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人论世,领悟作者的登山情思。(重点)
2. 鉴赏景物描写,关注不同的写景角度。(难点)
3. 品味语言,学习洗练简明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入]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绝妙的诗章为其添彩。《登泰山记》一文便展现了姚鼐精神救赎的历程。全文虽只写泰山之景,无一字提情,但情却蕴藏其间。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探究姚鼐登泰山的情思。
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PPT):
与姚鼐登泰山,于行文探情思。
通过文字进入姚鼐所经历的那个跨年夜,进入姚鼐与友人冒雪登临泰山的特定时空,体会其生命情怀。
[任务一 :角色代入,古今共情。]
苏轼有诗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而姚鼐,也有这样一个难忘的冬天。想象你是姚鼐,他会如何登山感怀?
PPT:
以“作者心境” “登一次泰山也好”的要素构建一条姚鼐的登山前的心灵独白。
请同学们选择重要信息,进行概括性梳理,分享交流姚鼐登山前的心事。
(选择一组依次说,引导同学们结合背景材料知人论世,进行当代文化参与,有个性地交流分享,融通古今。)
补充资料:
1.你是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被称作桐城派集大成者。
你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你自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
你20岁考中举人,30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2.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你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修官。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借病辞官。
你自己是说因为身体有恙。其实,有人说还有隐情。
在编修《四库全书》时,纪晓岚主张秦汉以前的史料不做改动,你主张唐宋以前的史料都不能改动。为了政治需要,《四库全书》须剔除对清廷不利文化因素,结果使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四库全书》里改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3.还有这样的事。有一个黄州书记员,在誊写苏轼贬齐安时,爱乡情切,他看别人在篡改,他也在齐安前面加个黄州二字,舒州有齐安,黄州也有齐安,而这事情恰恰被你发现了。
你拿出编修时的规定:凡涉及人物、山川、事件不予改动,随意改动的是要治罪的。这个书记员急了,找纪晓岚帮忙,纪晓岚马上支持这个书记员的改动。
于是舒、黄之争就开始了,争论越来越激烈。这事传到和珅耳里,和珅觉得这是个整纪晓岚的机会,于是把这件事上报给乾隆爷,并派和珅去查。不知谁走漏了风声,和珅带人去查,原著没啦,证据全毁。你明白和珅是乾隆铁杆,纪昀目前正需要,乾隆皇帝左右为难。更明白卷入这场政治斗争风险极大,你又想到《四库全书》中有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恐遭后人斥骂,所以就提出了以疾告退。
明确:官场太苦闷,需要登临抒怀来励志,登一次泰山也好!
我想有一次精神的突围,登一次泰山也好!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登一次泰山也好!
……
小结:同学们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进入了历史文化情境,并融入了当代文化。呈现了个人的文化积淀,拉近了作者与我们的距离,也为姚鼐的泰山之游初步赋予了情思和生命。
[任务二:一场攻略,山水寄情。]
PPT:
情境:结合课文相关信息,代为姚鼐制作泰山之旅的攻略手帐。小组合作探究,在制作攻略中把握关键要素,品味这些要素中所蕴藏的情感。
关键要素:时间、 驴(旅)友、将行进的路线、具体行程安排、所期待的景观……
明确:
时间:丁未
驴友:朱孝纯
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 (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泰安城——东谷——天门
2.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期待景观——
1.苍山负雪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五彩赤丹图。(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绛皓驳色图。(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小结:同学们能结合课文关键信息,有所发现,有所提炼。在梳理中也领略到桐城派的雅洁之风,此篇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请我们结合写作背景并细品用词,再探其中情味。
PPT:
探究——
1.为什么选择“丁未”这个时间登泰山?
2.为何独与朱孝纯登泰山,并一起观日出?
3.记述登泰山的过程不是从泰山脚下,而是从京师出发开始写?对京师到泰安过程的描述,是何用意?
明确:姚鼐登泰山的时间为“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月丁未”登山,“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是月丁未”即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古时“晦”指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即戊申日是月底这一天。丁未的后一位便是戊申,由干支纪日法也可得出“戊申”就是十二月二十九日。乾隆三十九年即 1774 年的腊月是没有三十这一日的,因此登上日观亭看日出的“戊申晦”这天正好是除夕。所以,作者是在农历大年二十八启程登山,并在除夕节这一天早晨“观日出”。在一年之中岁序更替、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一种十足的仪式感。
明确:朱孝纯是当时泰安的知府,为了陪同姚鼐登山,朱孝纯甚至连自家的过年和团圆也置之不顾。可见姚和朱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姚鼐22岁时,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初识朱子颍,便“一见而心折”,并立即前往拜访结交,形成莫逆之交。与和自己心心相印,志趣相投的人登泰山,更值得纪念。
明确:“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从京师到泰安,漫长的行程,仅以寥寥30余字概之,体现其文字的简洁。而“乘”“历”“穿”“越”“至”等一连串的动词的背后,表现旅途之遥远和艰难,意志之坚定,内心之急切。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小结:辞旧迎新,告别的不仅是一年,也是过往。有志趣相投之友结伴,更是情趣满怀。此去意志坚定,泰山是心中的诗和远方。细品中,我们发现,这一场旅行是特别走心的,太值得记录下来了。
鉴赏——
PPT:
“有我之境”:不俗的日出,赏一赏。
要求:1.按时间变化,感受日出的意境。
2.结合具体词句,合理想象画面之美。
明确:
1.日出之前,作者脚下云雾弥漫,云海中的雪峰就像几十颗白色掷子立着,天尽头呈现出线奇异的色彩,一会儿又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奇妙无比,变幻无穷!
2.接着太阳冉冉升起,色红如朱砂,下有荡漾着的红光,托着它缓缓地上升。何其壮观!那红光何以晃动摇晃?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
3.日出之后,再看日观亭以西的诸峰,被太阳照射着的,是红色的;没有被太阳照射着的,是白色的。或红或白,颜色错杂,一个个地都像“倭”。寥寥数语,描绘泰山日出宛然在前,表达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小结: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追寻人在万物万象中之定位,姚鼐的描写,蕴含“天人合一”的精神。困顿的人生,在这样的泰山日出的感召下,也会有所领悟。在美景这一表情密码之下,我们发现了作者的心境已然开阔,带着崇高之美。
[任务三:再品细节,因情入文]
PPT:
文化解读: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品一品。
为什么作者满怀激情地观赏完泰山日出之后,还不忘山上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你能发现其中蕴藏的情思吗?
请结合关键语句的表达特点,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
(1)对“道路石刻”,姚鼐当日确实特地前去观摩了,而那些僻不当道的石刻,他“不及往”,透露出他内心的遗憾。
(2)放弃仕途、辞官归故里的姚鼐选择登泰山,似乎有意忽视其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乾隆皇帝曾6次登上峰顶,留有众多诗篇和御笔碑碣,令时人趋之若鹜,姚鼐却只在行文中以“有”“又有”轻轻带过,与“观道中石刻”形成明显反差,帝王将相的行宫、万众景仰之庙祠圣地,则恰好是姚鼐刻意要疏离的地方。作者与挚友观日出是感自然之气韵,观石刻是品古人之遗风。
(3)“山多石,少土”一段描写的是自然景观。此段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式特殊,多用短句,几乎不着虚词,简洁明快;二是所描写的景物清寒冷峻,无瀑水,无树,无鸟兽音迹,剩下泰山和远离尘嚣的作者与友人。这段宁静脱俗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姚鼐内心的宁静,对官场心无牵挂。
补充资料:他辞官之后选择的是著书立说和讲学之路。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
小结: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一个文人离开京城、决意放弃仕途转向归隐治学的勇敢与坚定。
问题:同学们再次回顾课文,还有哪些发现?结合细节,品作者心境。
明确:作者描写登山之艰难,到达泰安后,以“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寥寥数句,轻描淡写,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身轻如飞的干劲。
明确: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明确: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人生的重要节点,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究竟往哪条道走呢?登泰山取道问题其实就是暗示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走古人走的路?还是常人走的路?姚鼐都没有走,他选择了自己的这条路。交代“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以及东谷这条“余所不至”之路,实则有象征意义。
小结:通过细品语言,我们一点点感受到了这一场难忘的冬日泰山观日出的情思厚重。这篇文章不像《岳阳楼记》那般尽情抒发,如果不进行一番细读及考据,我们无法深味其情思。这也是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并重的缘由。
[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代入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这一角色,跟随其登临泰山的游踪,探究其内心情感的丰沛。偕知己冬日登泰山观日出,是一场难忘的美景之旅,更是心灵之旅。人生气象,有如登山。希望同学们在困顿时,心中能有属于自己的泰山之景,让所思所感留下恢宏的生命轨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