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公开课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公开课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杜甫《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唐朝王维在异乡作客时,想象着他的兄弟重阳节登高时思念自己的画面,这一句同时也表达了王维自己对家里亲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杜甫的《登高》,看看诗人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二、诵读(3分钟)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诗歌更是不厌百回读。
(学生大声地自由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教师范读
学生再读
三、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声音里感知到的情感,你们可以说一说吗?
(预设:悲哀;悲凉;悲伤;悲苦;颓废……)
师:同学们对《登高》的初步感受大都聚焦了一个“悲”字。你们是从哪里发现这个情感钥匙的?
生:……
师:让我们一起结合课下的注释再次阅读诗歌,在字里行间寻找《登高》的杜甫的情感足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李白躺在床上做梦,梦游到天姥山,还梦到了李白穿了他偶像谢灵运发明的登山鞋,爬了偶像谢灵运曾爬过的山,感受了偶像谢灵运那份“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心情。其实李白这个人也是杜甫漫长生命里一个重要的NPC,李白,是杜甫的偶像。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的身份角色都是李白,当他看到好朋友杜甫的这首《登高》,他可能会问些什么问题?(李白是个NPC角色)请你们用手中的铅笔把问题写在课本旁边。(三分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师:发现问题一般离不开5w+h。
when,why,where,what, who
how
这里的what是登高,who是杜甫
其他的则是空白,你们可以从余下的3h+h着手提问。
示例:
李白问:杜甫,你何时去登高了?
杜甫答:767年的秋季。
从诗句里提到“落木”和“秋”可知。
(根据注释,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
杜甫的回答请根据诗句,用现代汉语回答。
师:好了,三分钟已到。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问题。
师:问题已经摆在这,大家伙集中注意力我们一起来解答NPC李白的疑惑吧!
生1李白问:杜甫,你去哪里登高了?
杜甫答:夔州
生2李白问:杜甫,你为什么去登高?
杜甫答:……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们暂时先跳过,等会再来回答。
生3李白问:杜甫,你登高看见了什么景?
杜甫答:我看见了迅速且急促的风,天空高远,还看见了清澈的江水,白色的沙,白色的江滩,鸟儿在急促的风中飞舞盘旋。
生4李白问:杜甫,你登高听到了什么声?
杜甫答:我听到了风声急促,猿声凄清,鸟儿扇动翅膀空中盘旋。草木摇落。树叶落下。江水流动。
师:同学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值得点赞! 同学们还原了767年的那年秋天,杜甫登高所见所闻,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诗人笔下的景物,用我们语文专业术语称之为意象,那么杜甫选取的意象都传达了一个什么的感觉?
师:当你站在高山上,秋天阵阵急促的风向你吹过来,你会感觉?
生:冷(凉)
师:这时,你抬头看天,没什么浮云,因为就算有云,大概也会被急风吹走。你会感觉?
生:天高云淡
生:有点悲伤
师:事实上,这也为后面诗人看见鸟儿在急风中盘旋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天空广阔高远,视野开阔。【猿啸哀】一声声猿啼借着急风传到杜甫的耳中会是什么感觉?【鸟飞回】急风中一只鸟盘旋,会是什么感觉?
引导语:联想一下,李白说,渌水荡漾清猿啼。猿啼声凄清。《山峡》里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高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更不用说,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生:悲凄
生:悲凉
生:凄凉
生:悲哀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赞!古人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悲凉的猿声借急风变得更加清晰,让听闻者杜甫会怎么这样?
生:也会心里悲凉
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奠定了悲的感情基调。这就是触景生情。当然你也可以说融情于景。
师:秋天的江水虽清,你的手若触碰,你的心会有什么感觉?
生:一股凉意
师:江边的沙不是黄的,水中小陆地的沙不是黄的,杜甫说是白的。从视觉效果来看,黄沙与白沙相比较,哪个会显得比较冷?你见过白雪吧?杜甫在冷秋见不到白雪,那么【白沙】事实上也在说【凉】。
师:诗人特意选取的意象,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这种手法,称之为借景抒情。
师:【小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六组意象都渲染了悲凉之意。
那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该如何理解?
如果说前面六组意象是杜甫个人内心的悲凉,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则是把悲凉的范围扩大化了。
天地有时序,每到秋天,大部分树叶都会落下,可是杜甫没用 落叶 这个词语。而是用 落木 。木字意味着枯叶,是没有生命力,没有生的叶子。你看有个词 :行将就木【死亡】 。
无边落木萧萧下意味着无数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死亡。这就不是杜甫个人的独自悲凉了。
不尽长江滚滚来: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联系一下,李白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快乐和悲伤都会像流动的水一样消逝。
联系一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韶华易逝,珍惜时间吧!
包括后面我们要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水流动,生生不息。【江水】这是古代人常用意象,背后是自然界的时间漫长,个体的非常生命短暂。有时,诗人们会有壮志难酬之感。
于杜甫而言,这份扩大化的悲凉之感充斥天地间,之后又会被长江水带走。
但,他还是要面对现实中自己的问题。
生5李白问:杜甫,你为何独自一个人登高?
杜甫答:
生6李白问:杜甫,你为何不辞辛苦,远行万里。经常在他乡作客?你的家乡不好吗?
杜甫答:
生7李白问:杜甫,你既已晚年多病了,为何还去登高?
杜甫答:
生8李白问:杜甫,你登高时想到了什么事?
杜甫:

师: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
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登高》就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期的代表作,写于767年的秋天。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除而入,烽烟四起。而杜甫却依然深陷于无休止的羁旅生涯,再加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的相继离世,感慨万千的他,独自登高排遣郁闷。可萧瑟凄切的长江秋景更让他诸多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师:【小结】诗人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实在【悲凉】。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登高》《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亦足 一作:意足)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各位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想象自己是NPC李白,片刻参与了杜甫生命里的悲凉这部分。这堂课我们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分析了唐朝七律第一之作的【悲凉】,当然诗歌的打开方式不只有联想和想象。
【教学后记】
我知道生命的底色是悲凉的,却无法传递给学生。值得反思。翻开这首诗,就是杜甫悲凉的大半辈子。后半部分的时间根本不够用,节奏太赶。听别人说,杜甫有过美好的童年,见过大唐盛世繁华,所以安史之乱之后,他一直放不下心中的国与家。若是童年不美好的人,是不是就会用一生来治愈创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