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广元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
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共三个大题25个小题。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答题。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让我们开启“赓续文化血脉,传递文明之光”的研学之旅吧!
一、积累·运用(18分)
(一)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诗书礼仪、琴棋书画,是仁义(lián)耻、孝亲敬老,中国还是那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一砖一瓦……
中国是从未中断过的唯一古文明。古印度并非印度,古埃及也并非埃及,而古巴比伦今已不存,所以在史书上它们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唯有自公元前2800年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shuò)果仅存。因此,史书上并无“古中国文明”之说,它从来都叫“中国文明”。
中国文化厚重深远,绵延至今。每一次的天朝(lún)落,都会继之精卫填海,卧薪尝胆;每一次的血海没顶,都会有(kūn)鹏展翅,凤鸣岐山。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到无法从地球上抹去的文化,是亡国灭族都无法让它中断的文化,是连征服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虔诚皈依的文化,是抽去它世界历史就得完全重写的文化!中国文化成为了现代中国的重要符号和精神内涵,彰显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和国家形象。
民族欲独立自强,国家要稳步发展,文化是最根本的支撑。坚持文化自信,是在世界文明繁花中敢于绽放独有色彩的勇气,是在理性取舍后始终持守初心的(dǔ)定,是在时代洪流中坚持民族本色的执着。青山百代,仍荫后人,构筑文化自信:(dì)造发展新篇章。
1. 根据拼音,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lián)_________耻 (2)(shuò)_________果 (3)(lún)_________落
(4)(kūn)_________鹏 (5)(dǔ)_________定 (6)(dì)_________造
2. 给语段中加点学选择正确的读音。
(1)调(A.diào B.tiáo) (2)没(A.méi B.mò)
(3)抹(Amā B.mǒ) (4)虔(A.qián B.qiǎn)
(5)绽(A.zhàn B.zàn) (6)荫(A.yīn B.yìn)
3. 依据文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之一。
B. 中国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
C. 中国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
D. 中国文明是从未中断过的唯一古文明。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一段的“……”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
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因果复句。
C. 精卫填海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卧薪尝胆讲述的是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
D. 孝亲敬老、绵延至今、博大精深、、稳步发展,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二)探字寻根,赏语言之美。(每小题3分,共6分)
5. 下列关于“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个张开双臂、叉开两腿的人,宽阔的胸前刺有美观的花纹;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保留了人形,但已不见花纹的痕迹;隶变后,连“人”的形体也不易看出了,楷书写成了“文”。
A. “文”的本义为花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纹”。
B. 上图④所对应的字体是篆书。
C. 根据上述材料,可得知“文”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
D. “文身”和“文化,”两词中“文”意思不同。
6.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传播知识的同时,又给人以艺术享受。请根据上联,选出最恰当的下联是( )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A.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树边红雨,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
B. 小苑西回,莺唤起佳丽一庭,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C.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D.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二、阅读·鉴赏(72分)
(一)文明是“根”,文化是“魂”,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不等于文明,但文明一定以文化为基础。文化和文明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两者之间,分分合合,交叉纵横。
②在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曾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日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所以,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世界的适应和认知能力,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
③文化是人类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高等形式。从形态上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容易比较和衡量,如埃及金字塔、中国兵马俑等,因此文明在考古学使用的最为普遍,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不同,而价值观又是相对的。
④总的来说,文化决定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说明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B. 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对文明和文化作阐释。
C. 选文第三段列举埃及金字塔、中国兵马俑,意在说明文明容易比较和衡量,以此论证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D. 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理清了文明与文化之间交叉纵横的关系。
8. 根据选文,在文段划线处填入语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现代汉语中“文明”本义是和野蛮相对的
②中国古代的“文明”一词指的是文采光明或者文治教化
③而在历史领域的“文明”一词指的是社会发展到的一个高度阶段
④是行为举止符合道德礼仪规范的意思
A. ③①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①④
(二)“典”亮光明,汲取力量。文言文阅读(19分)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材料二:
①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ō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
9. 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A 本无谋 字源推测法: 根本,本来
B 武不应 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 回应,回答
C 畔主背亲 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 通“叛”,背叛,违背
D 副有罪,当相坐 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 席地而坐
A. A B. B C. C D. D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
B. “往送之门”与“举剑欲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
C. “天雨雪”与“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义相同。
D. “以顺为正者”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义不同。
11. 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
13.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此公孙衍、张仪不算“大丈夫”。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二中苏武的事迹,说明理由。
(三)涵咏诗词,品中国美学。古诗词阅读(14分)
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①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剌史时期。
(1)诗歌中常运用表达技巧来增强其艺术美感。“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使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以“寒灯”来________诗人的心情。
(2)无数人期待除夕团聚守岁,辞旧迎新。诗人在除夕夜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15. 根据语境,补写下列诗句。
诗与酒相逢,便发酵出独特的中国美学。酒是媒介,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刘禹锡以酒开怀“今日听君歌一曲, ①_______”;苏轼借酒助兴“②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范仲淹饮酒思家“③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酒是待人接物之道:有山西村的村民们对陆游“④_______,⑤_______”的热情好客;也有送武判官归京时的“中军置酒饮归客,⑥_______”的深情饯行;还有《行路难》里“⑦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纵情畅饮。当然,酒还是醉人的喜人的,正如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⑧______”。
(四)忆峥嵘岁月,继革命精神。名著阅读。<7分)
16. 2023年是长征胜利87周年。回望长征,那是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学校举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题活动,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完成小题。
(1)走近领袖,完成人物资料卡。
人物资料卡
姓名 外貌 相关情节 形象
毛泽东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 反抗精神
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①_____
他的财产只有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伙食也同其他人一样。 生活简朴
②_____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细心、热情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③_____
(2)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诸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五)读文化名人,获人生启迪。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17.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 未上岸时 初次上岛 ①____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②____,教书育人 即将北归
心境 黯然如灰 惊奇 畅快 轻松畅快 陶醉 ③____
18.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19. 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20. 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
(六)文明推动科技,科技点亮生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入方之力。”新时代中国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让中国日渐成为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为持续创新引来源头活水。
【材料二】
这十年,科技收入力度空前,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03万亿元,到2022年已突破3万亿元;这十年,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3万家;这十年,自主创新成果喷涌,“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龙”深潜、“神舟”系列连载上断、复兴号高铁纵横驰骋、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大兴机场“凤凰展翅”、特高压输电工程跨越千山万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次次独立自主的探索,一项项自主创新的研发,一个个坚实伟大的足迹,承载着人民期盼、国家意志、民族梦想。
【材料三】
《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营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只此青绿》运用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从静态的画幻化为动态的舞。三星堆考古,不仅有恒温恒湿考古舱、3D打印箱等新技术、新装备,还有“直播+MV”的全新探索,使考古工作的环境、方式有了质的提升,让文物“活起来”,更让社会大众对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
无论是三星堆考古,还是收获无数“点赞”的文化创意节目,都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21. 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发展科技既要自主创新,也要开放合作。
B. 材料二通过列举“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等自主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
C. 因为三星堆考古主要使用了新技术,所以文物:“活起来”了。
D.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22.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我国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23. 三星堆“霸屏”、文化创意节目“圈粉”,网友称赞“国宝真的动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文化受到追捧的原因。
三、应用·写作(60分)
24.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志。为配合我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学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请以学生会的名义,面向全体学生写一篇倡议书。要求:阐述目的,提出要求,格式正确,至少提出两点倡议。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诵读经典,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涵咏诗词,在诗情画意中陶冶性情;唱念做打,在表演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横撇竖捺,在笔墨韵律中塑造人格精神。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欢度,让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在历史名人的故事中穿梭,把人生启迪赓续绵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应该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吧。
读上述材料,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我与___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广元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
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共三个大题25个小题。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答题。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让我们开启“赓续文化血脉,传递文明之光”的研学之旅吧!
一、积累·运用(18分)
(一)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诗书礼仪、琴棋书画,是仁义(lián)耻、孝亲敬老,中国还是那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一砖一瓦……
中国是从未中断过的唯一古文明。古印度并非印度,古埃及也并非埃及,而古巴比伦今已不存,所以在史书上它们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唯有自公元前2800年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shuò)果仅存。因此,史书上并无“古中国文明”之说,它从来都叫“中国文明”。
中国文化厚重深远,绵延至今。每一次的天朝(lún)落,都会继之精卫填海,卧薪尝胆;每一次的血海没顶,都会有(kūn)鹏展翅,凤鸣岐山。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到无法从地球上抹去的文化,是亡国灭族都无法让它中断的文化,是连征服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虔诚皈依的文化,是抽去它世界历史就得完全重写的文化!中国文化成为了现代中国的重要符号和精神内涵,彰显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和国家形象。
民族欲独立自强,国家要稳步发展,文化是最根本的支撑。坚持文化自信,是在世界文明繁花中敢于绽放独有色彩的勇气,是在理性取舍后始终持守初心的(dǔ)定,是在时代洪流中坚持民族本色的执着。青山百代,仍荫后人,构筑文化自信:(dì)造发展新篇章。
1.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lián)_________耻 (2)(shuò)_________果 (3)(lún)_________落
(4)(kūn)_________鹏 (5)(dǔ)_________定 (6)(dì)_________造
2. 给语段中加点学选择正确的读音。
(1)调(A.diào B.tiáo) (2)没(A.méi B.mò)
(3)抹(A.mā B.mǒ) (4)虔(A.qián B.qiǎn)
(5)绽(A.zhàn B.zàn) (6)荫(A.yīn B.yìn)
3. 依据文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之一。
B. 中国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
C. 中国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
D. 中国文明是从未中断过的唯一古文明。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一段的“……”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
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因果复句。
C. 精卫填海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卧薪尝胆讲述的是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
D. 孝亲敬老、绵延至今、博大精深、、稳步发展,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答案】1. ①. 廉 ②. 硕 ③. 沦 ④. 鲲
⑤. 笃 ⑥. 缔
2. (1)A(2)B(3)B(4)A(5)A(6)B 3. C 4.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廉耻(lián):廉操与知耻;
硕果(shuò):大的果实。比喻非常大的成果;
沦落(lún):流落到不好的境地;
鲲鹏(kūn):古代传说中的大鹏鸟。即鲲鱼变化成的鹏鸟;
笃定(dǔ):有把握,从容不迫;
缔造(dì ):造业、建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一腔一调(diào):每一句说话的声音,每一个语气。故选A;
没顶(mò):淹没头顶。故选B;
抹去(mǒ):擦去。故选B;
虔诚(qián):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故选A;
绽放(zhàn ):开放。故选A;
荫(yìn):庇护。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结合划横线的句子“中国是从未中断过的唯一古文明”分析,句子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可在“中国”后加上“文明”;把“唯一”放在“从未”前面。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A.“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说法不正确。文中第一段的“……”表示省略,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C.“精卫填海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说法不正确。精卫填海这一成语来自神话故事;
D.“四个短语结构相同”说法不正确。“孝亲敬老”“博大精深”是并列短语,“绵延至今”是补充短语,“稳步发展”是偏正短语;
故选B。
(二)探字寻根,赏语言之美。(每小题3分,共6分)
5. 下列关于“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个张开双臂、叉开两腿的人,宽阔的胸前刺有美观的花纹;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保留了人形,但已不见花纹的痕迹;隶变后,连“人”的形体也不易看出了,楷书写成了“文”。
A. “文”的本义为花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纹”。
B. 上图④所对应的字体是篆书。
C. 根据上述材料,可得知“文”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
D. “文身”和“文化,”两词中“文”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字体识别与鉴赏。
B.有误,结合题干“小篆保留了人形,但已不见花纹的痕迹。隶变后,连‘人’的形体也不易看出了”可知,上图③所对应的字体是篆书,④是隶书。
故选B。
6.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传播知识的同时,又给人以艺术享受。请根据上联,选出最恰当的下联是( )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A.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树边红雨,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
B. 小苑西回,莺唤起佳丽一庭,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C.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D.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
选择下联的内容,要结合对联知识。根据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明确“浪淘尽”对“莺唤起”,都是主谓短语;“山外白云”对“树边红雨”都是偏正短语,描写的自然景物;“何处是唐宫汉阙?”对“此间有尧天舜日。”一问一答。所以下联可以是“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故选C。
二、阅读·鉴赏(72分)
(一)文明是“根”,文化是“魂”,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不等于文明,但文明一定以文化为基础。文化和文明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两者之间,分分合合,交叉纵横。
②在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曾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日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所以,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世界的适应和认知能力,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
③文化是人类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高等形式。从形态上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容易比较和衡量,如埃及金字塔、中国兵马俑等,因此文明在考古学使用的最为普遍,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不同,而价值观又是相对的。
④总的来说,文化决定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说明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B. 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对文明和文化作阐释。
C. 选文第三段列举埃及金字塔、中国兵马俑,意在说明文明容易比较和衡量,以此论证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D. 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理清了文明与文化之间交叉纵横的关系。
8. 根据选文,在文段划线处填入语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现代汉语中的“文明”本义是和野蛮相对的
②中国古代的“文明”一词指的是文采光明或者文治教化
③而在历史领域的“文明”一词指的是社会发展到的一个高度阶段
④是行为举止符合道德礼仪规范的意思
A. ③①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①④
【答案】7. B 8. 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有误,第三段没有运用引用论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结合语境可知,首句先阐述“中国古代的‘文明’”,再阐述“现代汉语中的‘文明’”,所以②句为首句;①紧承②句;④紧接①句,进一步阐释现代“文明”的含义,为第三句;③进一步阐释历史领域的“文明”的含义,为最后一句。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二)“典”亮光明,汲取力量。文言文阅读(19分)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材料二:
①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ō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
9. 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A 本无谋 字源推测法: 根本,本来
B 武不应 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 回应,回答
C 畔主背亲 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 通“叛”,背叛,违背
D 副有罪,当相坐 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 席地而坐
A. A B. B C. C D. D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
B. “往送之门”与“举剑欲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
C. “天雨雪”与“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义相同。
D. “以顺为正者”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义不同。
11. 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
13.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此公孙衍、张仪不算“大丈夫”。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二中苏武的事迹,说明理由。
【答案】9. D 10. B 11. A
12. (1)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2)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放在大地穴里面因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13. 孟子认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所迷惑、贫贱所动摇、威武所屈服。苏武面对“举剑拟之〞而“不动”,是威武不能屈;面对卫律许诺的富贵而“不应〞,是富贵不能淫;面对牧羊的艰苦条件“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展现出贫贱不能移的伟大人格。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A.“本无谋”句意是(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本,本来;字源推测法可知词义;故正确;
B.“武不应”句意是苏武不回应;“一呼百应”的意思是响应的人很多;两个“应”相同,响应,回答;可采用参考成语法;故正确;
C.“畔主背亲”句意是背叛皇上、抛弃亲人;“畔”通“叛”,背叛,违背;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意思是攻打亲戚都背叛的人,“畔”通“叛”,背叛,违背;故正确;
D.“副有罪,当相坐”句意是副使有罪,应该相关定你的罪;采用查阅词典法可知“坐”: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此处应是定罪,“席地而坐”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词语。
B.“往送之门”的“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举剑欲击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苏武,二者用法和意义不相同;故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停顿;停顿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意思是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今”和“后”是时间的对立,应在“后”前面断开;“尚可得乎”是问句,疑问词“尚”前面应断开;正确划分应为: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与:和;由:遵从;独行其道:独自行自己的道路;
(2)愈:更加;欲:想;乃:于是;绝:断绝;省略句式,省略介词“于”,应为“乃置武(于)大窖中”。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孟子认为大文夫不能为富贵所迷惑、贫贱所动摇、威武所国服。结合乙文第①段“举剑欲击之,武不动”可见,苏武面对威胁丝毫不惧怕;结合第①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可见,苏武面对卫律的富贵的诱降,丝毫不动心;结合第②段“乃幽武,置大容中,绝不饮食”可见,苏武面对机寒交迫的困境,绝不屈服。苏武是孟子笔下的“大文夫”。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道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感,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志气有作为的大文夫。”
材料二:单于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判处死刑。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依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因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三)涵咏诗词,品中国美学。古诗词阅读(14分)
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①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剌史时期。
(1)诗歌中常运用表达技巧来增强其艺术美感。“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使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以“寒灯”来________诗人的心情。
(2)无数人期待除夕团聚守岁,辞旧迎新。诗人在除夕夜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 ①. 设问 ②. 渲染
(2)①新年将至,万象更新,而诗人却日渐衰老,透露出对人生迟暮的无奈;②诗人年年逢春,年年仍在漂泊,岁岁满腹愁绪,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漂泊之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个是设问,还有一个是拟人。设问烘托了自问自答的凄清气氛,寒灯变成了唯一可亲近之物。长期飘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设问之情。诗人旅居异乡为“客”,内心是“凄然”的,所以“寒灯”二字,也就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据此填空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阅读全诗可知,“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
据此回答即可。
15. 根据语境,补写下列诗句。
诗与酒相逢,便发酵出独特的中国美学。酒是媒介,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刘禹锡以酒开怀“今日听君歌一曲, ①_______”;苏轼借酒助兴“②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范仲淹饮酒思家“③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酒是待人接物之道:有山西村的村民们对陆游“④_______,⑤_______”的热情好客;也有送武判官归京时的“中军置酒饮归客,⑥_______”的深情饯行;还有《行路难》里“⑦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纵情畅饮。当然,酒还是醉人的喜人的,正如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⑧______”。
【答案】 ①.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②. 酒酣胸胆尚开张 ③.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④. 莫笑农家腊酒浑 ⑤. 丰年留客足鸡豚 ⑥. 胡琴琵琶与羌笛 ⑦. 金樽清酒斗十千 ⑧. 沉醉不知归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本题需要注意“酣、浊、浑、豚、琵琶、樽”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四)忆峥嵘岁月,继革命精神。名著阅读。<7分)
16. 2023年是长征胜利87周年。回望长征,那是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学校举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题活动,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完成小题。
(1)走近领袖,完成人物资料卡。
人物资料卡
姓名 外貌 相关情节 形象
毛泽东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的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 反抗精神
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①_____
他财产只有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伙食也同其他人一样。 生活简朴
②_____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细心、热情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③_____
(2)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诸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答案】(1) ①. 酷爱读书 ②. 周恩来 ③. 平易近人
(2)中国脊梁是指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人物形象。
根据“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可知,毛泽东自己去图书馆自修、学习,表现了毛泽东酷爱读书的一面。
根据外貌的典型特征“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可知,此人是周恩来,且周恩来为其规划采访毛泽东等人的行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以周恩来为例来说,周恩来忠心耿耿,对民族解放事业志不渝,鞠躬尽瘁,北伐时,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他到上海时毫无起义经验,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吃苦耐劳,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不屈不挠,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起组织了五方名工人纠察队,从车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等等,为民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可见“中国脊梁”是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
(五)读文化名人,获人生启迪。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17.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 未上岸时 初次上岛 ①____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②____,教书育人 即将北归
心境 黯然如灰 惊奇 畅快 轻松畅快 陶醉 ③____
18.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19. 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20. 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
【答案】17. ①. 搭建新居 ②. 写诗作赋(教书先生) ③. 不舍
18. (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
(2)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19. 第一次描写了海南岛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的惊奇之情;第二次描写了椰子树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第三次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20. 示例:这篇散文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倾心教育事业,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已知信息“畅快”对应第④段“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结合第④段“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可概括经历为“搭建新居”;
第二空:已知信息“教书育人”“陶醉”对应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可知,可将经历概括为“写诗作赋”“教书先生”;
第三空:已知信息“即将北归”对应第⑩段“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结合第 段“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可知,即将北归的苏轼是多么不舍,据此概括心境为“不舍”。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结合“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分析,结合第③段“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可知,“憋着一股劲”“抒写无尽的诗意”是赋予椰子树以人的动作与情态,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这是苏轼初见海岛时,他眼中的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这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苏轼的乐观旷达;
(2)句要求理解句意。结合“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分析,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可知,“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是指岛上极少感受到的墨香,即诗词歌赋带来的文化气息;也就是说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是第一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茂盛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初见海岛时的惊奇之情;
结合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可知,这是第二次描写岛上树木的句子,这里描写了椰树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结合第⑤段“他喜欢这树”“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可知,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椰树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
结合第 段“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可知,这是第三次描写海南岛上树木生长的景象,写的是作者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看到生长茂盛的植物;结合第 段“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可知,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可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法特色进行分析,再阐述理由进行推荐。
思想内容分析:结合第④段“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第 段“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可知,文章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投入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乐观旷达,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写法特色分析:结合第②段“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苏轼还未登岛的想象之景与心情与初见海岛的景象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①至 段,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回忆了苏轼贬官海南岛教书育人的故事;第 段则是回到现在,作者见到海南岛的感想;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六)文明推动科技,科技点亮生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入方之力。”新时代中国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让中国日渐成为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为持续创新引来源头活水。
【材料二】
这十年,科技收入力度空前,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03万亿元,到2022年已突破3万亿元;这十年,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3万家;这十年,自主创新成果喷涌,“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龙”深潜、“神舟”系列连载上断、复兴号高铁纵横驰骋、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大兴机场“凤凰展翅”、特高压输电工程跨越千山万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次次独立自主的探索,一项项自主创新的研发,一个个坚实伟大的足迹,承载着人民期盼、国家意志、民族梦想。
【材料三】
《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营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只此青绿》运用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从静态的画幻化为动态的舞。三星堆考古,不仅有恒温恒湿考古舱、3D打印箱等新技术、新装备,还有“直播+MV”的全新探索,使考古工作的环境、方式有了质的提升,让文物“活起来”,更让社会大众对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
无论是三星堆考古,还是收获无数“点赞”的文化创意节目,都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21. 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发展科技既要自主创新,也要开放合作。
B. 材料二通过列举“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等自主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
C. 因为三星堆考古主要使用了新技术,所以文物:“活起来”了。
D.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22.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我国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23. 三星堆“霸屏”、文化创意节目“圈粉”,网友称赞“国宝真的动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文化受到追捧的原因。
【答案】21. C 22. ①新时代中国坚持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②新时代中国积极投入并不断壮大专利研发等创新主体;③新时代中国自主创新成果喷涌。
23. ①新技术的应用,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创新性的文化节目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C.有误,根据材料三中“无论是三星堆考古,还是收获无数‘点赞’的文化创意节目,都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可知,文中的“活起来”指的是文物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并非是“使用新技术”。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炼和概括。
结合材料一“新时代中国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让中国日渐成为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为持续创新引来源头活水”可知,新时代中国坚持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结合材料二“这十年,科技投入力度空前,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03万亿元,到2022年已突破3万亿元;这十年,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3万家”可知,新时代中国积极投入并不断壮大专利研发等创新主体;
结合“这十年,自主创新成果喷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次次独立自主的探索,一项项自主创新的研发,一个个坚实伟大的足迹,承载着人民期盼、国家意志、民族梦想”可知,新时代中国自主创新成果喷涌。
据此回答即可。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炼和概括。
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营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让文物‘活起来’,更让社会大众对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可知,新技术的应用,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结合材料三第二段“无论是三星堆考古,还是收获无数‘点赞’的文化创意节目,都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创新性的文化节目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据此回答即可。
三、应用·写作(60分)
24.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志。为配合我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学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请以学生会的名义,面向全体学生写一篇倡议书。要求:阐述目的,提出要求,格式正确,至少提出两点倡议。
【答案】参考答案:
倡议书
同学们:
文明校园是文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文明校园是时代的呼唤。作为学生,我们要为建设文明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校学生会倡议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校园,创建美丽环境。讲究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教室或教学区内吃东西。
2.文明课堂,营造良好学风。遵守校纪校规,端正学风学纪,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认真听课,不睡觉,不玩手机。
3.文明个人,注重文明礼仪。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孝敬父母。
xx中学学生会
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倡议书。
倡议书的书写格式:
1、标题,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
2、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
3、正文,一般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4、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
5、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6、结尾。
7、落款。
根据题干可知,为配合我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学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要求以以学生会的名义,面向全体学生写一篇倡议书。注意倡议书的格式正确、体现背景、建议切实可行、符合学生会身份即可。如:一、礼貌言谈我带头。坚持从自己做起,说普通话,用礼貌语,不说脏话、粗话,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争做礼貌言谈的模范。二、爱护环境我带头。坚持从自己做起,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丢烟头,不乱贴乱画,不随地吐痰。三、有序排队我带头。坚持从自己做起,自觉按照先后排队,不插队,不拥挤,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诵读经典,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涵咏诗词,在诗情画意中陶冶性情;唱念做打,在表演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横撇竖捺,在笔墨韵律中塑造人格精神。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欢度,让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在历史名人的故事中穿梭,把人生启迪赓续绵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应该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吧。
读上述材料,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我与___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名。
【答案】例文:
我和古诗的故事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在新区盖新房子,所以把我送到爷爷奶奶那儿。爷爷奶奶常常教我古诗。我很喜欢念古诗。奶奶只把发音教给我让我照着书念。于我总是胡念,念完后又会大笑一会儿。
我念“离离原上草”。这首诗好像让我到了草原上,因为我觉得草原上的东西很美好。我讨厌“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话,一听“残”字,我就想起可怜的残疾人。但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让我觉得有“真珠”“月”一定很美好。所以我念到这首诗时,从第二句开始念,最后一句读两遍,奶奶就说:“怎么不读第一句呀?”我说:“第一句不好听,我不爱念。”我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想到有半亩地那么大的糖,我就嘴馋起来。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很合理,那么大的一块糖吃完肯定口渴要喝水。奶奶和爷爷听了我的解释都乐了。奶奶说:“谁能吃那么多糖。”
一次表弟来我家,我们翻到泊船瓜洲,然后一起大叫“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说:“有瓜。”弟弟还补充一句:“还是进口的呢!”读到赠汪伦的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时,我们真的闻到桃子的香味。我抬头往桌子上一看,原来有一盘大桃子。于是我施了一计,把大的让给了弟弟,我拿了一个最小的,剩下的爷爷奶奶一人拿一个,还剩一个。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拿起剩下的一个慢慢吃了起来。弟弟知道中计了:一个大的和两个小的比,我当然吃得多。表弟不动声色的吃完了,却又从水果袋子里拿了一个最大的桃子,洗了洗吃起来。这时奶奶说:“行了,剩下的放起来。”我反倒吃亏了。表弟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马上明白,他说大人不会明白我的心思。我马上说:“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的脸马上红了,我怕他难过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表弟送我情。”表弟马上高兴起来。
我读《出塞》第二句老读成“万里长城人未还”。爷爷奶奶怎么教,我都不听,我觉得那样顺口。还有“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我总读成“窗台”。爷爷说:“你看看谁家窗台上有脚印。”我说:“没有。”“那你怎么说别人家的窗台上有脚印呢?”我马上跑出去,一会儿跑回来说:“咱家的窗台上有脚印了。”爷爷笑着说:“你真捣蛋!”
还有一次,正在读高中的表哥来我们老家做客,见我在“谈论”古诗,便炫耀起来,说:“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风火阑珊处’的释然。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壮志凌云。”但是我一句都没听懂。
后来我渐渐地背的诗多了,诗的意思也渐渐懂了。但我读到“大漠沙如雪”时,总会想起我曾经问过奶奶:“大沙漠里会下雪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由材料“诵读经典,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涵咏诗词,在诗情画意中陶冶性情;唱念做打,在表演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横撇竖捺,在笔墨韵律中塑造人格精神。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欢度,让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在历史名人的故事中穿梭,把人生启迪赓续绵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可知,本次主题要求我们挖掘在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生活中的故事。“我和……的故事”,要写的是“我和……”之间发生的故事,重点是叙事,“我和……”是故事的主角。“故事”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它有完整的情节:有头有尾又有趣味;有小悬念、小波折和出人意料的结尾,它还要有饱满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多样且细致。可以记叙学习中华文化生活,抒写中华文化情趣,可以总结学习中华文化经验,介绍学习中华文化方法,可以畅谈学习中华文化体会,感受中华文化快乐,可以对中华文化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可以进入中华文化的精彩世界,与中华文化的名人对话,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构思选材。擅长记叙的同学,可叙写中华文化的生动故事,回忆学习中华文化的五彩生活,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钟情抒情的同学,可抒写中华文化的浪漫情趣,直接抒写中华文化的快乐之情;擅长议论的同学,可畅谈中华文化的深刻感受;总之,这个作文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写“我和语文的故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索:学习语文你有哪些不一样的经历?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体验,把这些出来就可以。我们可以讲述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有趣的学习经历,课外阅读的快乐与烦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与感悟等,这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会没有材料可写。但要注意的是选材要小,要有典型性,比如某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幽默的讲解与学习生活的思维碰出知识的火花,这是有趣;自己通过课外阅读,开拓了眼界,增长了学识,这是快乐的,然而家长总认为自己不务正业,阻止自己课外读,这又是烦恼的。老师发动同学们去大街上我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既让我们掌握了字音字形,又维护了汉字的纯洁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