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底层思维-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底层思维-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逻辑的力量
班级:2209
教师:桂桂
例1:所有手机都需要充电,
华为手机是手机,
华为手机需要充电。
例2: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脊椎的,
人是哺乳动物,
所以,人是有脊椎的。
请大家来找一找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这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中提出的经典概念——三段论。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他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想论证自己或者说服别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三段论”的论证结构去实现目标,而不是依靠嗓门大、权位高或是武力。这其实就是逻辑的力量。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我们今天就来找一找《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三段论”结构,来感悟一下古人是如何利用逻辑的力量的。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去掉开头、结尾的客套话,论证的核心部分就是中间两段,这其中的结论很简单,就是“司马光你错”,当然王安石没有明说。那么大家来找一找在这两段中论证的大前提,小前提又分别是什么,来理一理王安石驳论的思路。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大前提: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简言之:名义上和实际上相符即是正确的。
小前提:
司马光提了王安石变法的四点“名”: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王安石用“实”驳斥了其中前四点,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名实不符。
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名实不符。
征利:为天下理财。名实不符。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名实不符。
结论:司马光你错了。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司马光还提到了王安石变法引发的结果,“以致天下怨谤也”。
王安石对此大胆承认。“则固先知其如此也”。然后在第三段,分析了“以致天下怨谤”的原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接着王安石引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来表明了自己变法的决心: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可见:驳论的时候对于没有动摇自己根本观点的攻击是可以大胆承认的,如果王安石非要回一句:谁说我变法招致天下怨谤了,当今圣上就没有怨谤,还很支持我呢。那这就叫抬杠,或者叫以势压人了。好在王安石是君子,他在论辩的过程中并没有以势压人,而仅仅使用了逻辑的力量,坚持了自己变法的意见。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与王介甫书》
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
《与王介甫书》
大前提: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
小前提:你和他们讲利。
结论:你和他们是小人。
《与王介甫书》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
《与王介甫书》
大前提:周公、孔子这样的古人臣之圣者,也有过,也有师。
小前提:你还不如周公、孔子。
结论:你也有过失,你也应该听从别人的意见。
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子之争”。龙榆生评价他们,虽然政见不同,可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站在“福国利民”四个字上面。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塑造了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郭靖,我想,不仅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儒之大者,亦是为国为民。而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这样的儒之大者。
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有问题尽管问!”是ChatGPT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回答。ChatGPT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
有研究者认为,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如果连“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没法很好地使用 “ AI ”这类工具。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人生领域给人以启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你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审题立意
并不能简单去讨论“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这一命题,而是要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这一时代背景下,分析“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
(1)过多的笔墨去说明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2)几乎完全忽视了这一时代背景,单单讲问题意识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注意题目引语给出的限制。
审题立意
在论述中也不局限于所谓AI替代人类的“人工智能危机”,而能看到人工智能本质上的工具性,进而提出以问题意识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1)立意:立场鲜明,思考深入
(2)结构:层次分明,衔接流畅
(3)内容:善用对比,突出结论
(4)语言:流畅通顺、富有文采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1 chatGPT的出现再次引发了社会关于人工智能的热议。而对于学生而言,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功能自然最受关注。chatGPT功能强大,只要输入问题,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然而,倘若学生连“问什么”都不知道,人工智能再强大也不过是空谈。可见,在人工智能时代,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进一步被凸显了出来。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2 何为问题意识 韩愈曾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遇事而起惑者,即为最基本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有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惑之得解,知之得进矣。昔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故终日漫游于雅典城中,与他人讨论问题,善问的苏格拉底最终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博学之人。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拥有问题意识,意味着观察细致、思考缜密、求知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认识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古代求知何其难也,然善问者终能成其才;如今的人工智能可谓良师,若有强烈之问题意识,则何愁知无可进,道不通达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3 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产物,而青年正是新时代的受惠者。古今贤人,不乏学识渊博、智深如海者;但比起储备了人类千年智慧和知识的互联网来说,则不过沧海一粟。人工智能正建立在互联网的强大“数据库”之上,是亚里士多德再世都须自叹弗如的“百科全书”。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回答还彰显着新时代的高效率。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就如chatGPT,几乎任何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整理出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而同一时间里,人类或许连回答问题所需要搜集的材料都未能集齐。可见,只要善思善问,人工智能就不会让我们失望。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4 如今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正如20世纪发展壮大的计算机、互联网。在新时代的科技发展下,人工智能已完成了初步的技术积累,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中。有问题意识者,人工智能将成为他们行动的手杖,人生路上步履矫健;无问题意识者,坐拥人工智能之金山亦不自知,只会埋怨它挤占了自己的机遇。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这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何其相似 试想,善用人工智能的学者,借人工智能搜集资料、统计分析,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得出结论,推进研究;而一名拒绝人工智能的学者,只能自己手动完成这些事项,更难保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差错。成果一出,差距立现,后者恐怕还会酸溜溜地认为前者只知借人工智能之力。殊不知,人工智能的出现,反而放大了个人思想的差距。
《以问题意识为导,借人工智能求知》
5 古今中外求学之人,莫不以善思善问而求得真知:而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当下,培养问题意识更是我辈人生发展的题中之义。正是,人工智能可用否,问题意识为其要。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1)立意:观点清晰,中心明确
(2)结构:层层递进,结构较为清晰
(3)内容:联系生活,长于说理
(4)语言:自然流畅,善用修辞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1 chatGPT的热潮来袭,掀起大众提问热情的同时,也提出了问题意识的命题。使用AI来学习,缺乏问题意识的人总会陷入“问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而无法通过问题深入认识自我和世界,也势必会影响人生的视野。
2 提问题,是问题意识的具象化。提问题有许多形式,其本质是发出认知需求。幼儿产生自我意识,脑中思考“我从哪里来”便是提问;学生消化不了头脑中的知识,举手发言便是提问;互联网使用者输入想查找的资料名称,回车键敲下便是提问。之所以问问题,是因为人意识到并想要弥补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所发出的认知需求,无论是问自己还是问外界,问知识还是问道德,都属于问题意识的范畴。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3 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AI和人两者交互的前提。Al的进步离不开人类发出的问题、提出的需要,人类学习也需要AI的辅助。个人对于生活现象的探究,为chatGPT提供了优化AI算法的大量数据,对于更方便的验证身份方法的开发意图,让AI有了人脸识别的功能;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而AI技术则为人们省去了计算性、筛选性的工作,AI能够识别中国天眼传导的1秒钟1万个点的信号图,促进寻找脉冲星问题的解决。问题意识启发AI技术,Al技术深化问题意识,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问题意识是个体与AI相处应该具备的品质。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4 对外界和自身的反思和探究,是成长的必要历程。人生就是在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中前进,向内的深思确定人生初心,向外的求知给予人生启迪,而两者的不断互动构成了人生的真相。《无问西东》中清华学生吴岭澜最初随大流,选择了当时人们认为的“实科”——理科,但他并没有就此作罢,他远离人群来探索自我,心中始终存在着生命意义之问。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在听取了泰戈尔“对自己真诚”的演讲后,他“弃理从文”,找到了自己的“真实”。复杂的人生抉择无疑在AI能力范围之外,人的行动和经验更是远远超过了所谓代码,只有不断自主思考、勤于提问,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初心和外界的启发。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5 AI时代的人生其实更需要问题的存在,因为这个时代中,浩如烟海的信息容易将人真正的认知需求淹没。AI时代,网络上呈现各种信息如路边的草芥平凡无奇,但使用的方法却可以出奇制胜。有人以囫囵吞枣的态度学习,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浏览中获得虚假的“学习快感”,忘记了自己到底是来解决什么问题;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以这样的方式过人生,不仅对面前的难题毫无求索的正面态度,而且甚至会在“假努力”之中获得满足感,浑浑噩噩之间虚度了光阴。具备问题意识便是抓住破开混沌的匕首,人生中缺少了它就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问AI·问世界·问自己》
6 “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种种问题,问AI,问世界,问自己。拥有了问题意识,就拥有了完善自我、认识世界的无穷动力,才能在AI时代坚定人生的方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