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30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30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你捣过鸟窝吗?如果你现在看到鸟窝,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第六课 第二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责任意识:自觉践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建设美丽中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为共筑生命家园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我国怎么做?
学习难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我国怎么做?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P83---84
3.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P84
4.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应该怎么做?P85--87
5.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么的?(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是怎样的?)P87
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
环节一 析 日本核污水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行为?
2.请你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民众不赞同日本将核污水排放至海洋?
1.你是如何看待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行为?
(1)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行为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是极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国家行为。
(2)日本核污水排海具有严重的危害:
①危害海洋生物,破坏生物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②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③引起社会的不安和恐慌。④污染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
⑤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我们要坚决反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行为。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环境。
课堂笔记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⑤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课堂笔记
2.请你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民众不赞同日本将核污水排放至海洋?(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节二 看 中国在行动
关注中国生态建设:我国是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材料一:2022年12月9日,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等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将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急需保护 的生态空间,规划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保护。
材料二:
材料三:云南亚洲象活动地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保护亚洲象,
建立“大象食源地”,种象草、甜竹等大象爱吃的植物;创新成立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先后参与野生亚洲象救助20余次,成功救助野生亚洲象十余头。
以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以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课堂笔记
3.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②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环节三 品 浙江的余村
余村的前世今生
活动一:余村的前世
材料一:余村是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村。20世纪70-80年代,余村为解决温饱问题,开矿、建水泥厂,成为全县有名的“首富村”, 但很快尝到了苦头:水泥厂污染空气,到处是灰;山林被破坏,水土流失; 炸山开矿导致伤亡事故不断。
请思考:1.材料一中余村的致富之路是什么路?
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活动二:余村的今生
材料二: 2003年,当地政府提出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余村考察,称赞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是“高明之举”,这坚定了余村发展生态旅游。自此,余村封山护林,重新制订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超5.5万元,较2019年有明显增加。
材料三:为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余村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智慧路灯、充电桩等一批新能源设施,对现有厨房用能、办公照明设备及空调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实现“节能环保、智慧智能”改造目标,减少煤炭使用量约48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2吨。在余村,现在电能终端消费占比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间涌动着清洁电能。
请思考:2.材料二、三的余村是如何践行“绿色发展道路”的?
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③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活动三 走出余村看浙江
材料四:2021年初,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通过这样一套“绿色标尺”优化空间管控,能有效度量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浙江,一套覆盖全域、因地施策、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犹如一套“绿色标尺”,时刻度量着浙江的发展与保护。浙江共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2507个。
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请思考:材料四中的浙江率先完成“三线一单”是如何践行了绿色发展道路的?
课堂笔记
4.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③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环节四 美丽中国的图景
请思考:
1.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P84
2.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样的?P87
5.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样的?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课堂笔记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②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3.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P8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 (2023春●南平期末) 2023年4月22日 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宣 传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与宣传主题要求相符的有( )
①倡导绿色生活,使用新能源汽车 ②小北外出就餐使用一次性木筷
③小闽出行坚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④某造纸厂将污水直接排入河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 (2023●太康县二模) 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介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倡导“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下列古语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C.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D.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B
D
3. 2023任城 区校级模拟)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提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兑现承诺需要( )
①政府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②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坚持以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为工作中心
④个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做低碳一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4. (2023阳春市二模)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庄严承诺。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中国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风范
②表明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③要求认清当前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禁止排放二氧化碳
④要实现这一-承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D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板书设计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共筑生命家园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经济繁荣、生态良好、
人民幸福
作业布置
起草一份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共筑生命家园 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文明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五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 第六课旨在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教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 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延续文化血脉,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中国人民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历程、共同建设的美好家园、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中国在快速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面对挑战,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正视发展挑战,中国坚持并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①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②初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 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2.责任意识: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1.以自己制作的视频“中华文化”为议题,回顾和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时政热点材料“最美拥军”人物的事迹,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并自觉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2.以自己制作的视频体现“中国脊梁”的人物为议题,例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讨论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以“2023中国好人榜”为话题,讨论社会主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3.以“日本的核污水排放”、“中国在行动”为议题为议题,探讨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懂得我国为建设美丽中国所作出的努力。 4.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议题认识,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国情,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措施。探讨个人如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做维护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意义理解较浅。 九年级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对问题的分析不科学、不全面。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主要内容阐述人类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是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
目标确定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责任意识:自觉践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建设美丽中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为共筑生命家园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是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 教学难点:中学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掏鸟窝那些事》 提出问题:你捣过鸟窝吗?如果你现在看到鸟窝,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据实回答 通过观看学生兴趣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根据视频设计问题,让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个初步的认识,从而进入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 出示自主学习目录: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P83---84 3.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P84 4.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应该怎么做?P85--87 5.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么的?(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是怎样的?)P87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自主学习要求,完成课本P14-19页的内容。 整体感知课本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一 关注日本核污水排海 观看视频《日本核污水排海》小组合作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行为? 2.请你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民众不赞同日本将核污水排放至海洋?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并交流学习情况,并整理课堂笔记。 通过观看《日本核污水排海》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懂得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节二 中国在行动。 一、展示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2022年12月9日,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等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将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急需保护 的生态空间,规划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保护。 材料二 材料三云南亚洲象活动地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保护亚洲象,建立“大象食源地”,种象草、甜竹等大象爱吃的植物;创新成立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先后参与野生亚洲象救助20余次,成功救助野生亚洲象十余头。 提出问题:材料和图片反映我国是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学生阅读材料,据实回答,交流学习心得,并整理课堂笔记 1.通过设计“中国在行动”的两个活动,懂得我国为建设美丽中国所作出的努力。2..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议题认识,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国情,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措施。探讨个人如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做维护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环节三 品 浙江的余村 看视频《余村的前世今生》 二、展示材料: 材料一:余村是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村。20世纪70-80年代,余村为解决温饱问题,开矿、建水泥厂,成为全县有名的“首富村”, 但很快尝到了苦头:水泥厂污染空气,到处是灰;山林被破坏,水土流失; 炸山开矿导致伤亡事故不断。 材料二: 2003年,当地政府提出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余村考察,称赞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是“高明之举”,这坚定了余村发展生态旅游。自此,余村封山护林,重新制订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超5.5万元,较2019年有明显增加。 材料三:为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余村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智慧路灯、充电桩等一批新能源设施,对现有厨房用能、办公照明设备及空调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实现“节能环保、智慧智能”改造目标,减少煤炭使用量约48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2吨。在余村,现在电能终端消费占比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间涌动着清洁电能。 材料四:2021年初,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通过这样一套“绿色标尺”优化空间管控,能有效度量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浙江,一套覆盖全域、因地施策、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犹如一套“绿色标尺”,时刻度量着浙江的发展与保护。浙江共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2507个。 提出问题: 1.材料一中余村的致富之路是什么路? 2.材料二、三的余村是如何践行“绿色发展道路”的? 3.材料四中的浙江率先完成“三线一单”是如何践行了绿色发展道路的? 学生据实回答,并整理课堂笔记 通过分析余村的前世和今生的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采取了哪些措施?
环节四 美丽中国的图景 观看视频《美丽中国》 提出问题: 1.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P84 2.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样的?P87 学生据实回答,并整理课堂笔记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美丽中国建成的美丽图景,懂得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以及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样的?P87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据实回答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学生收获的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课堂练习 1. (2023春●南平期末) 2023年4月22日 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宣 传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与宣传主题要求相符的有( ) ①倡导绿色生活,使用新能源汽车 ②小北外出就餐使用一次性木筷 ③小闽出行坚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④某造纸厂将污水直接排入河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 (2023●太康县二模) 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介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倡导“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下列古语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C.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D.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3. (2023任城 区校级模拟)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提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兑现承诺需要( ) ①政府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②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坚持以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为工作中心 ④个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做低碳一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学生完成课堂学习 强化课堂所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检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存在的问题。
板书设计  回顾重温 课堂所学 呈现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时,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启发学生的思维
课外作业 起草一份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将课堂所学延伸课外,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