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阅读理解真题特训(一)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1.(2022秋 集美区期中)阅读:概说圆明园圆明园是清代的御苑,其基址为明代皇亲国戚的故园遗址。1709年,即康熙四十八年开始修整旧园,后被赐予皇四子胤祺(即雍正),并题名为“圆明园”。1725年,雍正即位的第三年,扩建圆明园,增建殿堂和楼阁,作为听政之所。乾隆即位后,六次巡游江南,喜江南湖山之美,将所见的名园胜景,绘制成图,仿置园中。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朝代,益发辉煌,整个园区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前后经历150余年,先后建成“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个主要部分。因“圆明园”建置最早,规模最大,又是外朝内寝区,所以习惯上将三园统称为“圆明园”。圆明园造景的意境,多取自神话中的仙宫幻境,或仿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深山幽谷,或采取江南绮丽多姿的名园胜景,还兼取了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成为当世罕见的园林建筑集大成者。这座大型行宫御苑,是封建帝王的宫苑,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在园中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园外兵营林立,没有皇帝的特别赏赐,就是那些封疆大吏,也不得擅自入园游览。1897年,李鸿章自西欧回国,前往颐和园朝见慈禧,受到慈禧的赏赐。他在宴饮听戏之后私带几名手下游览圆明园废址。虽然当时的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焚毁,成为废墟,但仍然是皇家禁苑,像李鸿章这样的宠臣,也因私闯禁苑的罪名,受到罚俸处分。今天驰誉世界的颐和园,不过是圆明园的一个外围园林,由此可以想象昔日的圆明园该是何等宏伟和壮观,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片废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根据当时的﹣位英国军官回忆:“9月4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抢夺,每个人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当英军吹集合号时,一个师的军队,每个团能准时报到者不到10人,余下的仍在抢掠之中。1861年1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刊载了以《北京和平》为题的通讯,其中谈到当时圆明园被掠夺的情况时说:“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家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了。”掠夺后,指挥官就下令焚烧圆明园。英国人温华尔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两天两夜的大火熊熊地烧着,仿佛一张幔子罩着整个圆明园,并且随着大风,烟雾吹过联军驻扎的营盘,蜿蜿蜒蜒到了北京,黑云压城,日光湮没,看起来仿佛是长期的日食。”这一页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1)第2自然段描写圆明园建筑的诸多艺术特点,是为了 A.表现圆明园的修建过程十分艰难。B.感慨封建帝王不顾百姓疾苦大兴土木。C.表明圆明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D.赞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的辛勤劳动。(2)本文最后一自然段描述了 A.英法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B.圆明园的今昔对比。C.圆明园被掠夺与焚烧的经过。D.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3)第4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列数字C.作比较D.打比方(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1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始建、修建、扩建等情况。B.第2自然段介绍圆明园富丽堂皇的建筑特点。C.本文在篇章结构上运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形式。D.本文没有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内部结构和轮廓。(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前后经历了150余年建成了“圆明三园”。B.1897年李鸿章因私带了几名手下游览圆明园废址而受到罚俸处分。C.1861年1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刊载了圆明园被掠夺的情况。D.1860年鸦片战争时,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被抢掠一空。(6)文中“整个园区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这句话中“近”字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7)圆明园的毁灭,中国永远的痛,历史的悲惨我们不能忘记。“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中国少年,你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 2.(2022秋 江城区期中)猫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见它太瘦,只好放它走。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一次,它掉进泥坑时,浑身沾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到:“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掩盖﹣﹣ 惊奇﹣﹣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声音顺延B.解释说明C.意思转折(3)“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句中的“没”字读音不同,第一个的读音是 ;后一个“没”字的读音是 。(4)“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5)这则寓言刻画小猫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D.神态描写(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A.做人要乐于助人,不能无动于衷,见死不救B.做人要真心待人,不能自作聪明,瞎乱猜测C.做人要诚信实在,不要文过饰非,自欺欺人D.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要固执己见,狂妄自傲3.(2022秋 灵川县期中)课外阅读。秋之神韵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还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熟、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透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彩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①韵 ②奉 ③缠 ④履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四字词写在横线上。①敞开胸怀容载万物。 ②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④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3)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4)在作者眼中,春天是 的,夏天是 的,冬天是 的,秋天是 、 、 的。(5)秋的神韵是什么? (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为什么? 4.(2022秋 巨野县期中)课内阅读。白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素之一忽则嫌 ,黛之一忽嫌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黑 白 长 短B、长 白 短 黑C、长 短 白 黑(2)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朱鹭、苍鹭的描述? (3)用横线画出文中两句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两句反问句。(4)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D、文章第四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的色彩。E、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5.(2022秋 道县期中)课外阅读。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钮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线仍未穿进针眼里。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儿子的眼睛热了……“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1)根据下面的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①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②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2)请为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标题,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3)文中“儿子的眼睛热了……”的“热”说明了什么? (4)母亲为什么开始不让儿子帮他穿线? (5)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请你想象一下,儿子除了帮母亲穿一根针,实现母亲为儿子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6)当你读完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位母亲或者她的儿子说的,请写一写。 6.(2022秋 长春期中)课内阅读。少年中国说(节选)①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1)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商矞皇皇: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2)第①段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用波浪线画出该段的中心句。(3)选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论述了 。(4)第②段运用 的手法,描绘了 。(5)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6)文章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百年来,我们国家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为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如:医学院士钟南山,请列举你知道的两个人物。 期中阅读理解真题特训(一)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1.【解答】(1)考查对写法的理解。细读全文,第2自然段描写圆明园建筑的诸多艺术特点,是为了表明圆明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故选C。(2)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内容写的是圆明园被掠夺与焚烧的经过。故选C。(3)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第4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两天两夜的大火熊熊地烧着,仿佛一张幔子罩着整个圆明园,并且随着大风,烟雾吹过联军驻扎的营盘,蜿蜿蜒蜒到了北京,黑云压城,日光湮没,看起来仿佛是长期的日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熊熊烧着的大火”比作“一张幔子”,把“弥漫的烟雾”比作“日食”。(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ABD说法正确;C说法有误,因为第①段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圆明园的始建、修建、扩建、面积、得名等情况。第②段介绍圆明园的建筑特点。第③说明圆明园是皇家禁苑。第④说明圆明园的历史意义。不是总分总的写作形式。(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是D,因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被抢掠一空。不是鸦片战争,所以D错。(6)考查品析字词的能力。文中“整个园区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这句话中“近”字不可以删去,因为“近”表示大约、大概的意思,在句子中指16万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面积,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和准确。(7)考查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此问结合生活实际去谈,言之成理,如:圆明园的毁灭,中国永远的痛,历史的悲惨我们不能忘记。“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中国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讲文明树新风,践行垃圾分类,让校园、小区、街道变得越来越美。从长远来说,我们应该发奋学习、强大自身,立志在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故选:C。故答案为:(1)C;(2)C;(3)D;(4)C;(5)D;(6)这句话中的“近”字不能删除。因为“近”表示大约、大概的意思,在句子中指16万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面积,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和准确。(7)作为一名中国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讲文明树新风,践行垃圾分类,让校园、小区、街道变得越来越美。从长远来说,我们应该发奋学习、强大自身,立志在将来为祖国做贡献。2.【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掩盖:遮盖。近义词“掩饰”。惊奇:觉得很奇怪。近义词“惊异”。(2)考查了对破折号作用的理解和运用,破折号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多音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没”字读音不同,读méi时意思是无;没有。读mò时意思是沉下去。(4)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5)考查了对写作手法的判断,“我看见它太瘦,只好放它走。等以后养肥了再说。”“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都是对小猫的语言描写。(6)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乐于助人,不能无动于衷,见死不救,要诚信实在,不要文过饰非,自欺欺人。故答案为:(1)掩饰 惊异(2)A(3)méi mò(4)掉进泥坑里,浑身沾满了污泥。(5)A(6)A C。3.【解答】(1)考查了给汉字注音并组词。结合课内对生字的学习完成。(2)考查了根据意思写词语。根据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完成。(3)考查了句子改写。改问陈述句,删去“又怎么会”,添加“不”,问号改为句号。即: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容不得猜疑和做作。(4)考查了按照文章内容填空。结合文段内容完成解答。(5)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可知答案。(6)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作答。故答案为:(1)①yùn 韵味 ②fèng 奉献 ③chán 缠绕 ④lǚ 履行;(2)①豁达开朗 ②饱经沧桑 ③戛然而止 ④兴高采烈;(3)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容不得猜疑和做作;(4)缠绵 狂热 冷漠 清爽 热情 真诚;(5)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6)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熟、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作者通过与春、夏、冬的对比以及椅子排比句的运用,表现了对秋天的深爱。4.【解答】(1)考查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结合“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可知答案。(2)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通过比较,更衬托出白鹭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3)考查了对比喻句和反问句的理解。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文章中的比喻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文章中的反问句: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熟读文章可知,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宁静、悠然、匀称、和谐。(5)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知,A、B、D正确。C.有误,应为由表及里。E.有误,“歌”泛指所有的歌,不仅指其他鸟唱的歌。故答案为:(1)C;(2)通过比较,更衬托出白鹭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3)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4)自然、宁静、悠然、匀称、和谐;(5)CE。5.【解答】(1)考查了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在认真读文的基础上,能找到合适的词语。(2)考查了给短文加个题目。全文通过母亲为了给孩子缝扣子而不断地把线穿进针孔这件事,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所以题目可以定为《母爱是一根穿针线》。(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从“她还是不甘放弃”可知,母亲为了给儿子缝扣子一次次地试着把线穿进针孔里,儿子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母爱的那份感动。(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可知答案。(5)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只要符合文章内容即可。(6)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符合文章内容即可。故答案为:(1)①畅通无阻;②行云流水;(2)母爱是一根穿针线;(3)儿子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母爱的那份感动。(4)他唯恐打扰了儿子的写作。(5)帮母亲帮忙做些家务。(6)孩子,多帮你的妈妈做些事吧,她平时对你是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6.【解答】(1)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矞矞皇皇:光明盛大的样子。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苍茫的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2)考查了段落的结构方式及中心句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通过阅读语段,本语段是运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来写的,语段中的中心句是“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3)考查了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论述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4)考查了对文段写作方法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作者列举的事物“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都表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代表了我国少年。因此第②段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即可。通过学习本文,我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必须先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科学技术,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6)考查了思维拓展。根据积累写出两个即可。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故答案为:(1)光明盛大的样子。头顶着苍茫的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2)总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3)排比 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4)象征 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5)我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必须先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科学技术,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6)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