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5.1《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合在那里。
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莫可奈何却停顿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地咳着,调理他那副枯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也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瞻望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在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地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来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大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学生。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便微笑着,全身做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那件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独自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变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得出场面上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
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把傀儡重新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怕热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南京国术会打擂台,给北方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他看看围在四方的帮场人已不少,便四向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
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曾挪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儿,皱着眉毛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儿,照例沿了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便很可笑地左右摆着。
这老头子也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为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也照例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一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一切,各自跑开了。
柳树荫下卖莲子的小摊,有人中了暑,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去,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儿,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地摇着肩背。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之间却走去了五个人。等到另外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到后便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计数身边的铜子儿,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是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愧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害黄疽病死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暗示了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老头子孤独人生的寄托。
B.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地笑着”到“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又哄然大笑”,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
C.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已死了十年,但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老头子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D.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的情怀。
2.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的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鲁迅的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他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虎,那分明是一个颓童,忘我地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少时的经历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印的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印的是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许广平领会其意,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鲁迅十分关心美术教育。1913年,任职教育部金事的鲁迅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教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鲁迅尽管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
⑧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⑨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做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5.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6.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如此不同的鲁迅”。
7.第⑧段中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二、选择题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行状(háng)  舂米(chōng) 鄙薄(bǐ) 哭丧棒(sāng)
B.撩拨(liáo) 托庇(pì) 奚落(xī) 土谷祠(cí)
C.小觑(qù) 口讷(nà) 畜生(chù) 醉醺醺(xūn)
D.穿凿(záo) 面颊(jiá) 唾骂(tuò) 热剌剌(là)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新网绍兴4月25日电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浙江省绍兴市25日召开的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新闻发布会透露,为致敬“文学巨匠”,相关团队历经3年时间、斥资亿元人民币打造了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
鲁镇是鲁迅塑造的“精神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粉墨登场。《鲁镇社戏》将鲁迅作品中每个小人物的片段组成了鲁迅的“精神世界”,用全新的形式将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展现给大众。
据了解,该剧由序、鲁镇、闰土小船、社戏、阿Q、辫子、药和尾声等八幕组成。舞台艺术上,融合了高清异型LED屏、全景式音响、激光跟踪、红外扫描等现代“黑科技”,努力还原百年前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营造出真实与梦幻共存的艺术效果。
9.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30个字。
10.鲁迅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其中阿Q身上表现出的愚昧无知、自私自卑、软弱无能、畏强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体现了“国民性”的弱点。有人认为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对国人的丑化;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丑化,只是太过于真实。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1918年创作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到1935年《故事新编》中的最后一篇小说《起死》,鲁迅小说创作跨越了十八个年头。这其中,鲁迅对“梦”的运用也随现实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呐喊》到《彷徨》再到《故事新编》,( )。《呐喊》中《明天》一篇中鲁迅用“梦”来刻画“粗笨女人”单四嫂子的心理:“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吧”。单四嫂子在“明天”的行进中对于“梦”的期待坠入无可挽回的过去深渊。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用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勾勒出来了“梦叙事”。
B.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被鲁迅用“梦叙事”勾勒出来。
C.鲁迅用“梦叙事”勾勒出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
D.“梦叙事”把鲁迅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 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勾勒出来。
12.《阿Q正传》中也写到了阿Q的“梦”,请概述这个“梦”的内容并结合上文简要评析。12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作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D.西北的长堤上有一丛竹子,也有几株桃树,却不见桃花,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让我有些失落。
14.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语言表达
16.下面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初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定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17.下面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70字。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五、小阅读-课内
18.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的性格矛盾,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B.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六、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他把这个人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阿Q与人打架打输的时候就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便又心满意足了。
在一次高三学习讨论会上,小钱同学认为:人生需要“阿Q精神”,在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可以用想象中的胜利作为一种心理补偿。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人在遇到挫折失败时走极端。
小赵同学不赞同小钱的看法,他认为:“阿Q精神”所表现出来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样子是十分可悲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精神胜利法”,勇敢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你赞同小钱还是小赵的看法呢?请你以一名高三毕业生的身份写一份信给小钱或者小赵,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800字以上,自拟题目,文题不限,书信中不得出现学校和考生的名字。
七、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颂
鲁迅
①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②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③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④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⑤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 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⑥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⑧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准风月谈》是借“谈风月”来“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申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②“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 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21.从句子形式的角度,赏析甲文第③段的语言运用。
22.从选材和写作视角两方面,赏析甲文的构思。
23.散文《夜颂》写摩登女郎的手法与乙文写阿Q的手法明显不同,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分析。
24.中国现代文学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以“民族心理”或“时代精神”为角度,为《夜颂》或《阿Q正传》写一篇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八、名著阅读
25.阅读鲁迅《阿Q正传》选段,完成下一题。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春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成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 “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请结合文本简述选文主要描写了阿Q怎样的精神胜利法。
参考答案:
1.C 2.深沉的爱子之心;年迈,地位卑微;孤独寂寞,悲哀,无人理解。 3.①生的顽强。白发老人只能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那衰老的身躯吃力地进行表演,表现了慈父深沉的爱,这种爱支撑着他活下去。②生的寂寞。对于表演傀儡打架的老头子,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可怜,却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知道他是在同他的儿子说话,没有人知道他的儿子已经死去,更没有人知道打死他儿子的就是那个赵四。他把一切埋在心里,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③生的无常。赵四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拨弄,而且,也像王九一样已经死去了。作者想要表现的并不是王九和赵四之间的恩怨,而是命运拨弄之下生命的无常。
4.D 5.一个“烙”字形象地写出蒙画绣像、收到绘图本《山海经》等往事带给鲁迅心灵的震撼之大和在鲁迅记忆中的深刻程度;“像闪光的露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童年那些关于美术的往事对鲁迅心灵的浸润、滋养及留给鲁迅一生的清新美好的感觉。 6.文中的鲁迅,有着孩童般的可爱;对美术辛勤投入,见解独到,为人谦逊亲切;有着作为丈夫的温情细致。 7.不寻常的意义在于美术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美感,有益于人生、修养。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至今仍能针砭时弊!美术启蒙教育不能过于功利,鲁迅先生告诫我们过高的期许和“沾沾于用”,只会破坏孩童本性中的爱,不仅不能造就真正的美术家,而且错失了美术的真谛,往往会使很多孩子后来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
8.D
9.浙江绍兴打造影画剧《鲁镇社戏》致敬鲁迅诞辰140周年 10.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对国人的丑化。
①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借助对人物的剖析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②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体现,这是对国人的爱极而生恨。
③鲁迅在揭示国民性弱点时思考的是民族的处境和命运,这种批判精神使人们时刻保持清醒。
11.C 12.阿Q的“梦”是随同别人造反,在梦中,金钱、地位、女人都得到了。阿Q的“梦”里,他要没收地主财产为己有,还要奴役弱小者。可见阿Q那自发的革命是为了满足私欲。他自尊自大,眼光短浅,私欲横溢,因此这梦注定不能实现。这是鲁迅用对阿Q的“梦叙事”勾勒出的“文化历史的过去感”。
13.B 14.①句中把“一朵下落的木棉花”的“整个下落的轨迹”比作“一个急促的感叹号”,两者具有相似性;②轨迹是向下坠的,最下面是那朵木棉花,形象就像一个“!”,具有相似性;③整朵的木棉花有一定的重量,下落速度快,与感叹号的“急促”具有相似性。 15.①原句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句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花朵的阳刚之美。②原句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句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得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③原句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16.①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让读者同时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效果;
②形象具体地表现出阿Q手中钱的零碎,凸显了阿Q寒酸却又想要摆阔的性格特点。
17.这段文字描写了月光、篁竹、虫声、小鸟等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夜晚的清新、宁静。渲染了气氛。
18.【示例】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
观点一 “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中国下层民众所特有的一种“劣根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于是,他们便形成一种“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的畸形变态的心理,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他们又以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无数同阿Q一样的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不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最终,“精神胜利法”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观点二 “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
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样的,因此“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从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认可,总结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消除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可见,“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观点三 “精神胜利法”是人们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也是人们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安慰。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陷入困境,心理、情感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
19.C
20.例文:
弃自我麻醉,发反省之问
亲爱的小赵:
你好!
行走于充满荆棘与挑战、鲜花和掌声的漫漫人生之旅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处境和情况。得不到时,可不可以像阿Q自欺欺人,寻求精神上的胜利?我想,我认同你的看法,理智地面对自我,反省自我是最好的选择。面对挫折,少一点抱怨,少一点自欺欺人,多一点反省,才能避免更多挫折;面对成功,少一点骄傲,多一点反省,才能继续成功。
当面对诸如此类种种困难挑战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发问,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高度和人生视角不同。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努力向“弃自我麻醉,发反省之问”的方向前进。
弃自我麻醉,发反省之问,首要前提是善于反省,善于在该反省时反省,善于在别人认为不该反省的时候反省。作家马尔克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昨天的所作所为,并鼓励或助推今天全新的生活。作为大作家的他,尚要反省自我,到了越是优秀的境界就越要反省自我,那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同时,在善于反省中总结行为的合理或过失。试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谁没有犯过错?但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往往是成功者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我们学生在做题时将错题整合成册,以免下次重复犯错;医生将每个特殊病例整合寻找规律,以探求治疗新方法;企业家在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中总结转型经验,以备下一次时代风口……这些都是反省的表现。
弃自我麻醉,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把抱怨化为实干,化为自己的动力。当自己失败了,不要试图麻痹自己,应化悲伤为动力;当他人成功了,不要局限于羡慕或妒忌,要化为动力,作为自己今后成功的助推器。网易创始人丁磊在京东、小米、淘宝纷纷推出新产品的挤压竞争中,毅然决然地退出该领域,埋头苦干,在几年后的今天,在网络帝国中打造出了有道词典、云音乐等优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弃自我麻醉,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以良好的人生态度理智平静地应对挑战。诸葛亮临乱世而不惧,在关键时刻出山;嵇康在临死前,以一曲《广陵散》赢得千古盛名。我们在面对一切挑战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可以拼得到的,尽力去做;得不到时,也要将心态放平,安慰自己,不要沉溺于妒忌、抱怨等不良情绪中。当然,宽宏的人生性格与弘毅的品格态度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慢慢地,渐渐地,只要坚持,终究能获得成功。
弃自我麻醉,发反省之问。愿你我都能谱写出人生的华章,做人生赢家。
祝:
安好!
一名高三毕业生
XX年X月X日
21.答案示例 第③段句子整散结合,长句中套用短句。“有……”及“君子们……爱侣们……”对偶严整。“超然,混然……”和“乞怜……讨好……”等是嵌入长句中的短句,一词一分句且形成排比。整句、短句使节奏起伏回旋,表达了作者爱恨情感的起伏激荡,又使语言充满哲思,具有诗的美感和意蕴;排比短句则对比鲜明地描摹了“文人学士们”的虚伪和种种丑态,极尽讽刺鞭挞。 22.答案示例一 甲文从夜及爱夜者的视角,选取“夜”为主体意象,选取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场景、事物和各色人等为材料,选材及视角都很独特。这样写,更能突出夜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和诚实的特点,凸显白昼掩饰的丑态、罪恶、虚伪,批判现实,使主题意蕴更为深广,使作品更有战斗性、针对性。
答案示例二 甲文以“颂夜”为视角,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事物、人物、人情中选材。第①段写爱夜者的分野,②至⑥段写爱夜的原因,⑦⑧段总括夜的诚实;歌颂夜的诚实和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表达自己的生活理念。这种视角和选材,使夜与昼有更丰富的象征意蕴,并方便对比,由此揭示繁华背后的种种罪恶,昭示“现代都市文明”的实质。 23.甲文勾勒写人,而乙文写人的手法多样。对摩登女郎的速写虽然有走路、鼻尖、吐气等细节描写,但整体上是白描勾勒。乙文通过阿Q挨打及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在阿Q与假洋鬼子和小尼姑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动作外又用了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 24.答案示例一 在日本入侵我国东北、国民党当局围剿进步力量的时候,鲁迅以《夜颂》诅咒人间的暗夜,鞭挞当时社会的种种虚伪、丑态和罪恶,表现出与一切反动势力绝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正是那个时代进步精神的旗帜。
答案示例二 《阿Q正传》塑造了充满精神胜利法的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固然可以是人类普遍的一种精神反映,但从鲁迅“揭出病苦”的创作动机看,它首先揭示了旧中国国民自欺欺人、卑怯狡辩、欺软怕硬、愚昧麻木、妄自尊大等病态心理。
25.(1)自欺欺人,对于别人的夸赞,分不清真假;(2)自尊自大,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