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凝聚价值追求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凝聚价值追求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5.2 凝聚价值追求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上册
课标 要求 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二框题。学生在前一框题学习了中华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学习了中华美德的内涵及影响,明白了美德的力量在践行。在此基础上,本框题进一步挖掘文化的精髓即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沉淀与凝结,学生要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思想共识的必要之举。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了很太提高,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生活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诸多挑战,学生可能出现价值观盲目认同的现象,通过本堂课学生要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做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做法,逐步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道德修养认识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为量,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达成价值认同与共识 责任意识: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九上5.2 凝聚价值追求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片段 思考:在你看过的文艺作品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中国脊梁”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
讲授新课 环节一:高扬民族精神 出示图片:抗日战争、九八抗洪、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 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却从未被击垮? 播放视频:井冈山精神 思考:有人说民族精神在今天已经没有用了,对此,你怎么看? 播放视频:觉醒年代 思考:视频体现了中国青年的什么情感? 结合教材P67页探究与分享 请你将自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成语、名言、人物典故等)填到下图中。 思考:民族精神是一层不变的吗? 播放视频: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思考:1.视频中提到了哪些精神? 这些精神在当代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播放视频:戍边卫士——祁发宝 思考: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 边防战士们是如何做的? 播放视频:外卖小哥救人 思考: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外卖小哥是如何做的? 播放视频:坚守岗位的列车员 思考: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列车员是如何做的? 环节二:构筑中国价值 出示文字: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思考:习总书记为何强调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自主阅读查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播放视频:中国第一批飞行员 思考: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怎样的精神力量?他们为什么能打动你? 出示四种观点:同学们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同的看法。 思考: 1.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观看图片和视频,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联系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评判四种观点 通过图片和视频感受民族精神的作用。 通过视频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 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特点。 通过三个视频,理解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理解价值观,感受价值观的作用。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感受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小结 见课件
作业设计 见课件
板书设计 见课件
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材料充实,时效性强。 缺点:设问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回答有一定难度。改进:加强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