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以“变”字立骨,梳理主要情节,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 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3. 联系自我,理解“成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当小说主人公“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然而“我”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阿!这不是我二十余年时时记得的故乡?”
(结论: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活动一:说“变”
  教师:所以,现在让我们聚焦故乡的“变化”。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提前发了“预习单”,老师发现大家做得非常认真。但我们现在在课上谈论的方式有些不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给你独特体验的“变”,同学们可以参照屏幕上的三个体验来找,你还可以找出你不一样的发现。
  (预设:①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老了、闰土叫我老爷、闰土和我之间有了隔膜;②最意外的“变”——我没有想到我心心念念的故乡居然变成了这样;闰土居然叫我老爷;③最期待的“变”——)
  过渡:是的,我们读小说,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寻着我们有独特感受体验的地方走进小说,我们就能发现小说那些更深层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有独特体验的“变”。
活动二:探“变”
  教师:刚刚这位同学提到了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居然叫我“老爷”。我们除了读出“心疼”,还可以读出矛盾。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教师: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有矛盾?
(预设:预设:欢喜和凄凉。①我们是童年的好伙伴;②阿!闰土哥,——你来了;③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闰土认识到我们之间的身份已经不一样了。接受了封建的等级观念;突然想到不是当年了,落寞、荒凉;心态的转变。)
  教师:经过“欢喜”和“凄凉”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妥协于社会,妥协于自己的生存状态。“他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此时的闰土,真的已经像个“木偶人”了。
  教师:昔日的小英雄,变成了如今的“木偶人”,请探究他改变的原因。
(预设:①74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生自由读读——反复读:赏读标点——辨读:读出些什么(沉重、祸不单行、加重了我对闰土遭遇一切的感叹、无奈)——(兵——军阀混乱;官——官僚统治;匪——盗贼横行;绅——地主剥削。苦难的社会现实让他生活得很艰难。②第75段——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一副香炉和烛台说明什么?悲哀、痛苦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只能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教师:不仅是闰土发生了变化,杨二嫂也从西施变成了豆腐,他们发生变化的原因一样吗?
(预设:第52段——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第83段——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杨二嫂连偷带拿的物品也都是生活用品,这样的事按理是不应该发生在那个年轻时薄施粉黛、终日坐着,凭借姿色招揽顾客就可以衣食无忧的杨二嫂身上的,这样的变化只能表明,生活的每况愈下让她不得不放弃自尊,甚至变得自私刻薄起来。)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人发生了变化?
(预设:“我”也很苦,“我”的家境破落,只得变卖家产,异地居住,辛苦辗转奔波;“我”的母亲也现出凄凉的神情,这说明这三十年终究是颇多不如意。)
小结:总而言之,在故乡中,没有人能幸免,在黑暗的笼罩之下,众生皆苦,真的水生火热,谁也没好过谁。谁都在这场社会苦海中以各种方式挣扎。
活动三:思“变”
  教师:虽然我们都在苦海中挣扎,但是“我”的变化与闰土、杨二嫂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我”在不停地思考,并且很深切地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所以“我”说了这样一些话:
  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生齐读句子,并说感悟)
(预设:①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②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③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自由、平等、快乐、美好……)
教师:为了这样的新生活,“我”在思考——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走”代表行动、实践,“走的人多了”代表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总而言之,作者期盼人们满怀希望去奋斗,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决心!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这是鲁迅无声地呐喊,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声音呐喊出来吧。(只要心怀希望,就有打破铁窗的可能,就有收获光明的可能!)
 教师:请看大屏幕,这是“我”的想法。接下去,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这篇文章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想: 。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再次用声音去感受“我”的思考,让我们来齐读文章最后几句话。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