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八 年级 上 册教案
备课序号:第 10 节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行教学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5.1法不可违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区分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模式 “一心二导三力”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课件、教材
教 学 过 程 个性思考
【故事导入】——故事提兴趣,学习更有趣 电影《孤注一掷》中,女主角安娜偶然逃出魔窟回国后,向公安交代了整个经过,并协助公安前往境外追捕“陆经理”,在缅甸警方的帮助下,将该网络诈骗集团一网打尽,并解救了潘生等人,获得了轻判,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一年。诈骗集团小头目陆秉坤被判处死刑。 思考: 为什么电信诈骗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预设: 电信诈骗行为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处罚电信诈骗行为是震慑打击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需要;是落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过渡: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学会分辨是非,知道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必备知识清单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3、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区分? 4、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 5、如何遵章守法? 一、违法无小事 【教学故事一】——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法律知多少: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六条 擅自进入铁路防护网或者火车来临时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抢越铁路,影响行车安全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第一款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九十九条之一:“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思考: (1)从上述三部法律文献条文规定的内容来看,法律是怎样的一种行为规范 (2)三部法律文献条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预设: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三部法律文献的条文都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不违法。 小结: 1.法律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作用: 法律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评价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法律的地位) 【教学故事二】——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取其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镜头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 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作出表格对三种违法行为进行比较、总结。 思考: 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这三种违法行为有哪些区别?请作出表格进行比较、总结。 提示:都是违法行为。镜头一的行为是违法——民事违法行为。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镜头二的行为是违法——行政违法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合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镜头三的行为是违法——刑事违法行为。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教师讲解: 违法行为的类别,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 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性质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较轻一般违法行为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较轻刑法刑事处罚刑事违法严重严重违法/ 犯罪
相同点: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小结: 2.违法行为的含义 (1)违法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2)含义: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最突出的特征:有社会危害性,有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很严重。 3.违法行为的分类 (1)依据或标准:违反法律的类别 (2)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我来试一试:判断下面情形属于何种违法行为?说明判断理由。 ①小王因疫情期间散步谣言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行政违法行为) ②某公司因擅用李某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500元。(民事违法行为) ③聂某某因醉驾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拘役并处罚金。(刑事违法行为) ④小强的爸爸因酒后驾驶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行政违法行为) 拓展: 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1)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2)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返还钱财 (3)刑事违法行为(犯罪):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2023年9月27日10时许,南昌市公安局高新分局高新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恒大御澜府小区发生一起打人事件。民警立即赶往处置,将双方当事人口头传唤至公安机关接受调查,并将两名伤者送医治疗。 经查,9月27日上午,该小区办公楼业主杨某(男,43岁)与住宅楼业主王某(女,32岁)、程某(女,37岁)等人因拆除小区间隔栅栏问题产生矛盾并引发冲突,杨某先后对王某、程某进行了殴打。经初步鉴定,王某、程某构成轻微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杨某的行为构成殴打他人,南昌市公安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并对其他涉事人员进行法制教育。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 预设:杨某构成殴打他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报假案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性,已经构成刑事犯罪的,则需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教师总结: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教学故事四】——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案例一 某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作者将该出版社告上法庭。 案例二 徐女士拒绝履行合同义务,导致高先生无法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拿到首付款。 案例三 某小区居民肖某因拒不交纳物业管理费,拖欠多年费用被物业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思考:(1)上述三则案例都违反了哪一类法律 其行为都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上述行为都产生了哪些危害及后果 要求:请三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分享。 预设:三则案例都触犯了民事法律规范,都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这些民事违法行为都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参与民事活动时要遵守民事法律规定,自觉履行民事法律义务,营造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教师小结: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教学故事五】——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法治镜头:男子酒驾被查,却继续开车上路,四个小时后“车毁人亡 思考: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 4.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辨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 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 【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 【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 1.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B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2.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有大有小,由于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危害较小,所以被称为(B )
A犯罪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不良行为 3.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型别,判断图一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2)图二中的结果是由哪个机关审理后决定的 (3)结合图一和图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总述法律的作用。 答案: (1)行政违法行为。 (2)人民法院。 (3)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公民,遵纪守法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情境创设,依托鲜活的学习素材和丰富的课堂活动,设置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还通过图片、情境表演、新闻等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法不可违,学习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重点了解了一般违法行为。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身边的违法行为。 总体教案设计够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教材,正确处理了教学难点,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引导学生增强了法治意识和素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自身实践,更大限度地实现深度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