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用平均速度的表达式v=s/t计算相关问题;(2)能够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区分平均速度与数学的平均值;(3)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初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用表达式解答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讲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共同学习的思维方法。三、教学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加深对平均运动的理解。展示问题:1、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同学回答:路程除以时间。速度是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2、速度的公式?并写出来同学回答:3、自行车沿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做的是什么运动?4、图片飞机起飞做的是什么运动?5、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工具是什么?【设计意图】温故知新,维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新课讲授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课本回答问题: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是什么?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2、实验设计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课本23页,以了解测量路程进行分段。老师用PPT展示,不同路程和时间它的表示。禁止个别同学充当“观众”。学生活动2学生小组自由分工,相互协作,为实验做好准备【设计意图】“可靠”、“准确”、“方便”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3、进行实验尝试性实验为了实验测量准确,数据有效,正式实验前老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几次。学生活动3学生按照要求动手实验,各司其职进行演练温馨提示: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设计意图】排除实验中不成功的各种因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正式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 进行操作,把数据填入表格。1、测全程2、测上半段3、计算教师和学生活动4按照分组,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提醒记录数据【设计意图】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二)板书设计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3.实验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估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