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地球的
圈层结构
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
通过声波,敲瓜判瓜
那如何探究看不到的地球内部呢?
地震波
地震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一般在地壳产生。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为震中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成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横波、纵波之分。
类型 传播速度 所通过物体的性质 地物表现
纵波(P)
横波(S)
上下震动
左右摇晃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水中的鱼、天空中的鸟
感觉相同吗?为什么?
先上下震动,
后左右摇晃。
有上下震动,
无左右摇晃。
有上下震动,
无左右摇晃。
思考:哪一种波的破坏性大?黄金逃生时间指?
横波;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
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几次明显的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将地球划分为几个圈层?
(3)在某次变化中,横波速度突变为0,说明其下层介质肯定不是何种状态?
根据地震波特性和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地震波名称 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
纵波 固/液/气 快
横波 固 慢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变慢,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33
290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圈层名称 分界面 厚度 特 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km
约2800km
约3400km
①地壳是一个连续的圈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②地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完成下表:
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易混淆点:地壳、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厚度 范围 联系 示意图
地壳 海洋5-10km 地表至 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大陆:39-41km 岩石圈 70-100km 地表至 软流层
地壳: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陆壳厚度约为33千米。
地壳厚薄不一。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约为2800多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厚度约为3400多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预习诊断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震波应是( )
A.无法判断 B.纵横波 C.纵波 D.横波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17千米处 B.5千米处 C.2900千米处 D.33千米处
3.该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海岸山脉 B.内陆高原 C.海洋 D.平原
DBC
人类利用地震波除了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还可以进行地质探矿,勘探石油等。
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
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 水圈 · 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04
02
供给生物生长必备的元素(氮、氧)。
减少宇宙射线及紫外线的影响。
减小地表温差,保证了液态水的形成。
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大气圈的作用
03
01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第二章
02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通过水循环各环节塑造地表形态。
水圈的作用
01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第三章
连续不规则
如何理解“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①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固、液、气三态的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②由于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
③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
对大气圈的影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气温。
对水圈的影响: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着水的循环。
对岩石圈的影响: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
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影响
生物圈
生物圈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km。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第五章
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m-水面以下200m。
0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以达到人地协调发展。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分层
岩石圈: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交接过渡的一个圈层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
横波
地震波
记忆: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重点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注意岩石圈、软流层、界面)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特点?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4.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影响。
5.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