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预防犯罪》 课型 新授课目标分析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核心素养 道德修养:践行遵纪守法的道德要求,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 法治观念: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健全人格: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珍爱生命。学情分析 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但八年级的学生社会经历比较单薄,因此离不开我们的教育引导。学习目标 知道诉讼的含义、地位和种类; 知道青少年如何应对违法犯罪;教学重点 1.刑法的作用、犯罪的特点?("侮辱国歌触犯刑法”、“酒驾入刑”、“郎永淳酒驾”等视频片段)教学难点 1.如何避免违法犯罪?(“熊孩子打赏如何追回”、“校园欺凌”、“戒网瘾”视频片段)学习任务 过程与方法 组织与评价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三、 Part1:温故知新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3.违法行为中哪一种违法行为处罚最严重的? Part2:新课讲授 “《刑法》修正案”: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将侮辱国歌行为写入其中,规定在公共场合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刑法有什么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答案与解析:①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都是有区别的,因此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同的。②例如酒后驾车,以酒精含量多少,大于80毫克/100ml,是犯罪行为。 2.犯罪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3.刑罚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试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探究活动 问题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问题2:我们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Part3: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习的合作探究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作业方案 板书设计无教学反思 (课堂生成) 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不能犯罪,而重点在于告诉学生,不良行为会演变为严重不良行为,最后变成违法甚至犯罪。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每天都要学会反思、自省、自查。只有学会克服不良行为,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选取的材料是目前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不良行为的一些代表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