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作文审题训练之二元关系 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作文审题训练之二元关系 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作文审题训练之
读懂材料
5月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材料二:
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思考“执着与放下”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7晚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作文的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材料的基本内涵出发,非肢解或者断章取义。
2、立意导向原则(针对性原则)。命题人想考查的主题、观点或感情倾向。
3、最佳立意原则。不离题,自己能驾驭,掌握的素材多……
三新语文卷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常常对弟子们说,做人做事都离不开两种态度:一是“巧”,即讲究方法,注重策略,正所谓“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二是“拙”,即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综合立意: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又要能够灵活变通,巧妙行事,不违背规律地蛮干。
6.18晚测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老子却说“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取“少”方能得到,求“多”反而不易得到。
以上论述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900 字。
作文存在的问题
1.偷换关键词。通篇没有出现材料中的关键词。
2.断章取义,只见现象不见实质。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题者的意图,随便以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为立足点就开始作文,造成偏题跑题。对那些寓含着深刻哲理的材料,简单地从表面引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和稀泥,生搬硬套各种关系。知道是关系类作文,不去审题,不看句间关系,强硬的把两者套上关系。
1.偷换关键词。通篇没有出现材料中的关键词。
①手别太长
②学会取舍
③脚踏实地,知足常乐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⑤取己所需
通篇都扣题扣关键词,也有四十四分左右;
一看就跑题,最多三十六。
2.断章取义,只见现象不见实质
3.和稀泥,生搬硬套各种关系
6.18晚测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老子却说“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取“少”方能得到,求“多”反而不易得到。
以上论述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900 字。
既要审材料,又要审要求
审材料
1.通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内容。
认清背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般会涉及一定的背景,我们在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弄清材料的背景,看看材料中的“事”是在什么背景中产生的。
2.寻找材料中的描写对象。
①什么人 ②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 ③结果怎么样、观点是什么。
3.给材料分层,理清事情。
审题时就应该逐句逐句细读材料,并把各句话连起来,看看材料到底叙述了怎样的事。搞清句间关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的“事”。
4.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多问问是什么,挖掘它背后的寓意。
5.发散思维,走出材料。
作文材料一般都蕴涵比喻义、象征义或蕴含某些道理,审题时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整体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生活中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通过联想,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由物及人法,由实入虚加以同义互解
牢记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
6.回到材料中,验算立意。
把已定立意代回材料中,检验是否与材料的说法一致。
材料作文的命题意图或明(有时材料中的提示语明确传达了命题人的意图)或暗,但不管是明是暗,我们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然后结合材料的整体意思和命题人的意图立意作文。
1.通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内容。
认清背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般会涉及一定的背景,我们在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弄清材料的背景,看看材料中的“事”是在什么背景中产生的。
6.18晚测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老子却说“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取“少”方能得到,求“多”反而不易得到。
2.寻找材料中的描写对象。
①什么人 ②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 ③结果怎么样、观点是什么。
6.18晚测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老子却说“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取“少”方能得到,求“多”反而不易得到。
3.给材料分层,理清事情。
审题时就应该逐句逐句细读材料,并把各句话连起来,看看材料到底叙述了怎样的事。搞清句间关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的“事”。
6.18晚测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老子却说“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取“少”方能得到,求“多”反而不易得到。
4.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多问问是什么,挖掘它背后的寓意。
6.18晚测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老子却说“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取“少”方能得到,求“多”反而不易得到。
5.发散思维,走出材料。
作文材料一般都蕴涵比喻义、象征义或蕴含某些道理,审题时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整体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生活中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通过联想,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由物及人法,由实入虚加以同义互解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多——寻求、追求的面广、范围大、种类丰富、涉及太范
认为取“少”方能得到
少——做事追求精、专、深、细。
多与少的思辨
多——寻求、追求的面广、范围大、种类丰富。
思辨:多易迷失、造成负担、消耗精力、走马观花……
少——精、专、深、细。
思辨:见识短浅、限制自我、眼界狭窄……
立意
求多而择少,以少而铸多
高考作文写作五大项:
审题和立意
结构和层次
内容和素材
语言和文采
书写和卷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