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1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教学难点: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三、教学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的重点是内能,本节是这一章的基础,旨在揭示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教材从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观点,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内容。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刚刚从楼道进教室时闻到了什么气味?学生:思考、回答。(消毒水的味道)教师:我们为什么会闻到消毒水的味道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看一个视频。教师:播入警犬凭嗅觉找到物体的事例;提出问题:警犬为什么能嗅出警官的杯子呢?是靠看外表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带香水进教室。喷洒前提出问题:前面的同学是否闻到什么?喷洒后再提出:同学们是否闻到什么?为什么闻到呢?并引出本节学习内容。学生:思考、回答。(3分钟)【新课进行】一、物质的构成教师:警犬能闻出警官的杯子,是由于它记住了警官的气味,杯上带有警官的气味分子,飘入到警犬鼻子内。提出问题:我们能看见这些带气味的分子吗?为什么看不到呢?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教师:通过播放分子原子微观图片、显微镜图片和播放物体微观结构视频,依据视频同步给以解说或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进一步引导认识到:物体是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辅助说明分子原子是很微小的,通过举例1立方厘米的水和铜的分子原子个数说明物体是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的。并提出题: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这个问题呢?引出下一个问题。(4分钟)二、分子的热运动1.扩散现象(1)气体的扩散现象教师:视频演示二氧化氮气体分子扩散实验,并提出问题:看到什么现象呢,说明什么结论呢?并请小组讨论总结。然后播放实验视频,在播放过程中,随着现象的变化,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并请某小组同学回答问题。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观看实验视频、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教师:通过实验归纳扩散现象的定义: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进入对方的现象。教师:解释回答引入课堂的两个例子---警犬寻物和香水散香。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回答,师生一起讨论解释。(7分钟)(2)液体的扩散现象教师:视频演示硫酸铜液体分子的扩散实验,并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说明什么结论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后并请小组讨论总结。教师: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然后播放实验视频,在播放过程中,随着现象的变化,提出问题,过程中请不同小组同学回答问题。最后,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液体的扩散例子,并加以讨论解释。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观看实验视频、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2)固体的扩散现象教师:展示图片,列举铅和金压在一起五年后的扩散现象。最后,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固体的扩散例子,并加以讨论解释。(2分钟)并让学生对上述三种扩散现象进行初步总结。(二)板书设计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