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我把青春写成诗---《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意象,读出恢弘之境界
2.通过知人论世,读出昂扬之情感
3.通过百年之问,读出奋发之精神
第一单元整体学习
朗读第一单元导语,圈出关键词:“青春”(为什么要将“青春的价值”作为第一单元的主题?)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双线组元:人文主题(情感、理想、价值观)+语文素养(知识、能力)
看文体:诗歌(意象、意境)、小说(情节、人物、主题)
明目标:四点。诗歌学习能力点:朗读、鉴赏、创作
第一课时
导入:“秋”的飞花令。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笔下的萧瑟之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笔下的积极之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马致远笔下的断肠之秋。
(一层次班课外积累多些,四层次班多调动课内诗词)
又逢秋季,文人毛泽东站在湘江,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齐读《沁园春·长沙》,看看毛泽东笔下是怎样的秋
(一)朗读全诗
文体(古典诗—近体诗)(上片、下片分段)、作者知识
集体朗读《沁园春·长沙》
结合幻灯片图片,试给诗歌分层,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全诗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湘江秋景图(用一个“看”字统领)、峥嵘岁月图(用一个“忆”字统领)、中流击水图(情感升华)
分成四组朗读不同图景
(二)一词概秋
用一个词来概括毛泽东笔下的秋
预设: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只点明了时间,不够准确
“竞秋”,谁竞?(万类霜天: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为何选取这些景?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朗读思考
(具有代表性。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营造豪迈壮阔的意境)
色彩词:“红”象征着乐观和激情;“碧”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两色对比映衬,更显得“红”耀眼,“碧”的夺目
程度词:“遍”强调了“红”的广度,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新鲜蓬勃的色彩;“透”强调了“碧”的深度,使得整个湘江碧绿通透,没有一丁点杂质和瑕疵才配得上那漫山遍野的鲜红
动词:“染”是一个着色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枫叶颜色深浅浓淡的变化,和“万山红遍”照应,在静态的描摹中又赋予了动态的美感,使得整个画面更有层次
“击”取代“飞”,更凸显出雄鹰刚健有力和勇敢无畏;“翔”取代“游”,更凸显鱼儿轻松自如和潇洒从容。鹰之刚,鱼之柔,刚柔并济体现出寒秋中的顽强生命力
角度的摄取:站在橘子洲,以“看”字引领,“万山”一句写远处之景,“漫江”一句写近处之景,“鹰击”一句写高处之景,“鱼翔”一句写低处之景。远近、俯仰、动静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秋景。再看景物的选择,山、林、江、舸、鹰、鱼,大小无遗,意蕴丰富,字里行间,爱秋之心,何等热切;赞秋之情,何等浓烈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毛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这是一幅——的湘江秋景图?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
现实中的湘江秋景真的如此艳丽多彩、生机盎然,而没有一丁点萧瑟凄凉的感觉吗?
当然不是。景物原本是客观的,实实在在的,我们称之为“物象”
当这些景物被人所感知,附着了人的情感,客观的“物象”就变成了主观的“意象”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
意:创作者的情感意志;象:客观存在的物象。二者组合构成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
作者在创作时以心迎物,根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择、驾驭甚至重塑了这些自然景物,使它们达到自己期望的理想状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再读,读出恢弘之气
(四)昂扬之气
背景资料:《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1925年毛泽东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第三次遭到革命反动势力的通缉。
写下《沁园春·长沙》的毛泽东已过而立之年,当时的革命形势并不容乐观;自己的身体抱恙且遭缉拿,可以说身处逆境,如何还能写出如此恢弘之境?
①文人常在自然中寻找慰藉。陶渊明在菊花丛中觅得悠然心境;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悟道闲人心境;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看天地,在自然景物中开阔心胸;
②长沙是梦开始的地方。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背景资料:1925年8月,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
再读湘江秋景,结合革命形势再来解读意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被红色笼罩的不仅仅是群山是枫林,还是?
(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此处不仅是在写一望无际的湘江和数不清的船儿,还是?
(是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和昂扬奋进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空中水中自由自在的不仅是老鹰鱼儿,还是?
(拥有磅礴革命气势的领袖毛泽东,对民族解放满怀憧憬的革命青年)
毛泽东独自站在寒秋的橘子洲头,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见未来;独自站立旧社会的中国,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仍然以天下为己任,乐观昂扬
再读,读出昂扬之气
结语:词的上阙,通过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毛泽东诗词中的恢弘之境和昂扬之情。词的下阙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作业: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寻找诗歌中的恢弘之气与昂扬之气
第二课时
导入:朗读,回顾上节课。通过意象分析,梳理了湘江六景(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还记得这六景有什么特点?赋予了词人哪些象征意义?
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毛泽东想到的是什么?——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32岁的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向着湘江,向着天地万物发问,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年是2023年距离1925年,差不多是100年,那本堂课我们就以百年之“问”来开启下片的学习
(一)百年前,革命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意思:面对广阔的宇宙,面对旷远的大地,究竟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究竟是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呢?)
毛泽东在发问的同时,心中已有了答案——“恰同学少年”
请同学们阅读《沁园春·长沙》下片,思考“同学少年”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15年,毛泽东的想法便是:“人非圣贤,不能孓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因此他当时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常到湘江游泳、到橘子洲头畅谈国事。
①结合文本,思考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风华正茂(正值青春年华),书生意气(饱读诗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挥斥方遒(强劲有力,革命热情高涨)
指点江山(以天下为己任,主宰国家命运),激扬文字(激浊扬清,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视金钱权贵为粪土,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正如他当时在《湘江评论》上所喊出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一时代最强音,此时回忆也表明自己此刻仍怀赤子之心,不改当年对国家的热爱与激情,自己对守护祖国江山、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理想丝毫未变。
而“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从少年到青年,毛泽东一直以来对权贵阶级的蔑视,认为那些置国家前途与百姓安危而不顾的达官贵人或者独裁军阀甚至不如粪土。此句直抒胸臆,体现出毛泽东傲然不屈的精神品格与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势,在展现洋溢的青春气息的同时表达出自己初心不忘、奋发向上的精神意志。
少年意气风发,青春年少,革命热情高涨,是祖国河山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
②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他们的有怎样的理想?
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一主天下沉浮
③他们是如何为理想而努力的?
为实现理想,他们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勉励自己不惧怕即将来临的困难,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于水火
毛泽东:组建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苍茫大地中苦苦探寻民族出路,百折不挠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青春可以流逝,但青春的气息、奋发的精神是可以永远存留的
(播放《觉醒年代》剪辑)
(虽然是数不清第几次看这个片段了,但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看还是会感动盈眶)
(二)百年来,奋进之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面对民族复兴大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中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青年钱学森、青年邓稼先,一代代北大荒人,复兴号、奋斗者号、神州十二号,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三)新时代,青春之问:如何实现强国有我的历史使命?
“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我们是新时代的同学少年,与祖国同向同行。”(习近平二十大讲话)
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青春本色:少年意气,家国情怀,革命精神,斗争精神。指引一代代青年继续完成使命
结语:《沁园春·长沙》虽然是形式上是一首游故地、赏秋景、忆同学的诗词,但它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抒发豪迈之情感、昂扬之斗志,辅之以壮阔恢弘的意境描写,展现了洋溢的青春气息,表达出昂扬向上的革命情怀,抒发出以天下苍生福祉为己任、置个人情感于身后、以国家前提命运为责任的理想担当,意图唤起旧时代的新青年们为革命理想和拯救中国而不断奋斗的革命信念。
再读《沁园春·长沙》,读出青春本色,奋进精神
考点:画面题
作业:“青春之诗”,仿写《沁园春》,用现代诗的形式书写你的深圳之歌、青春之歌
(第二课时重点讲第一个问,还有两个是一带而过,剩下半节课时间,当堂原创诗歌。在开始创作之前,我鼓励学生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并展示了我仿写的《沁园春·长沙追梦》。长沙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熟悉的地点模仿创作。
不管是第一还是第四层次班,都给了我惊喜,毕竟只有十几分钟时间,原创真的很宝贵。买来好看的纸张,鼓励同学们继续创作,并将作品署名张贴到教室后面,做一个“青春诗社”的文化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