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延续文化血脉
课型 新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由“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目组成,本第一目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本目重点落在从中华文化的价值角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量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及青少年如何践行传统美德的实际行动上。
学情分析 作为九年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与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有些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入,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崇尚外来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不足。同时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民族认同感然。 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担当责任。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认真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和教材,精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查阅中华文化的资料;精心研制教容、设计教学活动,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自学本课时内容,在有疑问之处做出标记,了解中华文化
教学活动过程
流程(活动、任务)设计 设计意图与学习评价
一、导入新课 材料展示:大唐群星闪耀 共逐万里长安! 教师提问:在今年暑期,《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假期有去看这部电影的吗?这部电影具体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来概述故事主旨) 教师:没错,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电影表面所展示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视频过程中,大家思考一下在电影的背后导演组都做了哪些努力。而这些努力为的到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没错!为的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文化也正是这部电影爆火的最大底气。 教师过渡:无论是从横平竖直的汉字中、从孔孟老庄的思想中、从经史子集的典范中……我们不断领悟到,中华文化是自成体系的文明,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会对中华文化产生自豪、自信之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主题《延续文化血脉》! 二、学习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环节一:泱泱华夏,上下5000年,中华文化渗透到各个方面。观看视频,从中发现它都包含了哪些中华文化元素。 (学生回答各个元素)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元素,从时间上和内容上会发现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那么这些文化元素你们了解它的历史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 (唐诗拥有很多派别:婉约派,豪放派…….大家能来说两句古诗吗? 书法会有各种字体:甲骨文、隶书、草书…… 服装也有各种风格:汉服、唐装,中山装……) 教师:就唐诗而言,之前我们的唐诗都是会在语文书中,古诗书中看见,现在我们观看电影也会有大量的古诗词。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唐诗可以穿越古今,在历史长河中仍不褪色? (学生: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表达方式在创新,从书籍到电影,从无声到有声) 对于这样优秀的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会怀揣什么样的感情?——自信之情 而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国家。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有同学能说一说,新时代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高铁,支付宝,港珠澳大桥......) 当我们看到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同样那股自豪感自信感会油然而生。 那么本节课第一个问题, 文化自信源自哪里? ①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②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环节二: 多媒体展示:外国人认可长安三万里 当我们对自家文化昂扬自信时,我们来看看在外国人眼里中华文化是什么样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在中国火出圈时,在国外也是风靡一时。在百度词条上,纷纷出现了外国人的热评,比如说:这是我一生中看过最好的动漫、中国的古代诗歌让我深受感动、日本网友吃醋中华优秀文化、求同步上映......从这些话语中,足以可见外国人对于中华文化透露着羡慕、喜爱,崇拜之情。 其实不止长安三万里,近些年来诸多中华文化都走向世界,倍受认可!同学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比如:外国人喝中国茶,外国人观看中国文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这些文化走向世界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比如:中国越来越自信的迈出国门,走出世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文化被更多人接受,认可,欣赏。 教师总结:对中国来说,我们国家的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扎根建立起来的,一度在战乱时期经历过低迷的时刻。但是在今天,我们应该用博大的胸襟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家底有多深,我们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所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多媒体展示习总书记的话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教师提问:这两句话铿锵有力,分别能体现出文化自信与什么有着密切关系呢? (学生:第一句话:文化与国运兴衰,民族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只有我们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动国家繁荣昌盛 (学生:第二句话: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师:通过文化自信,明确了前进方向,赋予智慧和力量,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群众力量。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来总结一下。 教师总结: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环节三: 教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守文化自信,那就不能只是躺在博物馆里被动的传承,而是要主动的将文化展现给大家。 教师:我们来看这四幅图片,第一幅是电影长安三万里,第二部是舞蹈《只此青绿》,第三幅是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幅是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士》,第一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再来找班里的介绍员给大家介绍一下后三幅画的背景。 教师:了解制作背景,思考这些著作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坚守文化自信有哪些启示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唐朝文化+动画+科技效果 《千里江山图》+舞蹈+服装发型设计 国宝+纪录片+配音 革命文化+油画+西方写实主义 都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人民网,光明网发布报道多次提到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提问:请问从文化的角度,对于这十二个字你是如何理解的? 总结:“不忘本来”:好比“回头看”,不忘源头,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保持定力。 “吸收外来”:好比“向外看”,学习,消化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面向未来”:好比“向前看”,与时俱进,瞄准攀登和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教师总结:我们来看本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探究点二:美德万年长 活动一 思考感悟 观看视频。说说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是什么? 结合课本思考,中华美德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中华美德的内涵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2.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活动二 分组讨论 结合材料分组讨论,青少年该如何传承中华美德? 结合材料内容分组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明确: 3.青少年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3)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得很顺利。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通过电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达到的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及评价方式,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通过中华文化的输出,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更多地被人们接受、欣赏、认同,同时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骄傲,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 通过中华传统诗句,体现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通过国漫的创作过程设问,明确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课堂小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滋养着泱泱华夏。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就像《长安三万里》中所说的:只要书在,诗在,长安就在!
课堂检测 多媒体展示题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不足: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分享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