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单位 课题 大道之行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陶冶情操,品味文化意蕴。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品味“大同”与“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创意说明 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社会,虽篇幅简短,但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文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天下为公”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治国标准。认识、了解大同社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相当于一次“寻根”。因此,本课的教学就立足于“大同”二字,以“朗读”和“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层次反复阅读,每读一遍,就增加一定的厚度,师生一道认识这种理想社会。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轻音乐播放,创设情境)如今,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最多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就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志士将其视为毕生追求的梦想。今天,我们不妨走进《大道之行也》,开启一段寻梦之旅。 2.教师出示一首自己创作的打油诗《礼运大同篇》与学生分享。(文学常识涵盖其中,激发学生品读、探究课文的兴趣)礼记乃经典,西汉戴圣编。儒学居其间,托名孔子言。东汉郑玄注,流传两千年。大道之行也,礼运大同篇。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指一学生读注释①,可让学生用横线把它画下来。二.助学资料一:学法推荐屏幕出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用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文”“言”并举,构成文言-文章-文化层层深入的教学节奏)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疑问之处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请举手示意。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意。2.出示文中几个易读错的字,落实学生正音。3.出示文中几个句子,落实学生翻译。4.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读通读流畅。5.师生齐读。(屏幕上展示一篇没有标点的竖排左起的《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最初是没有标点的,断句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四.助学资料二:朗读指导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是文章情感的外化。停顿 重音 节奏 情感 韵味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朗读方案,想想在何处停顿?何处重读?如何读出自己的情感?2.出示几个文中的句子,先由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针对问题,具体进行示范朗读指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思考: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教师板书)4.教师引导提升(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响起,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梦想,千百年来,多少先贤志士为之孜孜以求,甚至奋斗终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举公义,辟私怨。”王夫之:“公天下,天下非一家之私。”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康有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 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孙中山:“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六.背诵课文1.根据参考译文试背。2.根据句首提示词试背。大道之行也——天下——选——讲——故——不——使老——壮——幼——矜——男——女——货——不必——力——不必——是故——盗窃——故——是谓大同3.去掉句首提示词,全班齐背。4.学习本文之后,请给《大道之行也》跟帖留言,谈谈自己的感受。5.结语:中国要和谐富强,古代先贤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心忧天下,无私奉献的“天下为公”之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今,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无比渴望。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七.作业1.默写课文。2.推荐阅读《礼记·礼运》中的其他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