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单位  
课题  大道之行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陶冶情操,品味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品味“大同”与“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创意说明 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社会,虽篇幅简短,但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文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天下为公”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治国标准。认识、了解大同社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相当于一次“寻根”。因此,本课的教学就立足于“大同”二字,以“朗读”和“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层次反复阅读,每读一遍,就增加一定的厚度,师生一道认识这种理想社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轻音乐播放,创设情境)如今,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最多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就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志士将其视为毕生追求的梦想。今天,我们不妨走进《大道之行也》,开启一段寻梦之旅。 2.教师出示一首自己创作的打油诗《礼运大同篇》与学生分享。(文学常识涵盖其中,激发学生品读、探究课文的兴趣)礼记乃经典,西汉戴圣编。儒学居其间,托名孔子言。东汉郑玄注,流传两千年。大道之行也,礼运大同篇。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指一学生读注释①,可让学生用横线把它画下来。二.助学资料一:学法推荐屏幕出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用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文”“言”并举,构成文言-文章-文化层层深入的教学节奏)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疑问之处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请举手示意。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意。2.出示文中几个易读错的字,落实学生正音。3.出示文中几个句子,落实学生翻译。4.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读通读流畅。5.师生齐读。(屏幕上展示一篇没有标点的竖排左起的《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最初是没有标点的,断句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四.助学资料二:朗读指导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是文章情感的外化。停顿 重音 节奏 情感 韵味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朗读方案,想想在何处停顿?何处重读?如何读出自己的情感?2.出示几个文中的句子,先由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针对问题,具体进行示范朗读指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思考: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教师板书)4.教师引导提升(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响起,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梦想,千百年来,多少先贤志士为之孜孜以求,甚至奋斗终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举公义,辟私怨。”王夫之:“公天下,天下非一家之私。”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康有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 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孙中山:“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六.背诵课文1.根据参考译文试背。2.根据句首提示词试背。大道之行也——天下——选——讲——故——不——使老——壮——幼——矜——男——女——货——不必——力——不必——是故——盗窃——故——是谓大同3.去掉句首提示词,全班齐背。4.学习本文之后,请给《大道之行也》跟帖留言,谈谈自己的感受。5.结语:中国要和谐富强,古代先贤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心忧天下,无私奉献的“天下为公”之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今,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无比渴望。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七.作业1.默写课文。2.推荐阅读《礼记·礼运》中的其他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