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难点名称 引导学生学习本诗,体会诗人博大的济世情怀。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诗歌较长,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内容会花费较长时间,生难字和句子需要老师指导。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年代久远,诗歌较长,有生难字和句子,学生理解有困难:对诗歌主题思想感悟要通过背景和具体描写及关键句子把握去综合体悟,学生能真正体会诗人济世情怀有一定困难。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子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切实体会杜甫不顾自己窘境,希望天下寒门志士过上衣食足暖生活的济世情怀。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透过知名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二、展示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三、解读诗题-----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四、读悟结合,理解诗歌 1、初读—读的顺畅,指导断句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昏黑(hè) 布衾(qīn) 丧(sāng)乱 大庇(bì) 突兀(wù) 风掣(chè) 2、译读,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竹: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进。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盖、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句。 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原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原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品读----读出情味,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点拨: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4、深度---体会主题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点拨: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拓展学习杜甫其它诗歌,进一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 以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为情节的开端,以床头屋漏夜难眠为情节的发展展开想象,将该诗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完整的小说。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愿我们永远将其铭记于心,永不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