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靖远四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崔颜的《黄鹤搂》“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风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风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风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全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颜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李白的《登金陵风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茶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宫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将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风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风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叉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几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埋,倾颍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材料二:高三语文第」页扌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1.D. 2.D 3.A4.(4分)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分)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斌》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6.C 7.D8.第一处:将仁禄身上的高傲劲儿比喻成破庙,形象地写出他即便历经种种、潦倒落魄依然没有跟世界的可恶妥协,骨子里的硬气 令人生敬。第二处:看出体面人的不体面时,仁禄一巴掌要将他“追着叫花子乱咬的母狗"原形打出来,通过动作描写和超现实的手法刻画了仁禄与世界之恶的对抗,彰显其疾恶如仇的硬气。(每一处的分析为2分:指出正确手法给1分,结合文本对硬气的内涵理解正确给1分。)9.仁禄可能会冲过去打阿Q—巴掌,会大声呵斥现场的人;也可能会躲开他们,但内心一定会不安。无论哪一种反应皆因为他能看到阿Q以欺负弱小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一阴暗心理,也能看到众人面对弱小被欺负不但没有同情心反而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尼姑而遗憾的可恶心理。他能洞悉邪恶,看到这些可恶的神气,他可能会去与之对抗;也可能因为面对社会现实已没有勇气去进行激烈抗争,却也无法向这些可恶妥协,只能将自己陷于无法安置的困境中。他这些可能的举动呈现了其特立独行、 愤世嫉俗的性格特点,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虚伪黑暗。(可能的反应2分,原因分析3分,举动意义1分;答出两种反应中的一种,分析完全亦可得满分;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评分参考:每处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CD13.(1)我担心国家有危险,而您不能享有它。又怎么能彰显先君的功绩而继承管仲的霸业呢 (评分参考:“危失”“恶”“业”各1分,句意1分)(2)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家家户户(的钱粮)供给足够,那么即使有外敌进犯但国家根基深厚,自然也不用担心。(评分参考:“给”“虽”“虞”各1分,句意1分)14.①晏子认为,国君不能过度损耗民财,不能过度役使民力,要节取而普施。②张居正认为,朝廷应尚俭节用,停止无益的征办,与民休息。(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16.(6分)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1分)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1分)白诗手法:①类比。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②用典。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篡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③假设。尾联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④正反对比。正面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反面以周公、王莽之例说明不经过时间考验就会误判人才,以为周公想篡权,王莽是君子。(3分,四点中任意答出三点即可)顾诗手法:类比。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1分)(补充答案:如答顾诗“使用典故”,也给分。顾诗两句均有出处,但题目注释没注,不要求必答。出处:《淮南子》中记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正义》中记载“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答案参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18.D19.(6分)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20.(4分)①“矿物粒子及颗粒物会裹挟着烟尘”改为“烟尘会裹挟着矿物粒子及颗粒物”或“矿物粒子及颗粒物被烟尘裹挟着"(答"矿物粒子及颗粒物会掺杂/混合在烟尘中"亦可);⑥“且”改为“而”或“但是”。【每改对一处给2分。第一处,主客颠倒;第二处,关联词语不合逻辑。】21.(3分)A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在这个比喻句中把火山爆发比作打饱嗝,用常见的生理现象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的表达了火山燥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引发强烈的气流冲击的景象。B 句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为"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出现明显的降温"的效应可能持续数年的现象起的形象的名称,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作用判断十用法阐释十表达效果,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22.(4分)火山喷射出的一些物质形成的气溶胶会反射太阳光(1分),水汽转化成雨雪时要吸收太阳辐射(1 分),因为太阳辐射被反射和吸收,所以热度减弱,地面温度下降,就可能引发"无夏之年"(1分)。【因果各内容要点各1分;因果关系成立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写作(60分)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答案.docx 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