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壕吏》微课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唐诗三首》第一首。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古体诗,对古体诗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只是学生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受个人经历和知识积累水平限制,对于诗中描述的战争给人们苦难,难以形成共鸣。3.教法分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分析,我采用(1)阅读法。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以读促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2)点拨教学法。灵活处理语法知识,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古文今译本来就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教师从旁指导,督促。(3)情境教学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排课本剧,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4.学法分析:(1)圈点批注法。对重点的或不懂的词句圈点批注。借助书旁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2)朗读感知法。有感情地朗读,并发挥想象补充完整老妇与石壕吏的对话,编排课本剧,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3)合作探究法。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真正实现学习中的探究。三、教学目标:1.读懂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和背诵诗歌。2.掌握对比手法,了解“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3.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内涵,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对比手法,了解“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难点: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内涵,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五、教学环节:激趣导入。由杜甫的部分诗歌引出创作时代背景导出出新授课2.吟读感知音韵美。全班齐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3.品读感悟情感美。设置五个问题,层层剖析诗歌,并根据写诗背景联系当时社会现实,解读杜甫的行为。4.结语点拨。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作业巩固。给诗歌加细节,改写一则小故事,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六、教学准备:课前导学案。熟悉教室电脑平台的操作、Powerpoint操作。3. 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导学案。七、教学辅助工具:电脑平台、 Powerpoint 。八、教学时间: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由回忆作者简介及回顾所学的杜甫的诗,引出此类诗歌的创作时代背景。(板书:课题《石壕吏》及诗人杜甫)这是一首叙事诗,请根据诗的内容说说所叙之事——叙何事?明确:“我”(杜甫)亲历石壕吏夜晚强行征兵役的事(二)朗读感知。吟读感知音韵美全班齐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品读感悟情感美1.请快速找出最能对比出“吏”与“妇”形象的句子明确:吏:呼——“怒”妇: 啼——“苦”(板书)2.何“苦”之有?明确:①三男戍,二男死;——丧子之苦②孙方乳,媳无裙;——穷困之苦③翁逾墙,妇夜往。——应役之苦3.所致之词的语序可以调换吗?明确:老妇先说家里不幸的状况,想博得官吏的同情,但是官吏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她才绝望地说出自己愿意去服役。4.只是老妇一家有这样的遭遇吗?明确:一个普通的苦难家庭是千万个苦难家庭的缩影,是社会的缩影,是时代的缩影!5.面对老妇一家的遭遇,杜甫有什么表现?原因是?杜甫身为华州司功参军,又投宿在老翁家,面对一家人的苦难,他没有出来义正辞严的阻止,原因有二:其一,从时代背景看,这场平叛战争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支持这场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希望人民从大局出发,做出牺牲。其二,他同情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境遇,他也憎恨官吏的残暴。这首诗就是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结语点拨:杜甫的诗是一个时代的代言,是一个时代的心声。一个不公道的世道,一个动荡的乱世,成就了一代诗圣杜甫!作业巩固1.给诗歌加细节,改写一则小故事2. 读《三吏》、《三别》加深对杜甫精神品质理解板书设计石壕吏 唐 杜甫吏: 呼 —— “怒”(暗)妇: 啼 —— “苦”(明)杜甫:听、看 批判、同情(矛盾)忧国忧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