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回顾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科学精神:正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公共参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 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1、劳动的作用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两种基本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2、全部社会生活领域构成与历史观(1)构成: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两种基本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生活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物质方面→社会存在: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②地理环境③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精神方面→社会意识:①政治、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②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4、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1)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2)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的。(3)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思考:宗教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什么关系?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与实际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5、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课堂练习】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做出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积极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我国于2021年开始实施全面三孩政策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这体现了( )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远低于预期。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到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趋势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从当年的“蓝瘦香菇”“扎心了,老铁”,到“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从“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流行语一直在持续更新。这表明( )①流行语的变化折射了社会生活的变迁②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于社会意识的变化④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表明( )①神话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②神话作为一种虚幻的意识不具有能动性③神话作为一种主体的想象源于主观自由创造④神话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失去存在的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有许多新提法,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应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其他三个“全面”虽然文字表述上没有变化,但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定的社会意识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B.事物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D.社会存在的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参考答案B、B、A、B、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