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时量: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瞭亮 窠巢 应和(hé) 酝酿(liànɡ)
B.慈善 贮蓄 澹澹(dàn) 吝啬(lìn)
C.镶嵌 宽敝 着落(zhuó) 粗犷(kuànɡ)
D.澄清 静谧 棱镜(lín) 竦峙(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B.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都拿出来了。
C.她说话很温柔,总是咄咄逼人,为他人着想。
D.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3.下列加点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不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B.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晴朗无云。
C.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达,登上。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 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C. 这次诗歌节上参加活动的大多是以青年为主。
D. 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
5.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喻,排比)
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拟)
C.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拟人)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拟人)
二、抄写题(共4分)
6.汉字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能写一手好字,你将终身受益,请在下面的田字格里用正楷字抄写,注意标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默写,请用正楷字书写。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 , 。
水何澹澹, 。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
, ,古道西风瘦马。
四、综合性学习(共5分)
8.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
七(1)班的同学正在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分门别类辑古诗(共3分)
例:色彩——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
动物——千山( )飞绝,万径人踪灭。
植物——唯有(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诗情画意配古诗(共2分)
图1(画中花朵是菊花) 图1(画中花朵是杏花)
例:图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导读(共10分)
阅读《朝花夕拾》的节选部分,完成9~11小题。
①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②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③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见面就将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④“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9.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的散文集《朝花夕拾》(1分)
10.文章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4分)
11.从选文的内容来看,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原文简要概括。 (5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春(节选)》,回答12~13题。(共7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改成“叫”好不好?为什么?(3分)
13.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阅读下文,回答14~17题。(共13分)
老屋
①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②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周围弥漫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已经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皱纹。
③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④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一—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⑤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荡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走去,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地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母亲骂我一声“馋嘴猫”……
⑥老屋是心的归宿。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于全身:真的到家了。
⑦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材、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才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橡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个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了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⑧几十年岁月蹉跑,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冷清。
⑨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⑩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刚露头,温照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跟紧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的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14.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站在老屋门口(2分)
15.细读第②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6.文中描写细腻感人,从第⑦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子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3分)
17.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4分)
七、古诗歌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8~19题(共7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__________,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2分)
19.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说说颈联运用的手法和其蕴含的哲理。(5分)
(二)欣赏下面的古诗,回答20~21题。(共8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0.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2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三、四两句诗。(5分)
八、古文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22~25题。(共1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
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2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3.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24.翻译句子: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3分)
25.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4分)
九、作文(共60分)
26. 根据要求写作文。
进入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我们一
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见闻和想法。
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突出一个“新”字;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B A:嘹亮 应和(hè) 酝酿(niànɡ) C:宽敞 粗犷(ɡuǎnɡ)
D:棱镜(lénɡ) 竦峙(zhì)
C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A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D A: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删去“是否”; B:语序不当,应改为“这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C:句式杂糅。“大多是以青年为主”。“大多是……”与“以……为主”语义重复,同用造成句子成分冗余。
B 比喻
二、抄写题(共4分) 略
三、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7.
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杨花落尽子规啼 随君直到夜郎西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四、综合性学习(共5分)
(1) 红 鸟 牡丹(每空1分,共3分,顺序不能变化)
(2)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分)
五、名著导读(共10分)
9.鲁迅(1分)
10.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分)她穿着新的蓝布衫”这是外貌描写,“将包书递给我”这是动作描写,“高兴地说道:”这是语言描写。(简要分析1分)
11.没有文化、真诚、细心、热情、淳朴、善良、关心孩子。(一个特点1分,没有分析最高3分)
(1)从第①段“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第④段“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可知,阿长不认识字,没有文化,将《山海经》念成“三哼经”。
没有文化的她来问“我”《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她的真诚、热情、淳朴。
从第③段“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见面就将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第④段“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可知,过了挺长时间阿长还记得《山海经》的事,表现了她的细心。
想方设法为“我”买来渴盼已久的《山海经》,表现了阿长的善良、关心孩子。
注:一个特点+分析2分,最高得5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20分)
《春(节选)》(共7分)
12.不可以(1分),“叫”只写出了声音,而“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打,不但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2分)
13.“像眼睛,像星星”,运用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和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的特点。(1分)
“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多、闪闪发光的情景(1分)
《老屋》(共13分)
14.默默走近老屋 抬脚跨进门槛
15.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1分),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1分)【联系原文分析酌情给分,共4分】
例:“风吹过,周围弥漫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以看出老屋带给“我”的亲切感。
“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已经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皱纹”表现了对老屋的现在的惋惜。
16.示例一:A句中“春燕街泥”这个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2分)
示例二:B句中的“拍拍”指指”,运用叠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2分)
17.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个决定是对的。(1分)因为老屋虽老,却藏有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有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3分)
示例二: 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1分)虽然老屋里藏有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3分) (言之有理即可)
七、古歌阅读(共15分)
(一)次北固山下(共7分)
18.停宿(停泊,停留) 律诗(五言律诗)每空1分
19.描绘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的图景。(2分)运用了如下两种修辞手法,对偶——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可酌情给分)。拟人——“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海日”,“江春”(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2分)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1分)
(二)春雪(共8分)
20.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2分)“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简要分析1分)
21.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2分)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2分)【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八、古文阅读(共11分)
文言文(共11分)
22.D 仆:我,古人的谦称(2分)
23.D 大中大夫:朝廷中的文职官员。(2分)
24.陈韪说(1分):“小的时候聪明(1分),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1分)
25.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4分)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九、作文(共60分)
【范文】
初识新校园
金秋九月,花果飘香,秋爷爷踏着沉稳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由夏入校,天气转凉,九月份,我走进校园,成了一名初新生。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到了新校园,第一次离开了父母,自己开始独立;第一次离开了父母的叨唠,心里却觉得缺点什么;第一次离开了父母的身边,心里难免有些害怕;第一次洗起了自己的衣物.....当然!思家的情感是无法抵抗的,但必须坚持、忍耐,因为我终有一天会展翅翱翔,离开父母的怀抱。
步入新环境,一切从头开始。中学生活与小学相差十万八千里,大不相同。小学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而初一生活是需要你上心,认真。学习中,上课要认认真真听讲,不开小差,自己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和任务,学习上要不断复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上了新初一,感觉自己长大了,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后悔以前是那么的任性,时常不听父母的话,和父母顶嘴,动不动就随便向他们发脾气,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可以不受父母的管制。却不知道,虽然我已经长大,但在父母眼中,我依旧是个孩子,只不过我们在长大,父母却变老了,我开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
有了新目标,我要用最快的速度来适应新环境,调整好学习状态,把心放在学习上不让父母和老师失望,因为我已经长大,不再是躲避困难的小学生,我要郑重地向“拦路虎”发出新的挑战。
进入初中,我一定会好好努力,让自己的成绩只会上升不会下降。我不会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努力,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桥梁,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解题】“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选材,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话题一般不直接作为文章题目,需要自拟题目。文体选择较自由,初中阶段应以写记叙文为主,话题作文为“发散性思维”,能让同学们最大限度发挥长处,写出个性,体现创造力。“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材料是用来启发同学们思路的一个“引子”,划定了“话题“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该作文划定了写作范围与对象是“自己就读的新初中校园、老师及同学”,要求写下见到这一切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如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文章就会偏题、跑题;这段文字还要求只写其中一个方面,不要面面俱到。如果写“新校园,新教室”,可以赞美校园设计师的聪慧,学生们能迅速到达各个场所,便于学习、锻炼、生活,可以写当年施工者的严谨认真,物业管理的精细用心,校园是这样的精致有序,可以写美丽校园是党和人民重视教育的体现,立志为祖国之峒起而读书,可以写校园虽然不大也不新,但文明薪火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决心继承传统,让校园记住自己的拼博青春:可以写教室的布置,想象自己将度过美好的三年时光等。如果写“新老师,新同学”,重点要突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也可以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点睛】话题作文,应审清话题,明确主旨;扣住话题,选准角度,围绕立意,拟好文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