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目录
一、选取单元:
二、单元目录:
三、单元文体分析
四、教学目标分析
五、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六、聚焦核心任务的版块式设计
七、单篇文章分析
一、选取单元: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所属任务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人文主题为“学习之道”,单元写作任务为“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单元目录:
10 劝学/《荀子》*师说/韩愈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12 拿来主义/鲁迅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
三、单元文体分析
古代议论性散文 讲话稿 杂文[1] 随笔
定义 古代以议论为主,用文言文写成,借助形象说理,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的散文。 又称“发言稿”。是党政机关、团体领导人、发言人代表机关、 团体或个人,就当前国内外形势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在会议、集会或外交场合表明态度与看法、阐明政策或立场、提出建议与希望、作指示、发号召的讲话或报告原文。 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体。
主要特征 古代文言文为写作语言,借助形象说理,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 格式灵活,风格多样,靠声音传递,因此要注意语言的气氛。 短小、精悍、明快、犀利,富于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 篇幅短小精悍,笔法不拘一格,言为心声,自然清新,给人以一定的教益与启迪。
表达方式 以议论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并将其与叙述、描写、抒情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借助文学形象进行说理,带着强烈的感情进行说理。 结合事实生动活泼的说理,以严密的逻辑,充分的材料,有效的表述,宣传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 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 表现手法自由、多变,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以夹叙夹议为特色。
写作结构 散文式结构 (一)标题自定,一般应写明讲话的场合或为什么讲话。 (二)正文首先对不同的听众有相应的称呼和问候,然后,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说明讲话的意图,再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三)结尾一般要总结全文,提出要求、目标、希望或祝愿,需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 短评式、杂感式、评点式、书信式、日记式、序跋式、答问式、短剧式、三言两语式、摘录集锦式、寓言故事式等。大体则有,定体则无。 散文式结构
写作要点 侧重于说明事理,发表议论。 根据听众对象的 特点与需要,有的放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内容广泛,取材丰富;分析全面,重点突出;精于讲道理,善于取类型;主题要严肃,落笔有风趣。 写作上往往是信手拈来,借题发挥,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说明事理,或论断是非,或有所讽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四、教学目标分析
以学习任务群为基准,分析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课文学习提示中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对应颜色代表相同的教学目标。
任务群 单元导语 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提示
1.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拿来主义》) 2. 还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上图书馆》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2.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2.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1.阅读本单元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 2.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 3.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又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并给出“药方”的。 1.熟读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推敲句子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师说》) 2.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劝学》《师说》) 3.阅读时要注意思考,以理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反对党八股》) 4.阅读时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与作者提倡的文风是一致的。(《反对党八股》) 5.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拿来主义》) 6.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有效地进行论证的,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拿来主义》
3.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4.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5.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劝学》《师说》) 2.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反对党八股》) 3.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味。(《读书:目的和前提》)
4.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 这些场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 跟同学分享下。
【归纳】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今中外思辨性作品,探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表格对比可以发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即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会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现实结合理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议论要有针对性:强调的是问题的针对性和读者对象的针对性,这是必须提示学生的。前者强调有感而发,具有现实意义;后者强调要看对象,要让读者易于接受。
五、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新教材 旧教材 学习任务对比
同 异
劝学/《荀子》 [1]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p84 [2] 教读 [3] 学习之道 [4] 阐述学习的意义 [5] 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1]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p48 [2] 自读 [3] 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 [4] 讨论学巧 1.背诵全文 2.找出论述方法和观点 3.联系当下生活进行思考 4.比喻说理 5.学会表达观点 新:“而”字的运用;对比说理;知人论世;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旧:重点字注音释文
*师说/韩愈 [1]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课p85 [2] 自读 [3] 学习之道 [4] 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1]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p54 [2] 自读 [3] 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 [4] 讨论人才培养 1.找出论述方法和观点 2.联系当下生活进行思考 3.对比论证 4.学会表达观点 新:背诵第一段; 联系当下生活进行思考;知人论世;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旧:就“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一点谈谈观点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1]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1课p88 [2] 教读 [3] 学习之道 [4] 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未选入 1.理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知人论世。 3.品味语言,找出典型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 4.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2 拿来主义/鲁迅 [1]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p94 [2] 教读 [3] 学习之道 [4] 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1] 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p44 [2] 教读 [3] 散文或杂文阅读 [4] 感受思想冲击的力量 1.找出论述方法和观点 2.比喻说理 新:议论要有针对性;破立结合;知人论世;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旧:理清概念;赏析炼字;小组讨论如何“拿来”,短文写作。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p97 *上图书馆/王佐良 p100 [1]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 [2] 自读 [3] 学习之道 未选入 1.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味。 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2.这些场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 跟同学分享下。(单元任务)
六、聚焦核心任务的版块式设计
课文 读法 任务设计
板块一: 观点与依据 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劝学》 《师说》 重点研读 1.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 2.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 3.拓展阅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章句及《进学解》,结合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与课文作比较辨析,进一步体会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性。
板块二: 列举与概括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 重点研读 1.《反对党八股》(节选)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请给这八条罪状分类,思考其排列顺序的逻辑性。结合《反对党八股》(节选)选作课文时删去的部分文字(见“资料链接”), 概括“党八股”八条罪状的本质特征。 2.有学者指出:“典型现象’正是杂文思维与表达的-一个关键一杂 文既要通过‘由一至多’‘由小至大’的'联想’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典型形象’;又要通过不失其形象性的‘典型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新开掘新发现。”试分析《拿来主义》概括了怎样的“典型形象”,是如何概括的,又通过“典型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新开掘和新发现。在此基础上,比较《反对党八股》(节选)和《拿来主义》在论述的针对性和概括性上的异同。 3.中高考考场上的“八股文”有怎样的表现 其本质特征又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对待 请借鉴《反对党八股》(节选)和《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写一篇文章,阐释你的观点。
板块三: 经验与立场 侧重于经验的阐述,作者现身说法,能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泛读 1.阅读两篇文章,圈画出表明作者主要观点、态度的语句,探究个人经历、经验的叙述与立场、口吻之间的关系。 2.泛读其他文化名人谈读书的文章,开展微专题研究,比较辨析,形成结论,在班内交流。 3.在班级内举办“我的读书观(史)”的演讲会,分享读书经历和读书观。
在完成以上三个板块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三,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思辨性文章。
注:三个板块只是在教学重心上互有侧重,不能割裂开来,具体教学实施时要放在单元框架内互为照应和勾连,要围绕单元核心任务,在板块学习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七、单篇文章分析
特 点 单元写作任务 (议论要有针对性) 区别
价值导向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论证手法
《劝学》/《荀子》 1.理解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 2.进行文言文注释词法的学习理解。 3.特别是能够结合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深入学习等观念,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意义的用法,探究传统文化的学习内涵; 2.学习作者观点的具体内容,辩证看待作者观点; 3.学习作者论证的方法,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层次分明的风格特征; 4.背诵课文《劝学》全篇和《师说》的第1段。 《劝学》开篇即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分别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 比喻论证。 1.手法借鉴:比喻论证。 2.引导学生关注比喻论证,学习论述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表达实践。 3.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先驳论后立论。结合当今生活,可以赋予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文体:古代议论性散文 归属:教读课文。 主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师说》/韩愈 韩愈所处时代古师道不存,《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评时俗,希望恢复“古道”。 对比论证。 1.手法借鉴:对比论证。 2.句式借鉴:整散结合,兼以多种不同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 3.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先驳论后立论。结合当今生活,可以赋予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文体:古代议论性散文。 归属:自读课文。 主旨:强调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1.学习领导人对于党的文风建设的智慧。 2.结合自己说话和写作的实际,结合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文风,思考本文的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学习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的论述思路; 2.结合不正确的文风学习毛泽东观点的现实意义; 3.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是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是党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讲话指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分析了党八股的危害,提出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 多种论证手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1.手法借鉴: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2.语言诙谐幽默与讽刺,态度鲜明,平易朴素,亲切感人。 3.强调学习做文章的风气,侧重于学习内容。 4.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先驳论后立论。结合当今生活,可以赋予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文体:讲话稿。 归属:教读课文。 主旨:强调切实,反对党八股,倡导马克思主义文风,
《拿来主义》/鲁迅 1.思辨对待外来文化,辨别是非。 2.借助文章中心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紧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理解“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等概念内涵; 2.理清作者的论证过程和思维方法,梳理概念关系,提高思维深刻性; 3.学习多种论证方法; 4.体会鲁迅犀利的语言风格。 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送去”政策和革命阵线内部全盘否定外来文化或全盘西化的主张,提出要采取“拿来主义”: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论证手法:比喻论证。“破立结合”。 1.手法借鉴:比喻论证、破立结合。 2.语言上:用富有画面感的构思,借助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幽默犀利、讽刺性强的语言,鲜明地表达观点态度 3.侧重于如何正确学习外来文化,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明辨是非。 4.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先驳论后立论。结合当今生活,可以赋予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文体:杂文。 归属:教读课文。 主旨:反对全部送来,主张拿来,辩证学习。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思考读书的意义,以及如何激发兴趣提升修养。 1.体会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物不能取代经典等观点,感受读书的乐趣。 2.体会议论中兼及记叙的特点。 3.理解个人经历、经验和叙述立场之间的关系。 1.黑塞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他赞美读书的作用,并指明阅读路径,劝说人们凭自己的爱好展开阅读,用心研读优秀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2.探讨获得修养的重要途径,先阐述观点,然后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具体说明。 论证手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思考学习的意义,读书作为学习的手段,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修养,培养兴趣。 2.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 3.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文体:随笔。 归属:自读课文。 主旨: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鼓励读书要尊崇内心兴趣的声音,即“让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上图书馆》/王佐良 感受作者对于知识的崇敬之情,思考阅读的意义。 以时间顺序安排,讲述作者不同时期进入不同图书馆的经历,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 论证手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读书作为学习的手段,侧重于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2.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 3.文章语言轻松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沛情感,让人过目难忘。 文体:随笔。 归属:自读课文。 主旨:回顾上图书馆的经历,礼赞图书馆,展现出作者对于知识的崇敬。
总结 这六篇课文中,前四篇从古至今,从探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意义到提倡“师道”,从批判党八股、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到探讨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都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后两篇课文则是经验的阐述,作者现身说法,也能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
[1]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过:“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 ‘杂’ 。”鲁迅这里所指的“杂文”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狭义“杂文”这种具体的文体,而是汇编成册的各种体裁文学的总称。散文贵散,杂文贵杂。杂文的“杂”,不仅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与艺术领域的文学散文的融合、杂交,兼有评论性与文学性;而且指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旁征博引,无所不谈;还指表现艺术上的多样性,笔墨纵横,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