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常考易错检测卷(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常考易错检测卷(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常考易错检测卷(二)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梢微(shāo) 衣裳(shang) 笨拙(zhuó) 模糊(mó)
B.花蕾(ruǐ) 卷地风(juǎn) 摇拽(yè) 旖旎(yǐ)
C.日寇(kòu) 山涧(jiàn) 擎着(qíng) 臻至(zhēn)
D.暴露(lòu) 蜷缩(juán) 遣伏(qián) 爆炸(zhà)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时间舞台上鸣钟击磬,乐声悠扬。
B.黄老师真是自作自受,自己出的考试卷自己先做好解答。
C.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这些英雄的事迹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D.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3.以下常识积累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等闲”的意思是“随随便便;轻易”。
B.北京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中“融”的意思是“融合”。
C.雷锋同志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其中“典”的意思是“标准”。
D.“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的意思是“看见”。
4.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A.表示意思的递进 B.表示声音的中断
C.表示话题的转换 D.表示解释说明
5.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1)这时,王勃站在窗前,(  )着江上迷人的秋景。
(2)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  )这新鲜的国旗。
(3)他(  )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①瞻仰 ②凝望 ③注视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②①③
6.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环境描写)
B.“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语言描写)
C.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神态描写)
D.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动作描写)
7.小明很喜欢狗,很想养一只,下面说法最能说服他妈妈的是( )
A.不就是养条狗吗?你爱我的话,就一定会给我养的。
B.我养条狗花不了多少钱,不行的话我用自己的零花钱。
C.养条狗可以培养爱心和责任感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D.养条狗可以陪伴我,和我一起玩,和我一起睡觉。
二、填空题
8.看拼音写词语。
yōu lǜ shēn yín dǐ yù ɡē da pān dēng
( ) ( ) ( ) ( ) ( )
yōu yǎ háo mài bèn zhuō lǐ mào jǔ sàng
( ) ( ) ( ) ( ) ( )
9.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A.一( )千里 技高一( )( )露无遗
B.全神( )注 热血沸( ) ( )色欲流
C. 在 的警察面前,犯罪分子的阴谋一下子就 了。
10.课文回顾。
(1) 《七律 长征》一诗中表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长征胜利时喜悦心情的诗句: , 。
(2) ,邀我至田家。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比喻写雨前和雨中景象的诗句:“ , 。”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在田间畅谈丰收欢快之情的句子:“ , 。”
(5)《穷人》这篇课文是 国著名文学家 的作品,课文记叙了 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 的美好品质。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宝玉激动地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假如,让你说服闯红灯的市民,你会怎样说呢?点拨:要有礼貌,注意把想法说清楚,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以理服人,语气要婉转,设想一下对方的反应,恰当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标在句后的括号里。
1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 )
1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选自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 )
15.《穷人》一文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文章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
16.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10月1日上午三点整开始的。( )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7.用横线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
18.选文第一段采用 的结构形式,写出了 的场面。
19.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海洋”指的是 ,“波浪”指的是 ,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 。
21.如果你是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名群众请你说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颐和园
材料一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材料二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光绪二十四年,自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 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他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八月初四日(9月19 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在变法期间(6月至9月间),慈禧一直住在颐和园。颐和园成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准备政变的中枢。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颐和园在被占期间,所存珍宝被侵略者抢掠一空,不少建筑再遭焚毁。
材料三
颐和园游览路线1:东宫门入园
东宫门——仁寿殿——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
——佛香阁——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新建宫门。
颐和园游览路线2:北宫门入园
北宫门——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仁寿殿——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
颐和园游览路线3:新建宫门入园
新建宫门——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乘船至石舫——耕织图景区——苏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
阅读链接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22.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想一想:你应该根据不同的任务采用哪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读完后,填一填。
(1)了解与颐和园有关的历史。
(2)做颐和园的旅游攻略。
23.你从“材料三”中又发现了哪些景点是材料一中没有提到的。至少写3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你从“材料二”中了解到了哪些历史事件,概括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中先写自己看到的景色,再写自己的感受。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了“阅读链接”的内容,你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起因是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怎样评价“戊戌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27.习作。
题目:一次 的活动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3)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关注人物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
(4)把活动的体会写下来。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A.梢微——稍微;稍稍,略微。
笨拙——zhuō;笨,不灵巧。
B.花蕾——lěi;花芽发育到的接近于开花时的状态。
摇拽——摇曳;逍遥,轻轻地摆荡, 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
C.完全正确。
D.暴露——lù;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显露;揭露。
蜷缩——quán;蜷曲收缩。
遣伏——潜伏;隐藏,埋伏。
2.B
【详解】A.鸣钟击磬(míng zhōng jī qìng) :指演奏乐器。鸣:撞击
钟:本义是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击:敲打
磬:古代一种石制打击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于架上,击之而鸣。
B.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担。题目当中黄老师出卷子是他的教学工作之一,不是错事。
C.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D.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形容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3.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A. 诗句中“等闲”意思是“看得极为平常”。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困难险阻,将无数的高山大河都如平常一般看待。
B.“金融”是“资金货币流通”的意思,其中“融”指“流通”。
C.正确。
D. 路转溪桥忽见(xiàn):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见”的意思是出现。
4.D
【详解】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本句中“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是对前面的“拖鞋”说明,所以这里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5.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选词填空。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看。
凝望:指注目远望。
注视:注意地看。
(1)结合语境,这时,王勃站在窗前看着江上迷人的秋景。可知,选“注视”。
(2)结合语境,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可知,选“瞻仰”。
(3)结合语境,他远望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可知,选“凝望”。
6.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描写方法。A选项中从“车厢”“寂静”可以看出是环境描写。B选项中从“沉思着”可以判断出是心理描写而不是语言描写。C选项中“皱起眉”“ 严肃、忧虑”知道是神态描写。D选项中“冲上前”“揪”知道是动作描写。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小明要说服妈妈同意自己养小狗,在说服妈妈时,要把自己养小狗能带来的好处讲出来,以此取得妈妈的支持和帮助。C选项“养条狗可以培养爱心和责任感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说法最能够说服妈妈。
8. 忧虑 呻吟 抵御 疙瘩 攀登 优雅 豪迈 笨拙 礼貌 沮丧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虑、呻、疙、瘩、攀、豪、貌”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9. 碧 筹 暴 贯 腾 翠 技高一筹 暴露无遗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全词语,学生要对词语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组的积累。选词填空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填空即可。
技高一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暴露无遗: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 全都暴露出来。
10.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故人具鸡黍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俄 列夫·托尔斯泰 桑娜和渔夫收养邻居的两个孤儿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及根据课文内填空。
(1)《七律 长征》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根据意思可知诗中表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长征胜利时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运用比喻写雨前和雨中景象的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田间畅谈丰收欢快之情的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穷人》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本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1.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太平淡无味了。 毛主席宣读公告。 马宝玉激动地说,他们的任务完成了!
【详解】(1)本题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其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句改为: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就太平淡无味了。
(2)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时,要把所有修饰语去掉,要注意缩句后语句要通顺。缩写句子的步骤:① 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②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③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本句缩为:毛主席宣读公告。
(3)本题考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直接引用改为间接引用(转述句)的方法:①改变标点:去掉表示直接说话的冒号和引用, 改用逗号。②改变人称代词:如把“我”改为“他”。“你”改为提示语中的受话者。③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或少量的文字需要改动。
本句去掉表示直接说话的冒号和引用, 改用逗号,把“我们”改为“他们”。
12.示例:你好,请不要闯红灯,首先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它容易引起交通紊乱,同时也是对你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你家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我们不能因为图一点小小的方便就酿成无法弥补的大错。不要闯红灯,生与死一瞬间,生命只有一次。并且现在时时刻刻都在倡导文明城市,文明行为,我们更应该从这些小事做起,不是吗?
【详解】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具体,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示例:你好,请不要闯红灯,首先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它容易引起交通紊乱,同时也是对你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你家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我们不能因为图一点小小的方便就酿成无法弥补的大错。不要闯红灯,生与死一瞬间,生命只有一次。并且现在时时刻刻都在倡导文明城市,文明行为,我们更应该从这些小事做起,不是吗?
13.√ 14.√ 15.× 16.×
【解析】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西江月·夜行黄花道中》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意思是夜晚在黄沙道上行走。选项正确。
1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翻译: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中把逶迤的“五岭”比作跳跃的“细浪”,把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比喻中也带着夸张,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红军面对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选项正确。
15.本题考查课文理解和文学常识。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05年。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选项错误。
16.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开国大典》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结合课文句子: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可知在下午三点整开始。选项错误。
17.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8. 总分总 人民群众入场时热闹 19. 突出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 )说明人们的心情是一致的,都对革命领袖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 20. 比喻 人群 红旗 场面的宏大 21.示例: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了,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了。今天就让我们尽情欢呼吧!
【分析】17.考查了对中心句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中心句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通过阅读可知,第一自然段围绕:“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来写,因此“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8.此题考查的是段落的结构。
第一段的第一句话:“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丁字形的广场上。
中间部分分写各类人的状态,最后一句话又总结了中午时分,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因此该段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出了人民群众入场时的热闹场面。
19.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句从“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知,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第二句从“一齐投向”可知,表达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20.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内容理解,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人的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海上的波浪”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人多的情况和红旗飘动的样子。
21.此题考查的是想象能力。
选段选自《开国大典》。本段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作为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心情是急切与激动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了,也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了。
22. 主要读材料二、阅读链接内容,其他内容略读。 主要读材料一、三,其他内容略读。 23.铜牛、耕织图景区、苏州街等 24.(1)戊戌变法的始末。(2)八国联军入侵。 25.春风吹开了鲜艳的花朵,吹绿了芬芳草木;春雨却滋润了泥土,滋润新生的嫩芽。使春天变得更加美丽,这是多么美好的季节啊! 26. 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进行改良运动。 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 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戊戌六君子被杀。 是一场爱国运动,是对中国进行革新的运动,为了中国强大的变法运动。(意思对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了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阅读方法。
即详读和略读。对不同的材料主要内容要有所了解,再根据问题选择详读或略读。材料一、三主要介绍颐和园的整体布局、游览路线。材料二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历史。
(1)了解与颐和园有关的历史:主要读材料二、阅读链接内容,其他内容略读。
(2)做颐和园的旅游攻略:主要读材料一、三,其他内容略读。
23.本题考查了对不同材料内容的概括。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和材料三介绍的景点进行对比,可知哪些景点没有提到。如:铜牛、耕织图景区、苏州街等。
24.本题考查了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
语言要简练,概括要准确。由“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可知,材料二主要写了:戊戌变法的始末和八国联军入侵。
25.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
例句是借景抒情。先写自己看到的景色,再写自己的感受。仿写要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示例:晨曦,天还未亮的时候,我借着微弱的灯光,来到窗台前。环视四周,天地间还沉浸在一片蒙胧之中。仰望天空,俯视大地,我感受到了其间的奥秘;天空洒下“醉意的粉尘”,大地的生灵都享受着这甜美的梦境!
26.本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语言要简练、概括要具体。评价要客观公正。
结合材料三中“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可知,“戊戌变法”的起因是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进行改良运动。结果是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戊戌六君子被杀。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27.例文:
一次难忘的亲子活动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到学校参加“关注心灵,拥抱健康”亲子活动。
到了那里,我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坐在207班学习型示范家庭的位置上。听了讲座之后,校长宣布,学习型示范家庭上台领奖。当我接过奖状和奖品时,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
颁奖结束后,我和爸爸妈妈参加了各种亲子活动。我们参加了跳竹竿舞、水中捞月、摆放冰红茶,心理问题测试。最令我难忘的是跳竹竿舞,竹竿一合一闭,好像是要把我们的脚夹住似的。刚开始,我有点害怕,担心会被夹住,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们手拉手仔细听“合闭”口令,一步一步跳过去,获得了一枚红花。在我和爸爸妈妈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凑足了7朵红花,到老师那儿换了七巧板和铅笔刀。我们拿着奖品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家去了。
今天我们一家玩得很开心,要是天天能举办一次亲子活动,那该多好啊!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的能力。
审题立意:
明确题目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题要求以“一次__________的活动”题,写一篇作文。首先要补充题目,如一次难忘的活动、一次开心的活动、一次意义深刻的活动等等。想一想哪次活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构思指导:
开头:开篇点题,在第一自然段中出示题目字眼。
正文: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注意详略,要把经过写具体,场面描写要注意抓住人物当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精心刻画细节要注意场面描写。
结尾:写出活动的结果,谈自己的感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