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基础巩固(每题4分,共24分)
1. 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苍茫 寥廓 书生义气 挥斥方遒
B. 慰籍 迸涌 酣畅淋漓 霞蔚云蒸
C 罅隙 摈弃 不事雕琢 张皇失措
D. 隐蔽 倦怠 磕磕绊绊 莫明其妙
2.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江,满江)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像粪土一样)
B.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留存)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满足)
C.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音信)
D.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天空)
3.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曾劝他不要沉迷于电子游戏,可他不以为然,不改习性,最后中考的结果可想而知。
B. 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D. 这些老人都是不愿意离开家的,都年纪大了,脑子里安土重迁的思想很强烈。
4. 下列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 “周公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5.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 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6.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村托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滴尽致。
B. 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 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仍给人一定的颓废消沉之感。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林庚曾在《唐诗综论》中指出:“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不只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展开对形象的捕捉,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然的景物,这就是大自然的对象化。”这里的大自然应属于广义的自然,即人的生活环境,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径”作为生活居处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径”的本义是小路,径的形态特征是窄与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径”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花径不曾缘客扫”“野径云俱黑”“万径人踪灭”“竹径通幽处”等。再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谢灵运《游南亭》)、“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江淹《池上酬刘记室》)。从形式上说,“被径”与“发池”相对,“曲池”与“径路”相对;从内容上说,“兰”与“径”共同构成幽雅之境。可见,“径”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了使“径”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采用列表方式,梳理了六朝诗歌(表1,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表1 六朝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形态 情态 曲径 1 斜径 1 荒径 5 野径 4 修径 1 幽人 径 1
植物搭配 花径 3 兰径 3 竹径 2 松径 2 草径 1 萝径 1
时间 气候 朝径 1 昔径 1 云径 1
其他 三径 8 蹊径 6 邪径 4 石径 2 迷径 2 平原 径 1
行径 2 酒径 1 异径 1 涂径 1
表2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形态 曲径 5 斜径 4 仄径 2 狭径 1 微径 13 蛇径 1
情态 野径 36 荒径 16 幽径 56 逸径 1 闲径 1 香径 31
植物搭配 竹径 60 松径 35 苔径 28 草径 20 樵径 16 兰径 15
萝径 14 李径 10 药径 6 菊径 2 芳径 9 芝径 1
时间 气候 春径 5 秋径 5 晚径 2 朝径 2
烟径 5 云径 4 雪径 4 霞径 3 风径 1 雨径 3
其他 三径 93 元亮 径 1 岩径 6 迷径 5 虚斋径 1 虎溪 径
石径 38 开径 7 扫径 11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云山”“宫云”等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诗人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并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其间,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普通的意象。同样,“径”由一个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点缀转化成了一个个丰富的意象。“竹径”“幽径”“野径”等在唐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那样,“竹径”从普通的物象进入到诗歌里,已经逐渐产生出象征的意义。诗人不仅用植物性情来表征“径”之情态,还把士人崇尚的品格叠加在“径”的意象上,形成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径,如“竹径”“兰径”“松径”和“隐径”“野径”“逸径”等。于是,“径”便由一个普通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由实而虚,完成了诗意化的过程。
“三径”和“竹径”,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三径”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岐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这是有关“三径”的最早记录。由于蒋诩的高蹈和隐逸引起后人模仿,因而“三径”便与隐逸相关联,被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家园。最先引“三径”入诗文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由于陶渊明在后代文人中的影响深远,因而出现了“元亮径”“松菊径”等各种说法,以至于出现了“历来对“三径”一典,多认从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的情况。另外,用求仲、羊仲之典象征友谊,如“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余”(乔知之《哭故人》)用“三径断”慨叹敌人的离去,友情之深可见;“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钱起《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用“蒋生径”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谓对“三径”的拓展。
“竹径”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唐诗中的竹径也有很多写实的诗句,如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寺中有大片的竹林。由于对竹径的喜好,唐代文人在园林中“开竹径”,如“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竹径被虚化,首先用来表现幽雅意境的构筑。后人评常建此诗指出,“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并列的,用几个具体意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其次,“竹径”经常与“上人”“山人”“寺院”等相联系表达禅境。第三,竹径与桃源、仙家的结合更把竹径虚化了。“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崔湜《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桃源并列象征出世的高洁;“御酒瑶觞落,仙坛竹径深”(徐彦伯《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仙家并列象征隐逸的闲适。“竹径”于是从生活中的竹林小路这样一个现实性的具象上升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
“径”由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这是一个诗化的审美过程,也是文化的积淀过程。成为诗歌意象之后的“径”,不再是普通的小路,而是含有丰富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的符号。但诗化以后的“径”意象,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诗歌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中,而是再一次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营造中,重新成为实指的物象。这一次意象重新转换成物象,不再是早期实指的物象表达,而是将诗化的载负着文人士大夫价值观的意象,运用到庭院或园林的布局中。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成为审美意象;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境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朱易安、王书艳《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
7.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化”就是将具体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性。
B. “径”是人们生活居处的常见物象,也是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含义丰富。
C. “三径”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后与隐逸关联,被认为是隐士的家园。
D. “竹径”成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幻化意象,经过了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
8.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中既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也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充分说明诗歌的取材并不只限于自然界。
B. 诗歌中出现了“幽径”“野径”等大量与“径”相关的意象,可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C. 由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深远,以至后世出现了“元亮径”等意象,并有人认为“三径”一典出自该文。
D. 物象“诗化”和意象“实化”的转换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阅读诗歌时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
9. 根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两个表格的比照可以探究“径”这一意象的形成脉络。
B. “径”意象在六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意象类型也较为丰富。
C. 唐诗中“径”意象的语汇数和使用量,远远超过六朝时期。
D. 唐诗中的“径”已经完成诗意化,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 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 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 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11. 小说中“树”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 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C. 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
D. 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12. 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
13.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
(一)(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具体生活。
B.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 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 “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5. 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二)名句名篇默写(1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2)《短歌行》中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4)透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6)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国演义》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① 。《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② 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 ③ ,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
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又不显得凄惨,动中有静,张弛有度。
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引用 排比 B. 比喻 排比
C. 夸张 拟人 D. 引用 夸张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五、作文(6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走过四季,既遇见过暖风,也遇见过冷雨;我们走过时光,既遇见过伤感,也遇见过惊喜。也许,我们的成长来自一场接一场的遇见。
同学们,转眼你来到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的高中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遇见呢?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每题4分,共24分)
1. 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苍茫 寥廓 书生义气 挥斥方遒
B. 慰籍 迸涌 酣畅淋漓 霞蔚云蒸
C. 罅隙 摈弃 不事雕琢 张皇失措
D. 隐蔽 倦怠 磕磕绊绊 莫明其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书生义气”的“义”应为“意”。
B.“慰籍”的“籍”应为“藉”。
D.“莫明其妙”的“明”应为“名”。
故选C。
2.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江,满江)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像粪土一样)
B.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留存)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满足)
C.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音信)
D.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天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粪土:把……当作粪土。句意:把当年的万户侯当作粪土。
B.存:问候,探望。句意: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C.信:确实,实在。句意: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故选D。
3.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曾劝他不要沉迷于电子游戏,可他不以为然,不改习性,最后中考的结果可想而知。
B. 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D. 这些老人都是不愿意离开家的,都年纪大了,脑子里安土重迁的思想很强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语境说 别人的劝告他不认为正确,依然我行我素,使用正确。
B.别无长物:形容穷困,除一身外再没有多余东西。不符合语境。
C.不孚众望:“孚”有“使人信服”的意思,“不孚众望”就是不使人们信服。符合语境。
D.安土重迁: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结合“不愿意离开家的”可知,符合语境。
故选B。
4. 下列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 “周公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误,诗人借此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
故选C
5.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 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错误。“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而非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故选B。
6.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村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滴尽致。
B. 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 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仍给人一定的颓废消沉之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仍给人一定的颓废消沉之感”错误,诗中确实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但是没有“颓废”和“消沉”的情绪。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林庚曾在《唐诗综论》中指出:“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不只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展开对形象的捕捉,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然的景物,这就是大自然的对象化。”这里的大自然应属于广义的自然,即人的生活环境,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径”作为生活居处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径”的本义是小路,径的形态特征是窄与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径”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花径不曾缘客扫”“野径云俱黑”“万径人踪灭”“竹径通幽处”等。再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谢灵运《游南亭》)、“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江淹《池上酬刘记室》)。从形式上说,“被径”与“发池”相对,“曲池”与“径路”相对;从内容上说,“兰”与“径”共同构成幽雅之境。可见,“径”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了使“径”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采用列表方式,梳理了六朝诗歌(表1,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表1 六朝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形态 情态 曲径 1 斜径 1 荒径 5 野径 4 修径 1 幽人 径 1
植物搭配 花径 3 兰径 3 竹径 2 松径 2 草径 1 萝径 1
时间 气候 朝径 1 昔径 1 云径 1
其他 三径 8 蹊径 6 邪径 4 石径 2 迷径 2 平原 径 1
行径 2 酒径 1 异径 1 涂径 1
表2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形态 曲径 5 斜径 4 仄径 2 狭径 1 微径 13 蛇径 1
情态 野径 36 荒径 16 幽径 56 逸径 1 闲径 1 香径 31
植物搭配 竹径 60 松径 35 苔径 28 草径 20 樵径 16 兰径 15
萝径 14 李径 10 药径 6 菊径 2 芳径 9 芝径 1
时间 气候 春径 5 秋径 5 晚径 2 朝径 2
烟径 5 云径 4 雪径 4 霞径 3 风径 1 雨径 3
其他 三径 93 元亮 径 1 岩径 6 迷径 5 虚斋径 1 虎溪 径
石径 38 开径 7 扫径 11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云山”“宫云”等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诗人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并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其间,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普通的意象。同样,“径”由一个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点缀转化成了一个个丰富的意象。“竹径”“幽径”“野径”等在唐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那样,“竹径”从普通的物象进入到诗歌里,已经逐渐产生出象征的意义。诗人不仅用植物性情来表征“径”之情态,还把士人崇尚的品格叠加在“径”的意象上,形成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径,如“竹径”“兰径”“松径”和“隐径”“野径”“逸径”等。于是,“径”便由一个普通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由实而虚,完成了诗意化的过程。
“三径”和“竹径”,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三径”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岐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这是有关“三径”的最早记录。由于蒋诩的高蹈和隐逸引起后人模仿,因而“三径”便与隐逸相关联,被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家园。最先引“三径”入诗文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由于陶渊明在后代文人中的影响深远,因而出现了“元亮径”“松菊径”等各种说法,以至于出现了“历来对“三径”一典,多认从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的情况。另外,用求仲、羊仲之典象征友谊,如“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余”(乔知之《哭故人》)用“三径断”慨叹敌人的离去,友情之深可见;“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钱起《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用“蒋生径”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谓对“三径”的拓展。
“竹径”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唐诗中的竹径也有很多写实的诗句,如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寺中有大片的竹林。由于对竹径的喜好,唐代文人在园林中“开竹径”,如“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竹径被虚化,首先用来表现幽雅意境的构筑。后人评常建此诗指出,“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并列的,用几个具体意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其次,“竹径”经常与“上人”“山人”“寺院”等相联系表达禅境。第三,竹径与桃源、仙家的结合更把竹径虚化了。“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崔湜《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桃源并列象征出世的高洁;“御酒瑶觞落,仙坛竹径深”(徐彦伯《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仙家并列象征隐逸的闲适。“竹径”于是从生活中的竹林小路这样一个现实性的具象上升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
“径”由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这是一个诗化的审美过程,也是文化的积淀过程。成为诗歌意象之后的“径”,不再是普通的小路,而是含有丰富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的符号。但诗化以后的“径”意象,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诗歌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中,而是再一次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营造中,重新成为实指的物象。这一次意象重新转换成物象,不再是早期实指的物象表达,而是将诗化的载负着文人士大夫价值观的意象,运用到庭院或园林的布局中。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成为审美意象;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境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朱易安、王书艳《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
7.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化”就是将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性。
B. “径”是人们生活居处的常见物象,也是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含义丰富。
C. “三径”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后与隐逸关联,被认为是隐士的家园。
D. “竹径”成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经过了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
8.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中既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也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充分说明诗歌的取材并不只限于自然界。
B. 诗歌中出现了“幽径”“野径”等大量与“径”相关的意象,可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C. 由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深远,以至后世出现了“元亮径”等意象,并有人认为“三径”一典出自该文。
D. 物象“诗化”和意象“实化”的转换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阅读诗歌时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
9. 根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两个表格的比照可以探究“径”这一意象的形成脉络。
B. “径”意象在六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意象类型也较为丰富。
C. 唐诗中“径”意象的语汇数和使用量,远远超过六朝时期。
D. 唐诗中的“径”已经完成诗意化,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答案】7. C 8. D 9.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三径”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错误。由原文“‘三径’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岐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这是有关‘三径’的最早记录”可知,“三径”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岐的《三辅决录》,而不是“唐诗中”。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错误。由原文“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成为审美意象;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境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可知,原文说的是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而不是“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内容分析理解的能力。
D.“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错误。唐诗中的“狭径”“斜径”“荒径”等没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 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 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 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11. 小说中“树”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 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C. 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
D. 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12. 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
13.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0. D 11. D
12. 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
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满口日本话“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体现日寇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特征。
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连中国字都不认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国年的心路历程,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13. ①以场景描写来营造悲凉的情境感。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②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其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
③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寄寓悲凉深意。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透露出浓重的时代悲凉之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误。结合“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分析,也是为了保护耿先生和大家的安全,并非冷漠疏离。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的把握能力。
D.“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错误。文章中写到树木被砍伐时这样写道:“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由此可以看出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首先要找出对话中的显性信息,再探讨其不表现于外的深层次内容。
(1)对话内容很短,先是儿子跟妈妈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表层情节是“弟弟们尽念日本书”,其实质是隐含了北中国已经被日本占领,根本没有“中国书”可念,已经沦陷的现实,其中一句“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可以看出耿振华的内心想法,他是心有不甘的,所以他才会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
(2)文中对话简单平实,情节上在母子之间展开,只有寥寥的“妈妈说”“儿子说”,没有过多的描写,内容上也简短明了,比如“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在普通的语言对话后面,隐含着当时残酷的社会背景,母子之间的对话是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发生的,儿子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但是为了抗战离开家里,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同时也可以看出,土地可以沦陷,但是人心不能沦陷,在耿振华身上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次对话只是耿振华母子之间的对话,也只是普通人之间的对话,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对话”,作者截取了这样的一场看似普通的对话,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想法和追求,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擅长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可知,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由“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可知,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其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
小说以耿家为中心,围绕耿少爷走的故事展开叙述,耿家因为耿少爷的离去而发生转折,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小说以小见大,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透露出浓重的时代悲凉之感。
三、古诗文阅读
(一)(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具体生活。
B.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 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 “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5. 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4. B 15. 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我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理解不当。“崎岖历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像。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抒发情感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本诗第一句“怅恨独策还”独自怅然拄杖还家,很明显“怅恨”是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直接表达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本诗第三句是写景,“山涧清且浅”山涧流水清澈见底,是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本诗第五至八句是写事,“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是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
(二)名句名篇默写(1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2)《短歌行》中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4)透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6)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②.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⑤. 明明如月 ⑥. 何时可掇 ⑦. 户庭无尘杂 ⑧. 虚室有余闲 ⑨. 狗吠深巷中 ⑩. 鸡鸣桑树颠 . 霓为衣兮风为马 . 虎鼓瑟兮鸾回车 . 我欲因之梦吴越 . 一夜飞度镜湖月 . 忽魂悸以魄动 . 恍惊起而长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峥嵘、稠、竞、衿、掇、颠、霓、鸾、度、悸、恍、嗟。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国演义》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① 。《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② 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 ③ ,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
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又不显得凄惨,动中有静,张弛有度。
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引用 排比 B. 比喻 排比
C. 夸张 拟人 D. 引用 夸张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7. A 18. (示例)①其中描写战争很值得称道 ②写了那么多战争 ③赤壁之战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为引用,“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为排比。没有夸张、比喻和拟人修辞。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可知主要称赞《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精妙,可填:其中描写战争很值得称道。
②根据“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可知写得多,“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可知写的是战争,可填:写了那么多战争。
③根据“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可知填写的内容为某次战争,“决定天下三分”可知是赤壁之战,可填:赤壁之战。
五、作文(6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走过四季,既遇见过暖风,也遇见过冷雨;我们走过时光,既遇见过伤感,也遇见过惊喜。也许,我们的成长来自一场接一场的遇见。
同学们,转眼你来到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的高中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遇见呢?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是哲理性文字,主题是“遇见”,遇见内容“暖风”“冷雨”,属于象征义,象征人生之路上的温暖和冷遇;“伤感”“惊喜”是遇见时的心情,不同的心情背后,是所遇经历的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遇见,最后都归结为“成长”的必需品。所以,所有的遇见都能让你领悟,都有意义。
材料第二段着眼于当下,以升入高中为契机,引领学生思考、感悟生活,思考新的“遇见”。“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的高中生活”是引导也是限制,学生需要在这些内容的限定下写“遇见”,写“遇见”给你留下的印象。当然,本次作文并非单单让你叙述、描写和记录新的“遇见”,更需要你从这新的“遇见”中感悟和成长,“成长”才是核心,在不同的“遇见”中,人的感受、人的收获是不同的。据此,考生可以思考:什么是遇见,遇见什么,遇见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和思考。由“遇见”而有所思有所感,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关注生活中的事情,讲好身边的故事,而这些人和事,只要最终让“我”长大,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皆可入文。
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文,在文章中应该写清楚,在哪里“遇见”了谁(什么),遇见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于“遇见”的具体过程要进行详细描写,要能够真正触动心灵,入情入理,要写出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成长中那些真感情,不能泛泛而谈,简单列举。同时,在选材上要搜寻能体现有关“生命”内涵的遇见,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在写法上,宜由实入虚,即由遇见具体的人、事、物写到“生命”,升华到心灵、精神、哲理层面,不宜直接切入“虚”。
立意:
1.遇见新同桌,与自己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2.遇见好老师,让我感动,引发思考。
3.遇见学习上的问题,努力解决,提升自我。
4.遇见一本好书,让我感受思想的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