他考虑个人先于国家。陈氏宗谱更接近事实,理由:①陈宜中本性慷慨激昂,曾弹劾权贵,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②陈宜中上书弹劾曾有恩于自己的贾似道;后又设计刺杀贾似道心腹将领韩震,可见他公而忘私,做事果断。③陈宜中一路追随南宋流亡朝廷,甚至抬着母亲的棺木随行,可见他一直忠于朝廷。【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材料一:陈宜中,字与权,是永嘉人。年少时十分贫困,但(他的)性格特别超群出众。进入太学学习,在文学方面有声誉。宝祜年间,丁大全得到理宗的宠信,擢升为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特别骄横。陈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奏章攻击他。丁大全恼怒,让监察御史吴衍弹劾陈宜中等人,削夺了他们的官籍,(将其)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从此,士大夫们一致盛赞他们,称(他们)为“六君子”。丁大全被流放之后,丞相吴潜上奏请求让这六人调回京师。贾似道入朝为相,再次为他们请求,诏令六人都可免去省试让(他们)到京城(赴考)。景定三年,殿试,陈宜中考中第二名。六个人中,陈宜中尤其通晓时事。德祐元年二月,贾似道在芜湖兵败。陈宜中认为贾似道已经死了,立即上奏章请求治贾似道的误国之罪。贾似道率军出发时,让他的亲信韩震总管禁兵。有的人说韩震想用兵胁迫迁都,陈宜中召来韩震商量事情,暗中埋伏壮士在衣袖中藏铁椎击杀了韩震,以表明(自己)不与贾似道亲附。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人分四路进军,两位丞相督管军马而不外出督率。王愉请求派一位丞相在吴门设立都帅府,来统率诸将;不这样做的话,就请派自己前往。宜中感到惭愧,才和留梦炎上书请求巡边。这个意见在议论时臣僚们不能决断。七月,张世杰等人所率军队果然在焦山打了败仗。不久,常州被攻下,元军进兵迫近独松关,邻县的人望风而逃。宜中派遣使者到蒙军中请求讲和而没有被答应,即率群臣入宫请求迁徙都城,太皇太后不同意。陈宜中痛哭失声地请求迁都,太皇太后于是命人装物,升车等待,发给百官路费银两。到傍晚,陈宜中没有入宫,太皇太后愤怒地说:“我起初不想迁都,而大臣们数次请求迁都,难道这不是欺骗我吗?”于是脱掉发簪,摘下用玉石做的耳环丢在地上,关上阁门,群臣要求入内引进奏疏,都没有被允许。大概陈宜中实际上打算第二天迁都,仓促间奏陈,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所致。陈宜中起初与大元丞相伯颜预期在军中相会,不久对此感到后悔,没有按约前往。伯颜率兵到皋亭山,陈宜中晚上逃跑了,陆秀夫侍奉二王到温州,派遣人员寻召陈宜中。陈宜中到温州,他的母亲死了。张世杰抬他母亲的棺材到船上,于是与他一起到闽中。益王立后,又以陈宜中为左丞相。井澳之役战败以后,陈宜中想侍奉益王逃至占城(今越南河内),于是,先到占城说是益王的意思,估计事情不可能,就没有返回。二王多次派人召他回来,最终还是未回。至元十九年(1282),元军攻伐占城,陈宜中逃到遥罗(今泰国),后来死于遥罗。材料二:陈公讳宜中,字与权,温号文靖。从小聪明异常,本性好激昂慷慨。考上了景定壬戌年的进士,被投予官职户部郎中,多次升迁做到太常少卿,代理礼部侍郎。当时福建缺少统军将帅,于是他官拜显文阁侍命,都督几路军马。经过一年,升官做刑部尚书,又升签书枢密院、左丞相。他鞠躬尽瘁,一共做了四位皇帝的丞相,功勋显赫。祥兴癸未年,皇上命令他到占城(越南)、暹罗国(泰国)请求出兵援助,回到崖山边上,听闻宋朝已经亡国,最终溺水而死,尸体漂浮在海上。同乡的人都感觉非常奇异,于是替他收尸并安葬了他。10.句意:于是脱掉发簪,摘下用玉石做的耳环丢在地上,关上阁门,群臣要求入内引进奏疏,都没有被允许。“掷之地”是“掷之于地”的省略,“于地”补充说明“掷”的地方,做补语,补语后断开,“遂闭阁”,主语省略,“闭”谓语,“阁”宾语,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故FI两处断;“群臣求内引”,“群臣”主语,而“皆不纳”主语为“太后”,主语不同,中间要断开,N处断开。故在F I N三处断开。故答案为:FIN。11.A.“‘籍’相同”错误。“籍”的含义各不相同。“削其籍”的“籍”,官籍。句意:削夺了他们的官籍。“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名词作动词,登记造册。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不然,籍何以至此”的“籍”,项羽的名字。句意: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所以三个“籍”的意义各不相同。B.“‘以为’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以为”含义不相同。“宜中以为似道已死”的“以为”,认为。句意:陈宜中认为贾似道已经死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把……当作。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如’含义不同”错误。“如”含义相同。两句中的“如”意义相同,都是“去到”的意思。句意:宜中派遣使者到蒙军中请求讲和而没有被答应。/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D.正确。“竟溺而死”的“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最终溺水而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连词,表递进。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惑而不从师”的“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故答案为:D。12.C.“陈宜中深感惭愧,于是向朝廷上书然后亲自赴边督战”说法错误。从文中“宜中愧,始与梦炎上疏乞行边。事下公卿议不决”可知,当时臣僚们不能决断,陈宜中一直未能成行。故答案为:C。13.①“已而”,不久;“破”,被攻取;“薄”,靠近。译文:不久,常州被攻下,蒙军压境靠近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②“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因为,是……的缘故;“明”,视力,眼睛。译文: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眼睛的缘故。故答案为:①不久,常州被攻下,蒙军压境靠近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②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举措。14.宋史记载的结局更接近事实,理由:由“德祐元年二月,似道丧师芜湖,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上疏乞正其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以示不党于似道”可知,贾似道兵败,陈宜中立马上书弹劾他,后又杀死韩震,与贾似道划清界限,可见他善于明哲保身。由“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即率群臣入宫请迁都”可知,陈宜中多次向元军求和,屡次建议迁都,曾经多次逃跑,可见他更倾向于投降和逃跑。由“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至元十九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没于暹”可知,陈宜中逃至占城,就屡招不回,后又逃到暹罗,可见他考虑个人先于国家。陈氏宗谱更接近事实,理由:由“丁大全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之”可知,陈宜中本性慷慨激昂,曾弹劾权贵,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由“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上疏乞正其误国之罪”“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以示不党于似道”可知,陈宜中上书弹劾曾有恩于自己的贾似道;后又设计刺杀贾似道心腹将领韩震,可见他公而忘私,做事果断。由“宜中至温州,而其母死。张世杰舁其棺舟中,遂与俱入闽中”可知,陈宜中一路追随南宋流亡朝廷,甚至抬着母亲的棺木随行,可见他一直忠于朝廷。故答案为:宋史记载的结局更接近事实,理由:①贾似道兵败,陈宜中立马上书弹劾他,后又杀死韩震,与贾似道划清界限,可见他善于明哲保身。②陈宜中多次向元军求和,屡次建议迁都,曾经多次逃跑,可见他更倾向于投降和逃跑。③陈宜中逃至占城,就屡招不回,后又逃到暹罗,可见他考虑个人先于国家。陈氏宗谱更接近事实,理由:①陈宜中本性慷慨激昂,曾弹劾权贵,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②陈宜中上书弹劾曾有恩于自己的贾似道;后又设计刺杀贾似道心腹将领韩震,可见他公而忘私,做事果断。③陈宜中一路追随南宋流亡朝廷,甚至抬着母亲的棺木随行,可见他一直忠于朝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①,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释】①泽中:陆游居镜湖,故称泽中。②张巡:唐南阳人,安禄山反,张巡守睢阳,被围数月,城破,骂贼不屈。贼断其舌,落其齿,张巡嚼齿吞食而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首联可知,诗人此时年事已高,身居镜湖,对朝廷仍怀忠心。B.颔联承上联“孤忠”而来,提及历史上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C.颈联实写诗人所见,沦陷的上林苑与洛阳宫尽是一派残败景象。D.全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表现出了诗人一以贯之的英雄本色。1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书写“愤”的?【答案】15.C16.①首联直抒胸臆,首联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忠心只有天地可鉴,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C.“实写”错,并非实写眼前。上林苑,秦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旧日皇宫所在之地长安、洛阳,当时在沦陷区。颈联想象旧时京都宫苑如今的寥落景象,可见此心总在恢复中原。故答案为:C。16.①首联直抒胸臆,“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厄穷苏武餐毡久”运用苏武的典故,苏武被囚禁,只能吃毡毛充饥,后用“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张巡嚼齿”运用张巡的典故,《旧唐书 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死去犹能作鬼雄”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故答案为:①首联直抒胸臆,首联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忠心只有天地可鉴,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2)在《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3)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 , 。”【答案】(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缔交、摐金、逶迤、蛾眉、淫。故答案为:⑴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⑵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⑶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记背,对于易错字词,反复训练,从而在考试中得高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空间站建造阶段全面收官,中国航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已经拉开。筑梦——逐梦——圆梦,正是中国航天人日复一日的专注、 ① 的耕耘、永不言败的坚韧,才成就如今的圆梦时分。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我们从在宇宙上书写“到此一游”的“观光者”,成为在太空有房的宇宙“常住民”。如果将空间站建造历程比作是自信自立自强的旋律,那么航天员 ② ,恰似在太空中引吭高歌,代表着无数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征途的志气骨气底气。空间站如约搭建,如期而至的梦想,让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展示了出来,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的奋斗情怀去创造新的伟业。神舟十五号任务是一次 ③ 的任务,它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更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理由坚信,在浩瀚的太空,必将留下更多、更远的中国人探索、利用太空的光辉足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不舍昼夜,不辞辛苦,连朝接夕等);一飞冲天、展翅高飞;承前启后19.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比喻成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无”与“有”、“荒漠”与“绿洲”进行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20.空间站如约搭建,梦想如期而至,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情怀。【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生具体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材料分析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式变换的掌握能力。考生解答时,要了解整句和散句的概念和句式特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18.①本处是说中国航天人在筑梦——逐梦——圆梦过程中,不停地努力工作,可填“夜以继日”之类的词语。“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形容不怕劳累和辛苦。“连朝接夕”,形容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工作。②本处是将航天员飞上太空比作在太空中引吭高歌,航天员飞向太空,可用“一飞冲天”。“一飞冲天”,指鸟儿展翅一飞,直冲云霄;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做出了惊人的成绩。“展翅高飞”,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③本句话是说神舟十五号任务的特殊性,根据后文“它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更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可知,神舟十五号任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填“承前启后”。“承前启后”,承接以前(过去)的,开创今后(未来)的。故答案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不舍昼夜,不辞辛苦,连朝接夕等);一飞冲天、展翅高飞;承前启后。19.“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喻体为“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是从无到有,并且给沙漠带来生机的事情,因此比喻修辞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中“无”和“有”形成对比,“荒漠”和“绿洲”形成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比喻成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无”与“有”、“荒漠”与“绿洲”进行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20.“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喻体为“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是从无到有,并且给沙漠带来生机的事情,因此比喻修辞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中“无”和“有”形成对比,“荒漠”和“绿洲”形成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故答案为:空间站如约搭建,梦想如期而至,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____,其实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恶化为特征的疾病。要理解骨质疏松这一疾病,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的房子。当房子中的承重结构(比如横梁、承重墙等)被一点点破坏,房子就变成了“危房”。骨骼也是如此,当我们的骨量减少,骨骼中的微结构被一点点破坏,骨骼就变得很脆弱,有些老人搬重物、转个身、打个喷嚏就引起了骨折。而且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有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老人们往往以为只是“闪了腰”,其实这种酸痛的背后,已经是骨骼(腰椎)内部发生了微小骨折,②____,就会引起腰椎继续塌缩,直至卧床不起。补钙虽然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高龄的长辈而言,③____。这是因为老年人对钙质的吸收能力远远不如年轻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大多会发生退行性病变,再加上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会对骨骼产生负面影响。以上这些都决定了,单纯靠补钙吸收的钙质,无法抵消骨量流失的速度。21.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C.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D.亿万人民一条心,上下铆足一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如果不及时治疗;单纯补钙还不足以对抗骨质疏松【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连贯;语句补写【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辨析标点符号,并正确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常用的标点符号,明确基本的用法。(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的补写能力。首先明确补写句子的位置,其次根据前后语句确定主语和关键词,最后整理答案。答标点符号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2.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3.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4.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21.原文“闪了腰”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 .引号表示引用;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故答案为:D。22.①第二段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骨质疏松,然后又说到由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所以本段说的是由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过程。可填“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②后文“腰椎继续塌缩,直至卧床不起”是由微小骨折不经过治疗及时后引起的,可填“如果不及时治疗”。③前文说到补钙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高龄的长辈来说,他们对于钙质的吸收能力不强,所以不能单纯补钙来对抗骨质疏松,可填“单纯补钙还不足以对抗骨质疏松”。故答案为: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如果不及时治疗;单纯补钙还不足以对抗骨质疏松。四、写作(0 60 分)23.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有意思”,常用于让人一时感到乐趣的事物,具有个人化、暂时性的内涵。“有意义”,常用于具有人生价值、时代价值的事物,它体现一种社会性、永恒性的内涵。有人说,“有意思”让平淡的人生有了灵动的亮色;也有人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看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例文】有意思”与“有意义”浮生若似冰底水,太多平凡日子的叠加使得人们通常不会去探寻生活中点滴的意义。一篇《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充溢着朱自清对人生意义的呼求。人生意义的有无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西方哲学中的经典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清醒的人们都会像朱自清那样渴求生活的“有意义”,但世间并没有太多的“朱自清”,很多人并不在意意义的有无,或者是有选择性地在意。而不幸的是,后一种正是人们通常的生活状态。在这些人的眼中,生活是一条蜿蜒至远方的河流,自己的人生之舟任凭生活之流的涤荡,所不同的是后一种人的船舱里多了一副船桨,以便在心旌动摇时调整航向。英国着名诗人蒲柏说过,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在“非朱自清”之类的人身上理智这一罗盘有时是缺席的。耐人寻味的是在“有意义的生活”和“无意义的生活”之间还存有一个交集,那就是“有意思”。人们期望有意义的事情是有意思的,因为有意思就会让人乐此不疲,从而使得自己的事业循序渐进,做大做强。“有意思”有时对“有意义”又有着积极的作用,说得直白些就是,有意思的事情也能渐渐变得有意义起来。在当代文坛有着“鬼才”之称的贾平凹在青年时期沉迷于写作,做着美好的作家梦,雁塔区那间冬冷夏热的破房子成了他训练写作的天堂。很长时间后《西安晚报》通知他领取一元稿费,他把退稿信拿出来数了数,数目竟然超过了二百封。正是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沉溺让他成为文坛上一个文学研究者们绕不过去的“重镇”。不过,话说回来,生活更常见的状态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是充满单调与苦闷的。八十四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万里长征。在万里路途中雪山茫茫,草地绵绵,上有敌机盘旋,下有强虏的疯狂火力。这万里征途有意思吗?显然是毫无趣味可言,但长征的意义十分深远:它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不可战胜,将艰苦奋斗、敢创奇迹的“长征精神”写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如此来看,“有意思”并不是“有意义”的附庸,在两者相冲突的情形下,“有意思”会被割舍,也应该被割舍。歌手良辰有首歌,歌名叫《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是的,在这团乱麻中“有意义”与“有意思”缠夹不清,但人们不必对此纠结,“有意义”远比“有意思”来得重要,正像材料里所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材料由四句话构成。前两句话分别解释了“有意思”“有意义”的含义。后两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两个词语的内涵和所使用的范畴。接下来,提示语部分列举了两类对“有意思”“有意义”的作用和价值的解读,要求考生表达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感悟和思考。材料的关键词是“有意思”“有意义”,考生首先应明确,这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两个观点。“有意思”强调的是有趣味,感兴趣,让人高兴,不单调,不乏味,倾向于基本的、个人的甚至是暂时的感受。“有意义”强调的是有正面价值,有丰富内涵,有充分道理,倾向于深刻的、社会的甚至是持久的价值。就客观事实而言,“有意思”与“有意义”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也不存在孰优孰劣。“有趣”并非无意义,“有意义”也并非无趣,它们各自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那么,“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做何选择呢?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不需要有意思,需要有意义,或我们的生活不需要有意义,需要有意思。(选择关系)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并列关系)也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递进关系)还可以选择无论我们的生活有无意思,都一定要有意义。(条件关系)由此出发,考生可以立足二元关系做文章,体现思辨性。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中选择其一,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人生应该是“有意思”/“有意义” ,为什么是这样,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怎样让人生“有意思”/“有意义” 。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论述。还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人生即需要有意思,更需要有意义。【立意选取】1.“有意义”之外还应“有意思”。2.生活的本质还应是“有意义”。3.“有意思”与“有意义”相辅相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考生要在平时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步骤: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1 / 1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2023高一下·衢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材料二: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山居生活。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注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我不由得想到,把我们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让我能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个复制品。就在此时,我突然翻出一大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了。这个70年代的老兵,单说半个世纪以来他从我们这儿每次用几个马克、几十芬尼买的东西加在一起,在今天也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于是第二天,我径直乘火车到了萨克逊的这个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就在那种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在我们可怜的、每况愈下的德国,现在生意很萧条,没有什么买主了。因此,大老板们又想起了他们昔日的老主顾,又来寻找他们的羔羊了……”我赶紧向他解释,说他误会了我的来意。我这次来,只不过是刚好路过附近,顺便拜访一下他——敝店多年的老主顾,同时又是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当我刚把“德国最大的收藏家”几个字说出口的时候,他依然还直挺挺地、近乎僵硬地站在屋子当中,但脸部表情突然明亮起来。“既然来了,就该让您看点东西,这些东西可不是您每天都看得到的……路易丝,把柜子的钥匙给我。”就在这时,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位原来站在他旁边的老妇人,她面带微笑,亲切友好地安安静静地听我们谈话,突然向我求情般地举起了双手,同时她又用脑袋做了个分明是强烈反对的动作。我知道,她想要我拒绝现在马上看他的藏画。于是我很快编造了一个借口,说能参观他的藏画,,这对我来讲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荣幸,只是要到下午三点以后。“那好吧,下午三点,但一定要准时,否则我们就看不完了。”当我在集市广场边上那家旅馆的餐厅刚刚吃完午饭时,一个衣着简朴年纪较大的姑娘走进餐厅来找我。可是她的脸突然涨得通红,并且表现出和她母亲一样的惊慌、不安的窘态来。最后,她终于开始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地说了起来:“我必须坦白地告诉您……您清楚现在的局势,您能理解这一切的……我父亲是在大战爆发以后完全失明的。”“父亲对于物价和时势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早已倾尽所有……雪上加霜的是,我的妹夫阵亡了,留下我妹妹带着四个孩子……然后我们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就这样……仅仅是为了维持我们最可怜最贫困的生活。”突然这个年纪不小的姑娘举起了双手,眼眶里闪着泪花。“求您别让他难过……也别让我们难过……人总得活下去啊!”我的天,作为一个商人我曾经看见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的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有的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几百年祖传的家产被人用一个黄油面包的价钱给掠夺走。但是今天,命运在这儿创造了一个最特别的例子,让我感动不已。我不言而喻地向她保证保守秘密,并且尽力帮忙。我们登上楼梯,正要推开门时,就已听到从客厅里面传来的老人洪亮的声音:“进来!进来!”“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妇人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从画夹子中取出一个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白纸。“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看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吗?每一个细节都是多么地清晰,多么地分明。”看着这个对事实还一无所知的老人如此激动地赞赏和夸耀着那一张纯粹空白的纸张,一丝凉意掠过我的背脊。我镇定了一下,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真是罕见!”我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话来,“真是印得精美绝伦的一幅画!”马上,老人自豪得脸上容光焕发。“这还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就这样大声地喜形于色地一边看一边讲述下去。我简直无法形容,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地不寒而栗: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百或三百张空白的废纸或者是很糟糕的复制品,而这些东西在这位不明真相的可悲的盲人的记忆中却是真实存在的。只有一次,他的梦游者一般的沉着自信以及热情洋溢的情绪被短暂中断了一下,甚至差一点有觉醒过来的危险:他拿着一幅伦勃朗的《安提俄珀》,但是他那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却没有能够摸得到那些凹陷的纹路,突然之间,他皱起眉头脸色阴沉,声音也慌张起来。“这是……这是《安提俄珀》吗?”他喃喃自语道。我马上采取行动赶紧从他手里把这幅嵌在纸板里的画取出来,并满怀激情地描绘起我所知道的铜版画中可能有的所有细节。这时,盲人那张本来很难堪的脸才松弛下来,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我看了一下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两个紧紧挨在一起。一阵哆嗦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宛若两人合成为一个整体,在那儿一同震动,一同颤抖。(有删改)【注释】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看不见的珍藏》发表在1925年。本文是节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为老人的藏品多已被卖掉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一战对经济的破坏。B.“我赶紧向他解释”表现了“我”拜见的礼貌和得体。因为老人的确误会了“我”的善意,“我”不得不对此行作出解释。C.姑娘开口前“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可以看出姑娘有难以启齿的隐情,这印证了“我”在她母亲举起手时产生的预感。D.“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这一细节特写展现了老人对艺术知音的渴望但悲剧的高潮也隐约将至。7.关于文中老人展示“藏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对着一张白纸“颇为自豪”,不禁令人感到了丝丝的悲凉和心酸。B.“我”对着那一张张白纸大加赞扬,说明“我”此时已经被深深地感动。C.关于“凉意”和“不寒而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愧疚。D.妻女“紧挨在一起”“一同颤抖”,对表现文本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8.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赏析。9.有人认为:“有些看似不符合常规的情节,反而能把人物隐藏的深层心态或深刻主题更好地揭示出来。”请结合相关情节予以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人也。少甚贫,而性特俊拔。既入太学,有文誉。宝枯中,丁大全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监察御史吴衍劾宜中等,削其籍,拘管他州。由是,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达时务。德祐元年二月,似道丧师芜湖,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上疏乞正其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以示不党于似道。时命张世杰等四道进师,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督。王蝓请以一丞相建间吴门,以护诸将;不然,则己请行。宜中愧,始与梦炎上疏乞行边。事下公卿议不决。七月,世杰等兵果败于焦山,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即率群臣入宫请迁都,太皇太后不可。宜中痛哭请之,太皇太后乃命装俟升车,给百官路费银。及暮,宜中不入,太皇太后怒曰:“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邪?”脱簪珥掷之地遂闭阁群臣求内引皆不纳。盖宜中实以明日迁,仓卒奏陈失审耳。宜中初与大元丞相伯颜期会军中,既而悔之,不果往。伯颜将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陆秀夫奉二王入温州,遣人召宜中。宜中至温州,而其母死。张世杰舁其棺舟中,遂与俱入闽中。益王立,复以为左丞相。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至元十九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注,后没于暹[注]。(节选自《宋史·陈宜中传》)材料二:公讳宜中,字与权,谥文靖。自幼颖异,秉性激烈。登景定壬戌进士,授户部郎中,累迁太常少卿,摄礼部侍郎。时闽缺帅,拜显文阁侍命,督诸路军马。阅岁,除刑部尚书,转升签书枢密院、左丞相。公鞠躬尽瘁,历相四朝,勋业灿然。祥兴癸未,上命至占城、暹罗国乞师,归崖山之界,闻宋亡,竟溺而死,浮尸海上。里人成以为异,遂收殡葬。(节选自《陈氏宗谱·宜中公像赞》)【注释】遥(xian):即逞罗,泰国的旧称。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句读相应位置的字母。脱A簪B珥C掷D之E地F遂G闭H阁I群J臣K求L内M引N皆O不P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削其籍”中“籍”的意义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不同,与“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相同。B.“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中的“以为”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为”意义和用法相同。C.“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中的“如”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中的“如”含义不同。D.“竟溺而死”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惑而不从师”中的“而”都不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宜中等六人因上书攻击皇帝宠臣丁大全,被打击报复,六人均被削籍,拘管在其他州府。士大夫们一致盛赞他们,称他们为“六君子”。B.贾似道曾经很看重陈宜中,贾似道人朝为相后,就曾为陈宜中求情。当贾似道丧师芜湖后,陈宜中却上书皇帝要求纠正贾似道的误国之错。C.王爚请求派一位丞相在吴门设立都帅府,用以统率诸将,否则就请求让自己前往。陈宜中深感惭愧,于是向朝廷上书然后亲自赴边督战。D.陈宜中人宫请求迁都,一番痛哭之后才获得太皇太后同意,但是两个人约定出发日期时却出现了误会,只因陈宜中仓促间表达不周密。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14.关于陈宜中的最终结局,《宋史》“遂不反”“没于暹”和《陈氏族谱》“闻宋亡,竟溺而死”的记载不同,结合其生平事迹,你认为哪种结局更接近事实 请简要说明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①,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释】①泽中:陆游居镜湖,故称泽中。②张巡:唐南阳人,安禄山反,张巡守睢阳,被围数月,城破,骂贼不屈。贼断其舌,落其齿,张巡嚼齿吞食而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首联可知,诗人此时年事已高,身居镜湖,对朝廷仍怀忠心。B.颔联承上联“孤忠”而来,提及历史上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C.颈联实写诗人所见,沦陷的上林苑与洛阳宫尽是一派残败景象。D.全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表现出了诗人一以贯之的英雄本色。1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书写“愤”的?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2)在《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3)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空间站建造阶段全面收官,中国航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已经拉开。筑梦——逐梦——圆梦,正是中国航天人日复一日的专注、 ① 的耕耘、永不言败的坚韧,才成就如今的圆梦时分。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我们从在宇宙上书写“到此一游”的“观光者”,成为在太空有房的宇宙“常住民”。如果将空间站建造历程比作是自信自立自强的旋律,那么航天员 ② ,恰似在太空中引吭高歌,代表着无数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征途的志气骨气底气。空间站如约搭建,如期而至的梦想,让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展示了出来,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的奋斗情怀去创造新的伟业。神舟十五号任务是一次 ③ 的任务,它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更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理由坚信,在浩瀚的太空,必将留下更多、更远的中国人探索、利用太空的光辉足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____,其实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恶化为特征的疾病。要理解骨质疏松这一疾病,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的房子。当房子中的承重结构(比如横梁、承重墙等)被一点点破坏,房子就变成了“危房”。骨骼也是如此,当我们的骨量减少,骨骼中的微结构被一点点破坏,骨骼就变得很脆弱,有些老人搬重物、转个身、打个喷嚏就引起了骨折。而且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有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老人们往往以为只是“闪了腰”,其实这种酸痛的背后,已经是骨骼(腰椎)内部发生了微小骨折,②____,就会引起腰椎继续塌缩,直至卧床不起。补钙虽然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高龄的长辈而言,③____。这是因为老年人对钙质的吸收能力远远不如年轻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大多会发生退行性病变,再加上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会对骨骼产生负面影响。以上这些都决定了,单纯靠补钙吸收的钙质,无法抵消骨量流失的速度。21.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C.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D.亿万人民一条心,上下铆足一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0 60 分)23.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有意思”,常用于让人一时感到乐趣的事物,具有个人化、暂时性的内涵。“有意义”,常用于具有人生价值、时代价值的事物,它体现一种社会性、永恒性的内涵。有人说,“有意思”让平淡的人生有了灵动的亮色;也有人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看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D3.B4.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两则材料,筛选出两则材料的态度,再对比其不同点。(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1.D.“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错,材料二说“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等于淡化速度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2.D.“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于文无据,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说的是审美体验的方式不同,没有比较哪一个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故答案为:D。3.材料一观点是:提倡“慢速生活”“慢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A.说的是竞速时代,提倡速度;C.说的是工程浩大,历经时间长,与“慢速生活”“慢速美学”无关;D.说的是远离城市生活,也不符合“慢速生活”的观点。故答案为:B。4.材料一,结合“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材料二,结合“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结合材料一“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击”,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结合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可知,这部片子“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答案】6.B7.C8.①第一处描写货币贬值、古玩市场一片虚假繁荣,以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营造了浓郁的战后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剧基调。②第二处描写商人印象中无数收藏家倾家荡产的经历,既写出了社会环境的凄惨,也与姑娘家凄惨中的温情形成对比,以表达“我”的感动。9.①妻女卖掉了无数珍藏,却一直向老人隐藏事实,写出了妻女为维持战后艰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②老人对着一堆白纸,却滔滔不绝的夸耀,写出了老人对艺术的挚爱以及内心的孤独。③“我”明知是白纸,却极力配合母女表演,写出了我对这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在面对这家人悲惨命运时受到的触动。④古玩市场一片繁荣,商品供不应求,“我”却想关门歇业,写出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⑤妻女偷偷卖掉了几乎所有珍藏,却仅能维持最贫困的生活,写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⑥作为知名的古玩收藏家,却住在简陋的楼房里,揭开了战后人民生活的一角,突出了反战主题。【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小说【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语境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情节,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从文中筛选出“看似不符合常规的情节”,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人物隐藏的深层心态或深刻主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6.B.“因为老人的确误会了‘我’的善意”错误。“我”此行本无善意,目的就是来搜罗、收购藏品。故答案为:B。7.C.“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愧疚”错误。此处感情应该比较复杂,但主要还是被战后这位大收藏家的悲惨命运触动了。故答案为:C。8.第一处,结合“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可知,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描写货币贬值、古玩市场一片虚假繁荣,以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营造了浓郁的战后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剧基调。第二处,结合“我的天,作为一个商人我曾经看见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的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有的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几百年祖传的家产被人用一个黄油面包的价钱给掠夺走”可知,我曾经看见过许多人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描写商人印象中无数收藏家倾家荡产的经历,既写出了社会环境的凄惨,也与姑娘家凄惨中的温情形成对比,以表达“我”的感动。故答案为:①第一处描写货币贬值、古玩市场一片虚假繁荣,以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营造了浓郁的战后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剧基调。②第二处描写商人印象中无数收藏家倾家荡产的经历,既写出了社会环境的凄惨,也与姑娘家凄惨中的温情形成对比,以表达“我”的感动。9.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却一直向老人隐藏事实,写出了妻女为维持战后艰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结合“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从画夹子中取出一个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白纸。‘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看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吗?每一个细节都是多么地清晰,多么地分明’”可知,老人对着一堆白纸滔滔不绝的夸耀,写出了老人对艺术的挚爱以及内心的孤独。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我”明知是白纸,却极力配合母女表演,写出了我对这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在面对这家人悲惨命运时受到的触动。结合“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可知,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古玩市场一片繁荣,商品供不应求,“我”却想关门歇业,写出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结合“父亲对于物价和时势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早已倾尽所有……雪上加霜的是,我的妹夫阵亡了,留下我妹妹带着四个孩子……然后我们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就这样……仅仅是为了维持我们最可怜最贫困的生活”可知,妻女偷偷卖掉了几乎所有珍藏,却仅能维持最贫困的生活,写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结合“于是第二天,我径直乘火车到了萨克逊的这个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就在那种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可知,在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作为知名的古玩收藏家,却住在简陋的楼房里,揭开了战后人民生活的一角,突出了反战主题。故答案为:①妻女卖掉了无数珍藏,却一直向老人隐藏事实,写出了妻女为维持战后艰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②老人对着一堆白纸,却滔滔不绝的夸耀,写出了老人对艺术的挚爱以及内心的孤独。③“我”明知是白纸,却极力配合母女表演,写出了我对这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在面对这家人悲惨命运时受到的触动。④古玩市场一片繁荣,商品供不应求,“我”却想关门歇业,写出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⑤妻女偷偷卖掉了几乎所有珍藏,却仅能维持最贫困的生活,写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⑥作为知名的古玩收藏家,却住在简陋的楼房里,揭开了战后人民生活的一角,突出了反战主题。【答案】10.FIN11.D12.C13.①不久,常州被攻下,蒙军压境靠近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②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举措。14.宋史记载的结局更接近事实,理由:①贾似道兵败,陈宜中立马上书弹劾他,后又杀死韩震,与贾似道划清界限,可见他善于明哲保身。②陈宜中多次向元军求和,屡次建议迁都,曾经多次逃跑,可见他更倾向于投降和逃跑。③陈宜中逃至占城,就屡招不回,后又逃到暹罗,可见他考虑个人先于国家。陈氏宗谱更接近事实,理由:①陈宜中本性慷慨激昂,曾弹劾权贵,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②陈宜中上书弹劾曾有恩于自己的贾似道;后又设计刺杀贾似道心腹将领韩震,可见他公而忘私,做事果断。③陈宜中一路追随南宋流亡朝廷,甚至抬着母亲的棺木随行,可见他一直忠于朝廷。【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材料一:陈宜中,字与权,是永嘉人。年少时十分贫困,但(他的)性格特别超群出众。进入太学学习,在文学方面有声誉。宝祜年间,丁大全得到理宗的宠信,擢升为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特别骄横。陈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奏章攻击他。丁大全恼怒,让监察御史吴衍弹劾陈宜中等人,削夺了他们的官籍,(将其)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从此,士大夫们一致盛赞他们,称(他们)为“六君子”。丁大全被流放之后,丞相吴潜上奏请求让这六人调回京师。贾似道入朝为相,再次为他们请求,诏令六人都可免去省试让(他们)到京城(赴考)。景定三年,殿试,陈宜中考中第二名。六个人中,陈宜中尤其通晓时事。德祐元年二月,贾似道在芜湖兵败。陈宜中认为贾似道已经死了,立即上奏章请求治贾似道的误国之罪。贾似道率军出发时,让他的亲信韩震总管禁兵。有的人说韩震想用兵胁迫迁都,陈宜中召来韩震商量事情,暗中埋伏壮士在衣袖中藏铁椎击杀了韩震,以表明(自己)不与贾似道亲附。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人分四路进军,两位丞相督管军马而不外出督率。王愉请求派一位丞相在吴门设立都帅府,来统率诸将;不这样做的话,就请派自己前往。宜中感到惭愧,才和留梦炎上书请求巡边。这个意见在议论时臣僚们不能决断。七月,张世杰等人所率军队果然在焦山打了败仗。不久,常州被攻下,元军进兵迫近独松关,邻县的人望风而逃。宜中派遣使者到蒙军中请求讲和而没有被答应,即率群臣入宫请求迁徙都城,太皇太后不同意。陈宜中痛哭失声地请求迁都,太皇太后于是命人装物,升车等待,发给百官路费银两。到傍晚,陈宜中没有入宫,太皇太后愤怒地说:“我起初不想迁都,而大臣们数次请求迁都,难道这不是欺骗我吗?”于是脱掉发簪,摘下用玉石做的耳环丢在地上,关上阁门,群臣要求入内引进奏疏,都没有被允许。大概陈宜中实际上打算第二天迁都,仓促间奏陈,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所致。陈宜中起初与大元丞相伯颜预期在军中相会,不久对此感到后悔,没有按约前往。伯颜率兵到皋亭山,陈宜中晚上逃跑了,陆秀夫侍奉二王到温州,派遣人员寻召陈宜中。陈宜中到温州,他的母亲死了。张世杰抬他母亲的棺材到船上,于是与他一起到闽中。益王立后,又以陈宜中为左丞相。井澳之役战败以后,陈宜中想侍奉益王逃至占城(今越南河内),于是,先到占城说是益王的意思,估计事情不可能,就没有返回。二王多次派人召他回来,最终还是未回。至元十九年(1282),元军攻伐占城,陈宜中逃到遥罗(今泰国),后来死于遥罗。材料二:陈公讳宜中,字与权,温号文靖。从小聪明异常,本性好激昂慷慨。考上了景定壬戌年的进士,被投予官职户部郎中,多次升迁做到太常少卿,代理礼部侍郎。当时福建缺少统军将帅,于是他官拜显文阁侍命,都督几路军马。经过一年,升官做刑部尚书,又升签书枢密院、左丞相。他鞠躬尽瘁,一共做了四位皇帝的丞相,功勋显赫。祥兴癸未年,皇上命令他到占城(越南)、暹罗国(泰国)请求出兵援助,回到崖山边上,听闻宋朝已经亡国,最终溺水而死,尸体漂浮在海上。同乡的人都感觉非常奇异,于是替他收尸并安葬了他。10.句意:于是脱掉发簪,摘下用玉石做的耳环丢在地上,关上阁门,群臣要求入内引进奏疏,都没有被允许。“掷之地”是“掷之于地”的省略,“于地”补充说明“掷”的地方,做补语,补语后断开,“遂闭阁”,主语省略,“闭”谓语,“阁”宾语,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故FI两处断;“群臣求内引”,“群臣”主语,而“皆不纳”主语为“太后”,主语不同,中间要断开,N处断开。故在F I N三处断开。故答案为:FIN。11.A.“‘籍’相同”错误。“籍”的含义各不相同。“削其籍”的“籍”,官籍。句意:削夺了他们的官籍。“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名词作动词,登记造册。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不然,籍何以至此”的“籍”,项羽的名字。句意: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所以三个“籍”的意义各不相同。B.“‘以为’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以为”含义不相同。“宜中以为似道已死”的“以为”,认为。句意:陈宜中认为贾似道已经死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把……当作。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如’含义不同”错误。“如”含义相同。两句中的“如”意义相同,都是“去到”的意思。句意:宜中派遣使者到蒙军中请求讲和而没有被答应。/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D.正确。“竟溺而死”的“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最终溺水而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连词,表递进。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惑而不从师”的“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故答案为:D。12.C.“陈宜中深感惭愧,于是向朝廷上书然后亲自赴边督战”说法错误。从文中“宜中愧,始与梦炎上疏乞行边。事下公卿议不决”可知,当时臣僚们不能决断,陈宜中一直未能成行。故答案为:C。13.①“已而”,不久;“破”,被攻取;“薄”,靠近。译文:不久,常州被攻下,蒙军压境靠近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②“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因为,是……的缘故;“明”,视力,眼睛。译文: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眼睛的缘故。故答案为:①不久,常州被攻下,蒙军压境靠近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②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举措。14.宋史记载的结局更接近事实,理由:由“德祐元年二月,似道丧师芜湖,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上疏乞正其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以示不党于似道”可知,贾似道兵败,陈宜中立马上书弹劾他,后又杀死韩震,与贾似道划清界限,可见他善于明哲保身。由“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即率群臣入宫请迁都”可知,陈宜中多次向元军求和,屡次建议迁都,曾经多次逃跑,可见他更倾向于投降和逃跑。由“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至元十九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没于暹”可知,陈宜中逃至占城,就屡招不回,后又逃到暹罗,可见他考虑个人先于国家。陈氏宗谱更接近事实,理由:由“丁大全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之”可知,陈宜中本性慷慨激昂,曾弹劾权贵,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由“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上疏乞正其误国之罪”“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以示不党于似道”可知,陈宜中上书弹劾曾有恩于自己的贾似道;后又设计刺杀贾似道心腹将领韩震,可见他公而忘私,做事果断。由“宜中至温州,而其母死。张世杰舁其棺舟中,遂与俱入闽中”可知,陈宜中一路追随南宋流亡朝廷,甚至抬着母亲的棺木随行,可见他一直忠于朝廷。故答案为:宋史记载的结局更接近事实,理由:①贾似道兵败,陈宜中立马上书弹劾他,后又杀死韩震,与贾似道划清界限,可见他善于明哲保身。②陈宜中多次向元军求和,屡次建议迁都,曾经多次逃跑,可见他更倾向于投降和逃跑。③陈宜中逃至占城,就屡招不回,后又逃到暹罗,可见他考虑个人先于国家。陈氏宗谱更接近事实,理由:①陈宜中本性慷慨激昂,曾弹劾权贵,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②陈宜中上书弹劾曾有恩于自己的贾似道;后又设计刺杀贾似道心腹将领韩震,可见他公而忘私,做事果断。③陈宜中一路追随南宋流亡朝廷,甚至抬着母亲的棺木随行,可见他一直忠于朝廷。【答案】15.C16.①首联直抒胸臆,首联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忠心只有天地可鉴,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C.“实写”错,并非实写眼前。上林苑,秦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旧日皇宫所在之地长安、洛阳,当时在沦陷区。颈联想象旧时京都宫苑如今的寥落景象,可见此心总在恢复中原。故答案为:C。16.①首联直抒胸臆,“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厄穷苏武餐毡久”运用苏武的典故,苏武被囚禁,只能吃毡毛充饥,后用“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张巡嚼齿”运用张巡的典故,《旧唐书 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死去犹能作鬼雄”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故答案为:①首联直抒胸臆,首联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忠心只有天地可鉴,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17.【答案】(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缔交、摐金、逶迤、蛾眉、淫。故答案为:⑴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⑵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⑶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记背,对于易错字词,反复训练,从而在考试中得高分。【答案】18.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不舍昼夜,不辞辛苦,连朝接夕等);一飞冲天、展翅高飞;承前启后19.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比喻成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无”与“有”、“荒漠”与“绿洲”进行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20.空间站如约搭建,梦想如期而至,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情怀。【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生具体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材料分析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式变换的掌握能力。考生解答时,要了解整句和散句的概念和句式特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18.①本处是说中国航天人在筑梦——逐梦——圆梦过程中,不停地努力工作,可填“夜以继日”之类的词语。“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形容不怕劳累和辛苦。“连朝接夕”,形容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工作。②本处是将航天员飞上太空比作在太空中引吭高歌,航天员飞向太空,可用“一飞冲天”。“一飞冲天”,指鸟儿展翅一飞,直冲云霄;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做出了惊人的成绩。“展翅高飞”,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③本句话是说神舟十五号任务的特殊性,根据后文“它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更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可知,神舟十五号任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填“承前启后”。“承前启后”,承接以前(过去)的,开创今后(未来)的。故答案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不舍昼夜,不辞辛苦,连朝接夕等);一飞冲天、展翅高飞;承前启后。19.“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喻体为“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是从无到有,并且给沙漠带来生机的事情,因此比喻修辞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中“无”和“有”形成对比,“荒漠”和“绿洲”形成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比喻成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无”与“有”、“荒漠”与“绿洲”进行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20.“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在宇宙中建立空间站”,喻体为“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在荒漠中种葡萄、开垦绿洲”是从无到有,并且给沙漠带来生机的事情,因此比喻修辞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之旅对于中国的划时代意义。“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像在荒漠种葡萄一样,在宇宙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中国的‘绿洲”中“无”和“有”形成对比,“荒漠”和“绿洲”形成对比,鲜明有力地突显了中国航天人建立空间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故答案为:空间站如约搭建,梦想如期而至,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情怀。【答案】21.D22.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如果不及时治疗;单纯补钙还不足以对抗骨质疏松【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连贯;语句补写【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辨析标点符号,并正确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常用的标点符号,明确基本的用法。(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的补写能力。首先明确补写句子的位置,其次根据前后语句确定主语和关键词,最后整理答案。答标点符号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2.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3.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4.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21.原文“闪了腰”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 .引号表示引用;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故答案为:D。22.①第二段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骨质疏松,然后又说到由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所以本段说的是由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过程。可填“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②后文“腰椎继续塌缩,直至卧床不起”是由微小骨折不经过治疗及时后引起的,可填“如果不及时治疗”。③前文说到补钙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高龄的长辈来说,他们对于钙质的吸收能力不强,所以不能单纯补钙来对抗骨质疏松,可填“单纯补钙还不足以对抗骨质疏松”。故答案为: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如果不及时治疗;单纯补钙还不足以对抗骨质疏松。23.【答案】【参考例文】有意思”与“有意义”浮生若似冰底水,太多平凡日子的叠加使得人们通常不会去探寻生活中点滴的意义。一篇《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充溢着朱自清对人生意义的呼求。人生意义的有无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西方哲学中的经典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清醒的人们都会像朱自清那样渴求生活的“有意义”,但世间并没有太多的“朱自清”,很多人并不在意意义的有无,或者是有选择性地在意。而不幸的是,后一种正是人们通常的生活状态。在这些人的眼中,生活是一条蜿蜒至远方的河流,自己的人生之舟任凭生活之流的涤荡,所不同的是后一种人的船舱里多了一副船桨,以便在心旌动摇时调整航向。英国着名诗人蒲柏说过,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在“非朱自清”之类的人身上理智这一罗盘有时是缺席的。耐人寻味的是在“有意义的生活”和“无意义的生活”之间还存有一个交集,那就是“有意思”。人们期望有意义的事情是有意思的,因为有意思就会让人乐此不疲,从而使得自己的事业循序渐进,做大做强。“有意思”有时对“有意义”又有着积极的作用,说得直白些就是,有意思的事情也能渐渐变得有意义起来。在当代文坛有着“鬼才”之称的贾平凹在青年时期沉迷于写作,做着美好的作家梦,雁塔区那间冬冷夏热的破房子成了他训练写作的天堂。很长时间后《西安晚报》通知他领取一元稿费,他把退稿信拿出来数了数,数目竟然超过了二百封。正是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沉溺让他成为文坛上一个文学研究者们绕不过去的“重镇”。不过,话说回来,生活更常见的状态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是充满单调与苦闷的。八十四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万里长征。在万里路途中雪山茫茫,草地绵绵,上有敌机盘旋,下有强虏的疯狂火力。这万里征途有意思吗?显然是毫无趣味可言,但长征的意义十分深远:它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不可战胜,将艰苦奋斗、敢创奇迹的“长征精神”写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如此来看,“有意思”并不是“有意义”的附庸,在两者相冲突的情形下,“有意思”会被割舍,也应该被割舍。歌手良辰有首歌,歌名叫《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是的,在这团乱麻中“有意义”与“有意思”缠夹不清,但人们不必对此纠结,“有意义”远比“有意思”来得重要,正像材料里所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材料由四句话构成。前两句话分别解释了“有意思”“有意义”的含义。后两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两个词语的内涵和所使用的范畴。接下来,提示语部分列举了两类对“有意思”“有意义”的作用和价值的解读,要求考生表达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感悟和思考。材料的关键词是“有意思”“有意义”,考生首先应明确,这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两个观点。“有意思”强调的是有趣味,感兴趣,让人高兴,不单调,不乏味,倾向于基本的、个人的甚至是暂时的感受。“有意义”强调的是有正面价值,有丰富内涵,有充分道理,倾向于深刻的、社会的甚至是持久的价值。就客观事实而言,“有意思”与“有意义”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也不存在孰优孰劣。“有趣”并非无意义,“有意义”也并非无趣,它们各自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那么,“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做何选择呢?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不需要有意思,需要有意义,或我们的生活不需要有意义,需要有意思。(选择关系)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并列关系)也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递进关系)还可以选择无论我们的生活有无意思,都一定要有意义。(条件关系)由此出发,考生可以立足二元关系做文章,体现思辨性。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中选择其一,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人生应该是“有意思”/“有意义” ,为什么是这样,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怎样让人生“有意思”/“有意义” 。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论述。还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人生即需要有意思,更需要有意义。【立意选取】1.“有意义”之外还应“有意思”。2.生活的本质还应是“有意义”。3.“有意思”与“有意义”相辅相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考生要在平时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步骤: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