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十章——机械与人第三节 做功了吗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沪科版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属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课型。本节教学课时安排为1课时。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首先是抛出机械功的概念,然后是通过实例的分析理解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在学生理解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后再学习功的计算。教材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生活实例得出物理结论,再利用物理结论分析识别生活做功现象,也意在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和估算的能力。在理解做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和进行功的计算教学中,需借助学生已有的滑轮、杠杆知识:使用机械时,省了几倍的力,就要多移动几倍的距离;费了几倍的力,就要少移动几倍的距离。同时也需借助学生已有的概念学习能力和应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理解并能应用本节知识,学生可根据生活实例感知使用机械做功有快慢之别,为功率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同时也为机械效率中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学习作计算分析能力的准备。二、学情分析作为8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基本形成四个能力: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利用物理知识结论分析解释物理现象的应用能力;利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新旧知识结合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的能力。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教师的主导来理解和应用教学新知识。三、设计理念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认知和学习过程包括: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和评价学习过程。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交流和归纳,不断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再应用新知识分析识别生活现象,在教与学的多元互动中让学生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理解机械功的含义。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备条件,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符号表示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2.通过对一些常见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估算的技巧。(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交流与合作中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突破手段: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应用巩固法在交流讨论中,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有力但力的方向上无距离无功,有距离无力无功,让学生归纳并初步理解做功的必备条件;再通过实例识别是否做功加深对做功的必备条件的理解。2.理解应用功的计算突破手段:自学法、交流讨论法。结合做功的条件,通过自学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再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功的公式的理解。六、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学生在校园日常活动的照片进行整理供教学时使用。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设疑:学了简单机械,懒羊羊心想:能不能制造一种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讨论: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样的机械呢?为什么?总结: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引入: 在利用机械为时为我们服务时,力和距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探究第三节做功了吗(板书课题:第三节做功了吗)(二)探究新知 展开新课1、机械功自学:课本195页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思考:这个定义当中有哪几个物理量?根据功的概念怎样才算做功呢?2、怎样才算做功呢课件出示搜集整理的学生在校园活动的照片和机械工作的场景图片。提问:物理学中的“功”体现了力的作用的“贡献”和“功效”意思,这些图片中的场景哪些力有成效,哪些力没有功效呢?学生讨论后得出:1、4、5图中力没有功效,2、3、6、7图中力有功效。观察这些有功效(也就是做功)的图中:①图中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②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都受到了力的作用③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都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师生共同总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是否做功?)做功的两个必备条件:(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课件展示学生搬凳子和投篮的场景,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有F无S ——劳而无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力与运动方向互相垂直。有F无S 但F⊥S--—垂直无功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依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即:无F有S——-不劳无功学生活动:走进生活 再看一看(课件展示学生运送试卷时的场景)判断做功的情况。练习: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判断他们做功了吗?3、怎样计算功?学生活动:(自学课本196页内容)(1)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功的单位是什么?(3)怎样计算功?计算时就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自学讨论后,展示学生活动:(1)感受一下功的大小(估算)①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约是多少 ②将一瓶重为5N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并举高所做的功?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的功约是多少 (2)实践一下功的计算(出示例题)。例: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重为200N的箱子前进2m,求这个人对箱子做功多少?重力对箱子做功多少?(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三)梳理知识 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你学习了本节知识后还有什么疑惑?(四)学以致用 快乐练习完成课本P198页课后作业(五)拓展延伸 自我释疑课后作业:完成小实验(1)方法:测自己上楼时做的功及所用时间。(2)记录数据:记下自己的体重G及从地面到楼面的距离h(四楼)。从地面到楼面所做的功W=Fs=Gh共做两次,一次是正常步行上楼,记下所用的时间t1,另一次用较快的速度跑上去,记下时间t2。(3)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准备下节课汇报:①你在两次登楼过程中所做的功是否相等?②在前后两次登楼过程中1秒内所做的功是否相等?人有什么感觉?八、板书设计:做功了吗(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二)、怎样才算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不劳无功:F=0,S≠0;(2)劳而无功:F≠0,S=0;(3)垂直无功:F≠0,S≠0,且F⊥S。(三)、怎样计算功功=力×距离W=FS F=W/S S=W/F功的单位:牛 米,称做焦耳,简称焦.1N m=1J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