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共19张PPT)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共19张PPT)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部分
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者如何区分
说法不一。
比较通俗的解释是:创造性转化侧重于形式的改造;创新性发展侧重于对内涵的重新解释、丰富发展等。
考试当中,通常二者放在一起,不需要区分。
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以民间越剧《梁祝》曲调为借鉴,创作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民间故事《白蛇传》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发展成为“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国际关系原则。
《国家宝藏》通过短剧情、现场讲述等方式呈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掀起了参观博物馆的潮流。
他们是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
转化的标准
转化的目标
何谓创造性转化
1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转化的对象
创造性转化
创新的标准
创新的对象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创造性转化
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创新的目标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何谓创新性发展
2
1.纪录片《本草中华》将传统素材引入现代生活场景,使传统价值对接时代需要,以独特视角讲述了人与自然相互守望的新故事,收获无数点赞。该纪录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 )
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②使文化回归传统价值
③创新了文化的传播手段
④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随堂巩固
2.2021年11月,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一幅辐精美的刺绣作品,为波兰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中国艺术的窗户,受到当地民俗专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欢迎,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可见,这些作品( )
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②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随堂巩固
3.(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走上荧幕,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为大众搭建一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这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②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③与时代同行,实现创造性转化
④是夯实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C
随堂巩固
第二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作用: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梦想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4)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东奥精神等。
4.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2022年湖南卷10)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随堂巩固
5.(2023·浙江·高考真题)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随堂巩固
6.(2022·湖南·高考真题)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随堂巩固
2.2 易混易错点辨析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价值。
3.新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亘古不变。
5.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但不具有超越国度的永恒价值。
手段和形式的改变,并没有增添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在不断发展。
中华文化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一切外来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