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马说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3.《马说》
-----《马说》所表达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分析,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今天,我们通过课文分析,来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曾几次上书当朝宰相,希望得到重用,但都被冷落。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整体把握
本文托物寓意
伯乐——圣明的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四)课文解析,把握情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开篇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反面暗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因为“慧眼识珠”的伯乐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叙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无限的痛惜之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交代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特殊食量,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和千里马无法施展才能做铺垫。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喂养不当,讽刺“食马者”的无知和愚昧浅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连用四个“不”构成排比,层层蓄势,最后运用反问“安求其能千里也”,语气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个排比短句,写出了“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食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的辛辣讽刺。
“其真无马邪?”
运用反问的修辞,强烈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其真不知马也”
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揭露、讽刺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抱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七、结语:
本文通篇写马 ,实则处处写人,作者的情感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痛惜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愤怒再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辛辣的嘲讽,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在文章中,作者层层铺排,段段蓄势,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八、此次微课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